籽籽同心一家親 解開內蒙古興安盟民族團結“密碼”
興(xing) 安盟是我國第一個(ge) 省級民族自治區——內(nei) 蒙古自治區政府的誕生地,是黨(dang) 的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的首創之地、實踐之地、成功之地,是一個(ge) 典型的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地區。
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生活著41個(ge) 民族,長期以來各族群眾(zhong) 守望相助,團結奮鬥,傳(chuan) 承紅色基因,引領綠色發展,連續兩(liang) 次被國家民委命名為(wei)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盟”,走出了一條具有興(xing) 安特色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之路。
石榴花朵朵綻放
70多年來,在黨(dang) 的民族政策的照耀下,內(nei) 蒙古始終保持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麵,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hui) 主義(yi) 民族關(guan) 係日益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深入人心。這一偉(wei) 大成就,是全區各盟市在黨(dang) 的領導下共同團結奮鬥取得的,其中興(xing) 安盟就是一個(ge) 生動寫(xie) 照。
興(xing) 安盟周邊有一盟兩(liang) 市三省一國,漢族、蒙古族、滿族等41個(ge) 民族同胞在此生活,少數民族人口比例達46.8%。“多年來,盟裏從(cong) 事關(guan) 祖國統一和邊疆鞏固、事關(guan) 民族團結和社會(hui) 穩定、事關(guan) 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政治高度把握和謀劃民族工作。”興(xing) 安盟委委員、統戰部部長李國宏說。
她介紹,興(xing) 安盟始終把做好民族工作作為(wei) 重大的政治任務,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不斷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實踐活動,創新成立“興(xing) 安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研究中心”和835個(ge) 覆蓋盟旗鄉(xiang) 村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促進會(hui) ”,大力實施城市社區“石榴籽計劃”和農(nong) 村牧區示範典型“雙十雙百雙千”工程,深入開展脫貧攻堅民族團結互助行動和“石榴籽同心築夢”係列主題實踐活動,不斷推動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e) 創新發展。
曾有“內(nei) 蒙古最窮地”之稱的興(xing) 安盟,此前有10.5萬(wan) 名貧困人口,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少數民族人口。為(wei) 帶領各族群眾(zhong) 脫貧,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興(xing) 安盟把產(chan) 業(ye) 扶貧作為(wei) 重中之重,同時多措並舉(ju) 解決(jue) “兩(liang) 不愁三保障”突出難題,小康路上不讓一個(ge) 民族、一名群眾(zhong) 掉隊。
蒙古族農(nong) 民韓德喜曾是興(xing) 安盟科右前旗察爾森鎮愛國嘎查的貧困戶,他和老伴體(ti) 弱多病又缺乏養(yang) 殖經驗。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他倆(lia) 通過“菜單式”扶貧模式購買(mai) 兩(liang) 頭牛,多年來依靠“大牛生小牛”循環發展,如今成功脫貧摘帽。在興(xing) 安盟,像韓德喜一樣摘掉窮帽子過上小康生活的少數民族群眾(zhong) 不勝枚舉(ju) 。
加強民族團結,興(xing) 安盟多年來堅持以發展為(wei) 總鑰匙:堅持小財政改善大民生,近75%的財政支出用於(yu) 民生領域;烏(wu) 蘭(lan) 牧騎宮、盟蒙中醫院、科技館等一大批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建成投用或正在建設,社會(hui) 事業(ye) 短板加快補齊;少數民族聚居區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明顯加快,14個(ge) 特色村寨入列“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麵落實就業(ye) 創業(ye) 政策,城鎮登記失業(ye) 率控製在4.5%內(nei) ;學前三年毛入園率、普惠性幼兒(er) 園覆蓋率分別達到97%和84%;積極探索社會(hui) 治理模式創新,各族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如今,興(xing) 安盟貧困人口全部脫貧,6個(ge) 貧困旗縣市、602個(ge) 貧困嘎查村全部摘帽出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三年增速全區第一,城鄉(xiang) 居民收入分別突破3萬(wan) 元、1萬(wan) 元大關(guan) ,比“十二五”初期翻了一番。興(xing) 安盟各族群眾(zhong) 如同一朵朵石榴花,競相綻放,各美其美,成為(wei) 內(nei) 蒙古大草原上一道亮麗(li) 的風景線。
