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它們的回歸是大自然的回報

發布時間:2022-01-29 10:0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環保筆談】

  作者:賀 震(東(dong) 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研究院【智庫】特邀研究員、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研究員)

  不久前,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公布的兩(liang) 組照片令人印象深刻:一組是2018年與(yu) 2020年長江南京段江豚監測的對比照片,另一組是2017年與(yu) 2021年灌河口的衛星監測對比圖。

  從(cong) 第一組照片可以看到,與(yu) 2018年相比,2020年江豚的種群數量明顯增加。江豚是我國的特有物種和一級保護動物,長期生活在長江中下遊水域,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然而,近30年來,由於(yu) 生存環境一度惡化,江豚數量急劇減少。甚至有專(zhuan) 家指出,倘若長江江豚得不到有效保護,再過15年就會(hui) 滅絕。令人欣慰的是,“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大國家戰略挽救了江豚的命運。從(cong) 觀測數據看,長江南京段江豚總數量超過50頭,比5年前實現了翻倍增長。同時,江豚的活動範圍也在持續擴大。如今,它們(men) 常常在距離岸邊隻有50米左右的水中嬉戲。在南京長江大橋、三橋和五橋、中山碼頭等處,江豚戲水已成為(wei) 一道亮麗(li) 的風景。

  第二組照片展示了江蘇灌河口的“舊貌換新顏”。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推動下,2017年灌河口附近呈現異常褐紅色的海水,4年後已恢複為(wei) 令人賞心悅目的湛藍色,而幾近絕跡的四鰓鱸魚、消失10年的偽(wei) 虎鯨也在這裏重新現身。

  兩(liang) 組照片見證了江蘇生態環境保護的最新成效,也成為(wei) 大自然的回報例證。“當人類合理利用、友好保護自然時,自然的回報常常是慷慨的;當人類無序開發、粗暴掠奪時,自然的懲罰必然是無情的。人類對大自然的傷(shang) 害最終會(hui) 傷(shang) 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偉(wei) 人恩格斯的“金句”,如今依然振聾發聵。

  近年來,江蘇狠抓長江大保護工作,在全省化工整治等方麵下足了功夫;通過“十年禁漁”,世世代代生活在水上的漁民棄網上岸……一係列生態環境保護的有力行動,不僅(jin) 挽救了江豚、四鰓鱸魚和偽(wei) 虎鯨等水中珍稀動物,也令丹頂鶴等陸上生靈受益。

  鹽城沿海潮間帶灘塗濕地位於(yu) 江蘇東(dong) 部,是太平洋西岸和亞(ya) 洲大陸邊緣麵積最大、生態保存最完好的海岸型濕地,201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chan) 。每到秋冬季節,廣袤的灘塗都能迎來20多萬(wan) 隻越冬候鳥。作為(wei)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裏為(wei) 恢複和壯大丹頂鶴的野外種群數量付出了很多努力,也為(wei) 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地區提供了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範例。

  其實,大自然對人類的回報不僅(jin) 表現在動植物身上,就連沒有生命的沙粒也會(hui) 發出自己的“聲音”。在甘肅敦煌,東(dong) 起莫高窟、西至黨(dang) 河口,連綿約40公裏、南北約20公裏的沙漠中,有一種會(hui) “唱歌”的沙子。作為(wei) 當地重要的旅遊資源,這種會(hui) 唱歌的鳴沙吸引著無數遊人前來體(ti) 驗大自然的神奇。然而,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加,以及伴隨而來的環境汙染,鳴沙一度喪(sang) 失了發聲功能,變為(wei) 沉默的“啞沙”。為(wei) 了讓“啞沙”重鳴,近年來,當地政府啟動鳴沙山封禁保護項目,劃定封禁區,開展植被保育。功夫不負有心人,鳴沙山又恢複了“鳴叫”,而且聲音更加美妙動聽。

  如今,越來越多這樣的例子在各地湧現,使我們(men) 對大自然的認識更加深入。“天地與(yu) 我並生,而萬(wan) 物與(yu) 我為(wei) 一。”人與(yu) 自然是生命共同體(ti) ,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類自身。麵對大自然的回報,讓我們(men) 常懷感恩之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