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載真情守護 3000多隻猛禽從這裏重返藍天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ti) ·實踐】
光明日報記者 周夢爽
2021年12月21日傍晚,北京猛禽救助中心康複師周蕾拎著沉重的運輸箱,行走在北京昌平區十三陵附近。她挑選了一處開闊地,從(cong) 箱子裏抱出一隻足有半米高的猛禽雕鴞。在對它做完檢查後,周蕾把雕鴞輕輕放在地麵上。“呼啦!”5秒鍾後,雕鴞頭也不回地一躍而起,以驚人的速度衝(chong) 向藍天,隨即消失在遠處的密林中。太陽漸漸落下,這隻夜行性猛禽正來到它的主場……
2021年12月,北京猛禽救助中心迎來了成立20周年的生日。成立至今,這座位於(yu) 北京師範大學的特殊“醫院”接治猛禽超過5500隻,其中有3000多隻猛禽在康複後重返自然。“成立20年來,北京猛禽救助中心為(wei) 推進我國野生動物救助專(zhuan) 業(ye) 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科學院院士、鳥類生態學家鄭光美如此評價(jia) 。
北京為(wei) 何要建一所猛禽“醫院”
嚴(yan) 寒時節,北京師範大學的校園裏不時能看見一群群灰椋鳥飛起,給空曠寂寥的冬日增添了些許鮮活靈動的元素。穿過輔仁路進入學校西北角的生物園,視線盡頭便是北京猛禽救助中心了。
每到這個(ge) 季節,住院的“病號”都格外多。4名康複師兩(liang) 兩(liang) 一組,分別在兩(liang) 床手術台上忙碌。左側(ce) 手術台上躺著一隻懷疑是高速飛行時被撞傷(shang) 的遊隼,康複師正在為(wei) 它翅膀上的創口消毒換藥。右側(ce) 手術台上躺著一隻肱骨骨折的紅隼,為(wei) 了防止它掙紮造成二次傷(shang) 害,康複師給它套上麵罩釋放麻藥,然後小心翼翼地檢查一遍骨針固定情況,最後為(wei) 它更換好繃帶送回康複籠舍。結束這一輪操作後,康複師看了看計劃表,又馬不停蹄地從(cong) 籠舍中接出受傷(shang) 的長耳鴞和雕鴞,為(wei) 它們(men) 進行日常的複健治療。
據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北京猛禽救助中心執行主任鄧文洪介紹,該中心對猛禽的救助康複製定有科學、完善的流程,包括猛禽接收、身體(ti) 檢查、康複治療、營養(yang) 支持、康複訓練、放飛前評估以及放飛後監測等。“無論猛禽受了什麽(me) 傷(shang) ,隻要送到北京猛禽救助中心,我們(men) 都會(hui) 盡最大努力把它治好,然後再放歸大自然。”
談及為(wei) 何要成立一所猛禽救助中心,鄧文洪告訴記者,這與(yu) 當時頻發的猛禽走私案件有關(guan)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不少國際鳥販以觀光、旅遊的名義(yi) 湧入我國,大肆捕捉、收購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獵隼,再非法販賣到海外作為(wei) 寵物牟取暴利。形勢最嚴(yan) 峻的時候,北京海關(guan) 一年能在首都機場查獲上百隻走私獵隼。於(yu) 是,如何安置好這些被解救的猛禽成為(wei) 一個(ge) 問題。“許多猛禽由於(yu) 傷(shang) 病、身體(ti) 虛弱等原因不適合短期內(nei) 放飛,而當時國內(nei) 普遍缺乏專(zhuan) 業(ye) 化的野生動物救助機構。”鄧文洪強調。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猛禽的生存環境也麵臨(lin) 諸多挑戰。“城市高樓林立,每年都會(hui) 有猛禽撞到建築物玻璃受傷(shang) ;不法分子的獵殺對猛禽構成直接威脅,猛禽還會(hui) 因為(wei) 食用被盜獵者毒死的小型鳥類而二次中毒;此外,長途飛行或遭遇暴風雪等惡劣天氣後,不少猛禽因為(wei) 過度饑餓也無法飛行——所幸北京率先建立了一所專(zhuan) 業(ye) 救助中心,為(wei) 眾(zhong) 多猛禽提供了第二次生命。”國家動物博物館副館長張勁碩說。
正如張勁碩所言,為(wei) 了提升北京市的野生動物救助專(zhuan) 業(ye) 水平,在園林部門支持下,2001年12月,北京師範大學、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hui) 和北京市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管理站共同建立了國內(nei) 第一家專(zhuan) 業(ye) 猛禽救助機構——北京猛禽救助中心。
猛禽救助對生態係統有何價(jia) 值
猛禽包括鷹形目、隼形目和鴞形目鳥類,均屬於(yu) 國家一級或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人們(men) 口中常說的老鷹和貓頭鷹是對它們(men) 的泛稱。北京是猛禽遷飛通道上的重要節點,每年春秋季,大量猛禽會(hui) 沿著北京西部的山脈南來北往,充分利用上升的熱氣流節約體(ti) 力。許多猛禽會(hui) 選擇短暫停留,覓食補充能量,部分猛禽還會(hui) 留在這裏過冬。因此,北京成了為(wei) 數不多能夠欣賞猛禽遷徙的大城市。
“猛禽處於(yu) 鳥類食物鏈的頂層,通過營養(yang) 級自上而下控製著生態係統中的動物群落結構和穩定性,對生態係統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起到調控作用,對維護生態係統的穩定性及服務功能至關(guan) 重要。”鄧文洪說。在他看來,每挽救一隻猛禽個(ge) 體(ti) ,都對北京乃至更廣闊地理尺度的生態平衡起到重要作用。