興(xing) 安盟隻是一個(ge) 縮影,多年來內(nei) 蒙古共享國家發展紅利,不斷縮小與(yu) 發達地區的差距。新中國成立初,全國齊心協力建包鋼,結束了內(nei) 蒙古沒有工業(ye) 的曆史;發展中,內(nei) 蒙古同時享受西部大開發和振興(xing) 東(dong) 北老工業(ye) 基地等政策;京蒙對口幫扶20餘(yu) 年,內(nei) 蒙古各項事業(ye) 得到全麵支持。發展的紅利轉化成為(wei) 各族群眾(zhong) 心中滿滿的獲得感,讓他們(men) 對安定團結倍感珍惜。
石榴籽緊緊相擁
內(nei) 蒙古是我國最早成立的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具有民族團結的光榮傳(chuan) 統,書(shu) 寫(xie) 過“三千孤兒(er) 入內(nei) 蒙”“齊心協力建包鋼”等曆史佳話,一直被譽為(wei) “模範自治區”。在這裏,各民族文化相互激蕩、交融,各民族之間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相互欣賞和學習(xi) ,大家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
“興(xing) 安盟不斷推動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e) 創新發展,構建起黨(dang) 委領導、政府負責、有關(guan) 部門協同配合、全社會(hui) 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新格局。”李國宏介紹,各級幹部率先垂範,用真心與(yu) 溫情為(wei) 群眾(zhong) 解決(jue) 生產(chan) 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各族群眾(zhong) 形成互幫互助、團結發展的良好氛圍。
2018年,漢族幹部趙誌強作為(wei) 駐村扶貧幹部,來到蒙古族群眾(zhong) 聚居區興(xing) 安盟紮賚特旗哈日礎魯嘎查。他用加拚音的方式自學蒙古語,很快融入當地蒙古族群眾(zhong) 中。2019年,他幫助嘎查建成了年生產(chan) 能力達到80萬(wan) 棒的黑木耳生產(chan) 基地,農(nong) 牧民人均年收入增加一萬(wan) 多元,14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
蒙古族檢察官春華在興(xing) 安盟科右前旗人民檢察院從(cong) 檢20餘(yu) 年,足跡遍布農(nong) 田牧場。她用流利的蒙漢雙語傳(chuan) 遞司法溫度,接待來訪群眾(zhong) 4000餘(yu) 人次,辦理各類案件600餘(yu) 件,化解社會(hui) 矛盾400餘(yu) 起,將公平公正的司法服務帶給轄區各族群眾(zhong) ,被農(nong) 牧民親(qin) 切地稱為(wei) “檢察官額吉(母親(qin) )”。在遼闊的內(nei) 蒙古草原上,這樣的民族團結故事像牛羊一樣遍灑。
李國宏說,興(xing) 安盟以鞏固提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成果為(wei) 著力點,強化創建手段、豐(feng) 富創建內(nei) 容、創新創建方式,針對不同群體(ti) 開展不同主題活動,全盟6個(ge) 旗縣市開展民族工作互觀互學互比活動。“在民族工作中,各地、各單位比學趕超,打出了平等互助共繁榮組合拳,畫好了民族團結同心圓。”
“城市社區開展民族美食百家宴、鄰居節活動,增進了各民族鄰裏之間的交往;農(nong) 村牧區引導漢族、蒙古族、朝鮮族等各族農(nong) 牧民互幫互學種植養(yang) 殖技術,攜手共同走上致富路;學校緊緊圍繞10項主題活動,將愛我中華的種子深深植根於(yu) 青少年心中;邊防部隊積極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宣傳(chuan) 教育,開展形式多樣的軍(jun) 民共建活動。”李國宏一一舉(ju) 例說。
這些工作促進了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麵交流、深度交融,一大批典型也隨之產(chan) 生。截至目前,全盟有9個(ge) 國家級、37個(ge) 自治區級和174個(ge) 盟級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全國脫貧攻堅楷模、蒙古族“草原繡娘”白晶瑩,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ti) 巴彥敖包嘎查等一個(ge) 個(ge) 先進典型,不斷引領興(xing) 安盟各族群眾(zhong) 奏響民族團結的感人樂(le) 章,進一步鑄牢了全盟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e) 的群眾(zhong) 基礎、社會(hui) 基礎。
