46個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係統基本建成 改變國人生活
46個(ge) 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係統基本建成,居民小區覆蓋率達86.6%
垃圾分類,在參與(yu) 中更有獲得感
本報記者 彭訓文
每天晚上19時,上海市靜安區寶山路街道會(hui) 文大樓居民張弘會(hui) 提著分好類的垃圾出現在小區垃圾房門口;在北京市朝陽區匯星苑小區,居民王女士在扔垃圾時被女兒(er) 攔下,“玉米核不是廚餘(yu) 垃圾,是其他垃圾”;在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匯澤社區,72歲的居民張豔每天定時到小區垃圾桶前值守,這個(ge) 習(xi) 慣已經保持了3年多……如今,垃圾分類正在一點點改變著中國人的生活。
實行垃圾分類,關(guan) 係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生活環境,關(guan) 係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hui) 文明水平的一個(ge) 重要體(ti) 現。2019年,住建部、國家發改委等9部門發布《關(guan) 於(yu) 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麵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隨著生活垃圾分類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啟動實施,居民垃圾分類習(xi) 慣加快養(yang) 成。
如何把垃圾分類這件“關(guan) 鍵小事”推向深入?專(zhuan) 家表示,應進一步提升城鄉(xiang) 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能力,推動更多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係統,並持續增加居民的參與(yu) 度和獲得感。
“垃圾分類雖然事情很小,但要長期堅持才能做好”
家住北京市朝陽區匯星苑的王女士這些年生活習(xi) 慣正在發生變化:每天早上8時,她拉著買(mai) 菜用的帆布車出門,裏麵裝著幾個(ge) 布袋,手裏則提著已經分好類的廚餘(yu) 垃圾、其他垃圾。
從(cong) 2020年5月1日北京實施垃圾分類新規以來,很多變化出現在人們(men) 身邊。王女士居住的小區樓下有一組垃圾桶站,上麵清楚地標明了垃圾分類收運公司名稱、聯係人、監督電話等,一拉桶蓋上方吊繩,就能把垃圾投到對應的桶裏。在菜市場,商戶也不再免費提供一次性塑料袋。“垃圾分類雖然事情很小,但要長期堅持才能做好,現在真做起來也沒有很重的負擔。居住環境變好了,我覺得值。”王女士說。
隨著垃圾分類在全國深入開展,首批先行先試的46個(ge) 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小區覆蓋率已達86.6%。在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城市,居民對垃圾分類的知曉率、參與(yu) 率都達到九成以上。
成績背後是居民的主動投入。早上7時,四川省成都市匯澤社區72歲的居民張豔和其他誌願者準時出現在小區垃圾桶站旁。她們(men) 胳膊上套著紅袖標,看到有人提著垃圾袋走來,就上前瞧瞧,並和沒有正確分類的居民委婉地“嘮叨”幾句,然後動手幫忙分好類。
這個(ge) 常住人口達2.3萬(wan) 餘(yu) 人的社區,是一個(ge) 新合並小區,垃圾管理曾是一大問題。2019年,退休多年的張豔和幾名街坊在社區支持下成立起一支環保誌願隊。剛開始桶前值守時,她們(men) 也曾遇到刁難。“有的居民罵我們(men) 又髒又臭,大家就相互鼓勵,‘我們(men) 是手臭心不臭’。慢慢地,居民不再諷刺嘲笑,自覺分類的也多了。”張豔說。
上門宣傳(chuan) 垃圾分類知識、開展桶前值守、每月組織“社區清潔日”……誌願者不拿工資、不計報酬,在張豔的帶動下,活動卻越搞越多,人數也增加到50餘(yu) 名。
由於(yu) 居民參與(yu) 程度不同,各地垃圾分類形成了很多模式。有的地方實行“三定一督”模式,通過定時定點定人,督導員及誌願者指導居民分類投放垃圾,如北京、廣州等;有的實行“撤桶並點+定時定點+智能”模式,通過撤銷垃圾桶,居民定時定點投放垃圾,並利用智能分類箱、電子秤、積分兌(dui) 換一體(ti) 機、分類巡查小程序等軟硬件了解分類情況,如上海、廈門等;有的地方根據各個(ge) 區域的不同特點應用多種分類模式,如蘇州……
“近年來,我國加速推行垃圾分類製度,初步形成了以法治為(wei) 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yu) 、城鄉(xiang) 統籌、因地製宜的垃圾分類製度體(ti) 係。”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徐海雲(yun) 說。
“讓居民實時看見垃圾分類成效”
垃圾分類是一項係統工程,涉及投放、收集、運處、處置等環節。當前端自覺分類後,如何確保後端也分類收運與(yu) 處置?