對於(yu) 猛禽康複師來說,從(cong) 事這份工作最幸福的時刻,無疑是打開放飛箱讓猛禽騰空而起的那一瞬間。2018年3月,救助中心成功放飛一隻懷疑因中毒送醫,從(cong) 死亡邊緣拉回的大鵟,並為(wei) 它佩戴了跟蹤器。放飛後,這隻大鵟先是飛去了山西,隨後北上內(nei) 蒙古,最後到了蒙古國,在那裏定居下來並成功繁育了後代。
“它能夠在接受救治後重新回到野外,並遷徙到其他區域安家生子,證明在保護北京一時一地生態環境的同時,猛禽救助對生態係統的服務價(jia) 值也跟隨這一雙自由翱翔的翅膀,播撒到世界各地。”周蕾說。
為(wei) 了給猛禽重擊長空提供更有力的保障,救助中心不斷更新設備與(yu) 技術。作為(wei) 一名在救助中心工作了14年的老員工,康複師張率對這些年來的變化記憶猶新:2010年,中心配備了第一台呼吸麻醉機;同一年,康複師們(men) 學會(hui) 了給鳥接骨;2014年,籠舍裏安裝了自動噴淋裝置;2016年,中心購置了恒溫手術床,猛禽在手術過程中不再怕失溫;同一年,X光機更新了電子成像係統,不用洗片就能及時觀察病情……
然而,再先進的設備也無法挽救所有的傷(shang) 病猛禽。2018年,張率接救一隻頭部中了3發鋼珠的普通鵟,剛拍完X光片還沒來得及手術,這隻鵟就死在她麵前。“在遷徙高峰期,這樣的生離死別幾乎每周都會(hui) 上演,我們(men) 最大的心願是隨著市民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的提高,需要被救助的猛禽數量越來越少。”張率說。
讓救助中心發揮更大的作用
創立至今,向公眾(zhong) 傳(chuan) 播正確的野生動物保護和救助理念,始終是北京猛禽救助中心的宗旨之一。“一個(ge) 救助中心、幾名康複師的力量很有限,隻有通過廣泛的自然教育和普法宣傳(chuan) ,讓公眾(zhong) 行動起來,我們(men) 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才更有希望。”周蕾說。
20年間,救助中心針對在校學生、媒體(ti) 、社會(hui) 公眾(zhong) 等不同群體(ti) ,共組織包括課堂講座、中心參觀、野外觀鳥、戶外宣傳(chuan) 及猛禽放飛等環境教育活動超過1000場。同時,還在新媒體(ti) 平台通過圖文、視頻、漫畫等多種形式,科普野生動物保護知識,在網絡上圈了不少“鐵粉”。
近年來,隨著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救助中心的康複師們(men) 明顯感受到北京市民對野生動物的態度轉變。比如,最早去接受傷(shang) 猛禽時,總有圍觀的市民會(hui) 問:“這個(ge) 鳥能吃嗎?”現在再去,大家都會(hui) 千叮嚀萬(wan) 囑咐:“城市裏能有猛禽可不得了,你們(men) 一定要救活啊!”特別是這兩(liang) 年,救助中心從(cong) 社區居委會(hui) 接救的猛禽占比越來越高,其中很多都是市民發現傷(shang) 病猛禽後主動與(yu) 中心取得聯係。
2021年11月8日,接到市民的求助電話後,記者同康複師第一時間趕到位於(yu) 北京石景山繁華商圈的一座酒店。酒店工作人員孫美麗(li) 一早發現一隻長耳鴞被困在酒店露台的玻璃圍擋前無法動彈。意識到這是重點保護動物後,她第一時間把長耳鴞抱進寵物箱,並在箱子外蓋上毛巾,以免鳥類產(chan) 生緊張“情緒”。得益於(yu) 孫女士及時而科學的先期處置,這隻身體(ti) 虛弱的長耳鴞很快入住救助中心並恢複健康,不到一周就被成功放飛。
與(yu) 之相對的是,救助中心成立以來,因非法貿易被執法部門罰沒送來的猛禽數量不斷減少:從(cong) 2002年30隻、2005年32隻、2007年53隻,逐步降低到2013年26隻、2016年4隻、2020年0隻——愛鳥護鳥,正成為(wei) 北京市民的堅定共識。
在傳(chuan) 播生態保護理念的同時,北京猛禽救助中心也為(wei) 廣大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一座亟待挖掘的“富礦”。
“以往對猛禽做研究是有難度的,因為(wei) 通過野外捕捉的方式獲取研究對象不太現實。依托於(yu) 中心救助的猛禽,2021年7月,我們(men) 的科研團隊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了一篇基於(yu) 晝行性猛禽和夜行性猛禽血孢子蟲感染模式的比較研究,為(wei) 猛禽寄生蟲病防治和健康保障提供了重要參考。”鄧文洪說。
目前,北京猛禽救助中心已與(yu)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開展了血液寄生蟲、神經係統、DNA鑒定、肌肉結構和腸道微生物等10餘(yu) 項研究課題,發表SCI論文30篇,為(wei) 科學家深入了解、研究猛禽打開了一扇窗口。
“2022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hui) 第十五次會(hui) 議第二階段會(hui) 議將在我國昆明舉(ju) 行,北京猛禽救助中心的成功實踐為(wei) 國際社會(hui) 樹立了典範。為(wei) 了達成扭轉當前生物多樣性喪(sang) 失趨勢,確保最遲在2030年使生物多樣性走上恢複之路的宏偉(wei) 目標,我們(men) 期待更多能夠承擔起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和科研使命的專(zhuan) 業(ye) 機構在全國甚至世界各地落地生根。”鄭光美院士表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