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丨湛江灣下 “鋼鐵巨龍”正在鬧海
科技日報記者龍躍梅 通訊員 劉福昌 張朋飛
“隧道采用一台超大直徑盾構機掘進,隻要一開機就不能停下來,必須24小時連續施工,直到隧道貫通的那一刻。”項目部總工程師高始軍(jun) 說。
在我國大陸最南端廣東(dong) 省湛江市,一條高鐵隧道正悄然向海底掘進,即將突破千米大關(guan) 。
近日,記者來到中鐵十四局廣湛高鐵湛江灣海底隧道施工現場。
每天以平均16米的速度前進
廣湛高鐵正線全長約401千米,起於(yu) 廣州火車站,途經佛山、肇慶、湛江等市,終至湛江北站,將實現廣州中心城區至湛江中心城區90分鍾互達。
湛江灣海底隧道是廣湛高鐵全線控製性工程,隧道全長9640米,其中7352米為(wei) 盾構法施工,是我國目前在建隧道中一次掘進距離最長的隧道。
隧道在穿越海底後,還將穿越城區,這是湛江市也是目前廣東(dong) 省名副其實的“超級工程”之一,有著很大的難度和挑戰。
高始軍(jun) 告訴記者,采用盾構機開挖隧道,就像用“機器人”幹活,實現了智能化、自動化,主要由機器施工,少數需要工人操作,安全高效,而且更加低碳、環保。
“永興(xing) 號”盾構機,總重3600噸,總長147米,開挖直徑14.33米,猶如一條“鋼鐵巨龍”,以每天平均16米的速度前進。
管片拚裝誤差控製在3毫米以內(nei)
“第一次在湛江灣海底開掘隧道,沒有成熟經驗可借鑒,智能盾構機時有情況發生。”回想盾構機初始掘進的情景,盾構機長朱榮華記憶猶新。
超大盾構機屬於(yu) 特種裝備,每台動輒數億(yi) 元人民幣。中鐵十四局將盾構機操作手稱為(wei) “機長”。每名機長要帶副機長和機長助理,從(cong) 盾構機製造開始,就駐場監造,一點一點地看著盾構機生產(chan) 出來,然後駕駛盾構機穿江越海。
“盾構機始發後就進入了轉彎階段,加上這裏特殊的地質地層條件,起初遇到了不少挑戰。”朱榮華說。
此時,蔡明接到通知,由廣西南寧轉戰湛江灣海底隧道,任項目部總機械師。
“接到通知的那一夜,我很興(xing) 奮,可以在家門口的工地上過年了!”蔡明聰說。
蔡明聰是湛江雷州人。近6年來,他在廈門參與(yu) 修建了我國首條穿海地鐵盾構隧道,在南寧修築了廣西首條高鐵直徑盾構隧道。
在專(zhuan) 家團隊指導下,蔡明聰綜合提煉了“三招製勝法寶”:“提高切口壓力、降低刀盤轉速、屏蔽特殊部位四組油缸”,一套“組合拳”下來,很快解決(jue) 了管片上浮、盾構機姿態不穩等技術難題,管片拚裝誤差牢牢地控製在了3毫米以內(nei) 。
“群龍鬧海”施工進入最佳狀態
“解決(jue) 實際問題的過程,就是不斷創新的實踐。”高始軍(jun) 說,我國穿江越海建設盾構隧道,其實也就是最近十幾年的時間,徹底打破了國外的壟斷,在設計、施工、裝備製造、人才培養(yang) 等方麵不斷發展,成為(wei) 當今世界上盾構隧道建設規模最大的國家,正在由盾構大國向盾構技術強國邁進。
如今,在中鐵十四局通過導師帶徒、大盾構工匠工作室等,已建成了老中青相結合的專(zhuan) 業(ye) 梯隊。從(cong) 總工程師、盾構經理、機電領班、盾構機長、到頂崗實習(xi) 生,形成了完備的技術鏈條。他們(men) 來自五湖四海,正創造出“群龍鬧海”的喜人景象。
隧道自2021年6月28日始發,經過半年的磨合,現在已經全部進入最佳狀態,正進入大幹階段。“項目部已提前做好了準備,保證全國不同地方的工人能吃到有自己家鄉(xiang) 味的年夜飯。”項目書(shu) 記何子良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