上海日旭環境保潔服務有限公司徐家匯作業(ye) 隊承擔著徐家匯地區的垃圾分類收運任務。“不分類、不收運”是該隊工作人員收運垃圾的準則。在徐家匯作業(ye) 隊隊長助理何俊的手機上,一個(ge) 名叫“上海分類質量在線”的APP能看到所有點位的數據。他介紹說,在收運垃圾時,一旦發現垃圾質量不合格,收運人員會(hui) 拍照取證並上報平台。APP與(yu) 街道、物業(ye) 、城管、綠化市容等多個(ge) 部門聯動並推送不合格報告,小區連續7次、單位連續3次不合格,環衛就會(hui) 開具拒絕清運告知書(shu) ,並對其停運。作業(ye) 隊的垃圾清運車上還安裝了車載計量係統,車輛收運的垃圾重量能同步反饋到小區垃圾廂房的智能顯示屏上。“這樣做是為(wei) 了讓居民實時看見垃圾分類成效。”何俊說。
垃圾類別不同,收運和處理方式也不同。在上海,幹垃圾采取直運、壓縮車收集後轉運、小壓站收集後轉運;濕垃圾采用以桶換桶、壓縮車收集直運或轉運;可回收物通過服務點進行回收;有害垃圾則先統一放至暫存場,隨後統一運送到分揀中心處理。深圳等地按照“大分流、細分類”策略,對產(chan) 生量大且相對集中的餐廚垃圾、果蔬垃圾、綠化垃圾實行大分流;對居民產(chan) 生的家庭廚餘(yu) 垃圾、廢舊家具、廢舊織物和有害垃圾進行細分類,並實行專(zhuan) 車專(zhuan) 運、分別處理。
當垃圾分類各環節被順暢地串聯起來,成效初步顯現。統計顯示,目前全國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能力約50萬(wan) 噸/日,46個(ge) 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平均回收利用率達30.4%。
不過,在垃圾分類推進過程中,一些問題仍然存在。比如垃圾分類如何因地製宜、如何避免急於(yu) 求成、如何解決(jue) 成本費用問題等還需要不斷探索。徐海雲(yun) 認為(wei) ,先行先試的46個(ge) 重點城市雖然僅(jin) 占全國城市數量的7%左右,但其帶動作用和示範意義(yi) 很強。
“從(cong) 目前各地垃圾分類實踐看,重點是完善可回收物收集利用,難點是完善廚餘(yu) 垃圾收集處理和利用,堵點是完善有害垃圾收集和處理。可回收物分類與(yu) 再生資源回收銜接,要充分考慮費用與(yu) 成本;餐廚垃圾分類收集與(yu) 生物質資源化利用銜接,要考慮市場需求;有害垃圾分類收集與(yu) 危險廢物處理銜接要精準高效。”徐海雲(yun) 說。
有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目前農(nong) 村地區垃圾分類有待深化,部分城市在垃圾分類各環節的監管力度有待加強。
“在共商共建共享的社區治理中實現自我管理”
“有60度啊,菌寶寶的家可真暖和!”1月15日,山東(dong) 省青島市城陽區實驗二小的百餘(yu) 名學生來到位於(yu) 順德居小區的社區廚餘(yu) 堆肥培訓推廣中心參觀,看見堆肥箱裏測溫計讀數時,熱烈地討論起來。
社區廚餘(yu) 堆肥中心主任徐進講解到:“廚餘(yu) 垃圾加上破碎的綠化垃圾堆肥,是在模仿大自然綠色循環的過程,通過神奇的微生物分解廚餘(yu) 垃圾的有機質,變成肥土回歸土壤。”活動中,孩子們(men) 獲得了海創智邦公司製作的垃圾分類投放卡片,在接下來的兩(liang) 個(ge) 月時間裏,他們(men) 需要記錄家庭垃圾分類行為(wei) ,以換取海爾家電優(you) 惠清洗服務。
推動社區堆肥並不容易。據城陽區垃圾分類辦公室仇寧德科長介紹,區裏邀請環保堆肥專(zhuan) 家和青島你我社工組織指導,製定了科學的原料配比方案,在物業(ye) 公司推動下最終成功。“堆肥使廚餘(yu) 垃圾變成了可利用的資源,社區花園美了,居民還領到堆肥土育出的花苗,廚餘(yu) 分出率和參與(yu) 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大幅提升。”仇寧德說。
根據相關(guan) 規劃,到2025年,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係統的範圍要從(cong) 目前的46個(ge) 重點城市擴展到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能力要從(cong) 現在的約50萬(wan) 噸/日提高到約70萬(wan) 噸/日。對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提出的更高目標,要求各方開展更多的創新實踐。
社會(hui) 組織在動員公眾(zhong) 參與(yu) 垃圾分類方麵有獨特作用。北京師範大學社會(hui) 發展與(yu) 公共政策學院教授陶傳(chuan) 進表示,社區可通過支持社會(hui) 組織開展社區堆肥、打造陽台花園、組建誌願隊等活動,讓居民看到垃圾分類行動的價(jia) 值,還能推動物業(ye) 公司等社會(hui) 力量加入,完成市場化運作。“當各方找到利益平衡點時,就能在共商共建共享的社區治理中實現自我管理。”
一些熱心垃圾減量的人士倡導更加健康環保的生活方式。每到周末,位於(yu) 北京市三元橋的有機農(nong) 夫市集便熱鬧起來。在這裏,消費者可購買(mai) 到幾十家農(nong) 戶不打農(nong) 藥、不施化肥的蔬菜、水果等農(nong) 產(chan) 品,提供的醬油、醪糟、豆漿、麵包等需要顧客自帶容器或布袋“散裝”,市集還開展閑置物品交換、可回收物回收、“舊物新生”、蔬菜種植線上培訓等活動。
“我們(men) 希望倡導一種對環境更友善的生活方式,這需要更多人參與(yu) 、改變和行動。”北京有機農(nong) 夫市集工作人員塔拉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