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靠什麽打破外貿發展“天花板”

發布時間:2022-01-28 09:45:00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顧陽

  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在推動量合理增長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質的穩步提升,當是今後一段時期外貿發展的重要任務。我們(men) 要保持好宏觀政策的連續性與(yu) 跨周期政策的有效銜接,解決(jue) 好外貿穩增長與(yu) 防風險之間的平衡性問題,繼續保持外貿“穩”與(yu) “進”的總體(ti) 態勢。

  可能連業(ye) 內(nei) 人士也沒想到,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中國外貿2021年“一騎絕塵”,進出口規模一年之內(nei) 連跨5萬(wan) 億(yi) 美元、6萬(wan) 億(yi) 美元兩(liang) 大台階,達6.05萬(wan) 億(yi) 美元,創下了曆史新高,僅(jin) 去年的外貿增量就達到了1.4萬(wan) 億(yi) 美元。

  很多人對數字無感,殊不知,這1.4萬(wan) 億(yi) 美元的外貿增量,就已超過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GDP總量,接近韓國2020年1.63萬(wan) 億(yi) 美元的GDP總量。從(cong) 已公布的數據看,中國穩居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地位已無懸念,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外貿在規模、增速雙雙創新高的同時,也意味著中國外貿正麵臨(lin) 著發展的“天花板”。在近期國新辦新聞發布會(hui) 上,商務部有關(guan) 負責人更是公開發出預警,“今年外貿穩增長的困難和壓力將前所未有”。

  這樣的判斷是有依據的。

  從(cong) 需求端看,今年外需增長麵臨(lin) 兩(liang) 大不確定因素,一是疫情反複導致全球經濟複蘇進程受阻放緩,二是區域經濟複蘇的不均衡性導致全球係統性風險加大。世界銀行最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預測,全球經濟增長將由2021年的5.5%放緩至今年的4.1%,世貿組織預計全球貨物貿易量增速也將由2021年的10.8%放緩至4.7%。此外,受“疫苗鴻溝”、部分國家刺激政策退出過快等影響,發達經濟體(ti) 與(yu) 其他地區在經濟複蘇上的差距不斷拉大,由此引發的需求萎縮、價(jia) 格波動等,將對我國外貿企業(ye) 生產(chan) 運營帶來影響。

  從(cong) 供給端看,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運行同樣“危機四伏”,一方麵,國際供應鏈加速重構,部分發達經濟體(ti) 追求製造業(ye) 回歸,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資源全球配置的效率;另一方麵,全球供應鏈紊亂(luan) 及其傳(chuan) 導效應在短期內(nei) 難以徹底緩解,諸如大宗商品價(jia) 格持續走高、航運“腸梗阻”、芯片等重要元器件短缺等問題,推高了外貿企業(ye) 的綜合運營成本,“有單不敢接”“增收不增利”等現象可能會(hui) 有所加劇。

  不過,有利因素也在不斷積累,特別是中國經濟良好的基本麵和長期向好的發展趨勢,有助於(yu) 穩定市場預期。對於(yu) 中國外貿而言,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在推動量的合理增長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質的穩步提升,當是今後一段時期外貿發展的重要任務。從(cong) 外貿自身規律看,今年外貿有望繼續保持一定的增長慣性,對此我們(men) 既要有信心也不能掉以輕心,既要未雨綢繆、提前部署,更要靠前發力、精準施策,在保訂單、穩市場的基礎上,推動外貿盡快突破發展的“天花板”。

  基於(yu) 對外貿發展形勢的科學研判,決(jue) 策層目前已從(cong) 多個(ge) 維度對促進外貿高質量發展進行了部署。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了《關(guan) 於(yu) 做好跨周期調節進一步穩外貿的意見》,從(cong) 穩規模、穩鏈條、穩動能、穩主體(ti) 四個(ge) 方麵進行跨周期部署,強調從(cong) 挖掘進出口潛力、加快“海外倉(cang) ”等新型貿易設施建設、穩定暢通外貿供應鏈產(chan) 業(ye) 鏈、支持外貿企業(ye) 發展等方麵持續發力。海關(guan) 總署在啟動“2022年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專(zhuan) 項行動”的基礎上,今年還將出台新的外貿促穩提質行動舉(ju) 措。商務部則把今年確定為(wei) “外貿鞏固提升年”,將通過一係列精準舉(ju) 措來提升外貿綜合競爭(zheng) 力。

  需要指出的是,當前我國外貿政策工具箱“彈藥”充足,穩外貿跨周期調節的手段也較為(wei) 豐(feng) 富,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複雜多變,隻要我們(men) 保持好宏觀政策的連續性與(yu) 跨周期政策的有效銜接,解決(jue) 好外貿穩增長與(yu) 防風險之間的平衡性問題,我國外貿就一定能夠打破“天花板”,繼續保持“穩”與(yu) “進”的總體(ti) 態勢。(顧陽)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