像興(xing) 安盟一樣,內(nei) 蒙古各盟市保持長期繁榮穩定,根本原因在於(yu)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特別是在民族區域自治製度下保障了各民族的平等。民族區域自治製度將統一和自治、民族和區域結合起來,為(wei) 內(nei) 蒙古各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發展搭建了有效的製度平台。
石榴樹根深葉茂
在多民族聚居的內(nei) 蒙古,民族團結就像陽光和空氣一樣,內(nei) 化於(yu) 心,外化於(yu) 行,已深深融入各民族的血脈。這些年,內(nei) 蒙古努力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進一步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思想基礎。全區各地深入提煉闡釋草原文化中崇尚自然、守望相助等理念,深入挖掘少數民族文化中蘊含的民族團結進步思想,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源源不斷地提供著養(yang) 分。
多年來,興(xing) 安盟把繼承和弘揚愛國主義(yi) 精神、紅色興(xing) 安精神擺在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e) 的突出位置,創作了《讚歌》《金色搖籃》等一大批體(ti) 現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彰顯中華民族精神、展現內(nei) 蒙古形象和興(xing) 安盟風采的藝術精品。
烏(wu) 蘭(lan) 牧騎群舞《金色搖籃》獲全區精神文明建設“五個(ge) 一工程”獎,以“民族大團結”為(wei) 主題的“最長的蒙古族刺繡長卷”創造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紀錄,開展“同守祖國邊疆、共創美好生活”主題講故事比賽……
“各地充分發揮文化活動的凝聚作用,引導各族幹部群眾(zhong) 牢固樹立‘三個(ge) 離不開’‘五個(ge) 認同’思想意識,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一家親(qin) ,同心共築中國夢’的思想共識。”李國宏說。
在科右前旗興(xing) 科社區黨(dang) 群服務中心,乒乓球的彈跳聲、民族舞蹈的節拍聲、各類弦樂(le) 器的演奏聲,洋洋盈耳。漢族快板、朝鮮族舞蹈、蒙古族四胡演奏,精彩紛呈。興(xing) 科社區是漢族、蒙古族、滿族、回族等7個(ge) 民族的共同家園,兩(liang) 萬(wan) 多居民中少數民族人口占61.2%。
“我們(men) 身屬不同民族,但兄弟姐妹們(men) 每天在一起生活,互相幫助、互相依靠,建立了深厚的情誼。”興(xing) 科社區科爾沁四胡紅歌隊隊長劉俊芝說。興(xing) 科社區2021年先後投入資金40餘(yu) 萬(wan) 元,對黨(dang) 群服務中心進行提檔升級,全天候對群眾(zhong) 開放,使各族群眾(zhong) 在活動中增進感情,在交往中增進團結。
文化認同也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科右前旗第一小學有一條掛滿畫卷的走廊,各種富有中華文化內(nei) 涵的活動照片和學生書(shu) 法美術作品琳琅滿目,這裏是學生們(men) 的“石榴籽小課堂”。這所學校98%的學生都是蒙古族。“我們(men) 通過各種特色課程和活動,比如製作石榴籽形象的泥塑課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演講比賽等,讓學生們(men) 切身感受我們(men) 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校長散丹高娃說。
同時,興(xing) 安盟大力弘揚憲法精神,用法治理念、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盟裏將宣傳(chuan) 《民族區域自治法》與(yu) 全區“民族團結進步活動月”“法治宣傳(chuan) 周”相結合,通過“文旅普法輕騎兵”“以案釋法基層行”等方式創新學習(xi) 宣傳(chuan) 載體(ti) 進行廣泛宣傳(chuan) ,引導各族幹部群眾(zhong) 牢固樹立法治思維,促進各民族之間相親(qin) 相愛。
在內(nei) 蒙古,2400餘(yu) 萬(wan) 各族群眾(zhong) 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大草原上時時處處上演著民族團結進步好故事。“進入新時代,興(xing) 安盟各族人民將緊密團結在黨(dang) 中央周圍,緊緊抓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這條主線,認真踐行‘守望相助、團結奮鬥’的殷切囑托,為(wei) 嗬護‘模範自治區’崇高榮譽繼續貢獻興(xing) 安力量。”李國宏堅定地說。(記者張麗(li) 娜、王靖、王雪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