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保護耕地 夯實糧食生產根基

發布時間:2022-02-09 09:57:00來源: 人民日報

  保護耕地 夯實糧食生產(chan) 根基(經濟聚焦)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hui) 會(hui) 議專(zhuan) 題研究“三農(nong) ”工作並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耕地保護要求要非常明確,18億(yi) 畝(mu) 耕地必須實至名歸,農(nong) 田就是農(nong) 田,而且必須是良田”。落實最嚴(yan) 格的耕地保護製度,堅決(jue) 遏製耕地“非農(nong) 化”、防止“非糧化”,勢在必行。

  黑龍江、廣西、福建等地正因地製宜探索耕地保護有效舉(ju) 措,努力提升地力,大力改造中低產(chan) 田,通過社會(hui) 化服務提升農(nong) 民種糧意願,力爭(zheng) 用足、用好寶貴耕地。

  ——編 者

  黑龍江雙鴨山市四方台區

  護好黑土地 增產(chan) 又增收

  “這是咱村的‘試驗示範田’。”田埂將塊田一分為(wei) 二,撥開雪層,東(dong) 邊20壟連年深翻,油黑發亮;西邊20壟從(cong) 未深翻,灰白暗淡,“你猜畝(mu) 產(chan) 差多少,140多斤!”

  楊國華是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四方台區靠山村村民,他的200多畝(mu) 玉米地成方成行,路通渠連。跨進楊家小院,金黃的玉米堆成小山。

  “去年一畝(mu) 地打糧1600多斤!黑土地的地力上來了,產(chan) 量也就上來了!”翻開屋裏的賬本,楊國華一臉喜色。兩(liang) 年來,玉米畝(mu) 產(chan) 每年增長二三百斤,年收入多了4萬(wan) 元,“手頭寬綽了,年後要再多包些地,添置個(ge) 大馬力的拖拉機,外加個(ge) 輕型免耕播種機!”

  但問及四五年前的日子,楊國華卻直言,沒料到黑土地也有地力不支的時候。那時,俗話裏“抓把黑土冒油花”的黑土地,卻“挖塊黑土像石頭”,蓄水保墒的能力十分有限。

  好在2019年末,一攬子黑土地保護政策來了。“每台補貼2.2萬(wan) 多元,幾乎給打了半折,國家的力度多大啊!”楊國華在村裏第一個(ge) 買(mai) 下免耕播種機。

  免耕播種、深鬆深翻、間種套種……幾輪實地考察後,四方台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的專(zhuan) 家們(men) 確定了“因地製宜、分類治土”的策略。

  “豆糧間種,透風透光,省下肥料不說,還讓地裏的有機質等含量明顯提高。”楊國華說,根據自家地塊的土質不同,200多畝(mu) 地分別采取了深翻、間種、免耕播種的新模式。

  應用麵積最廣的深翻作業(ye) ,需將土地連片,集中作業(ye) ,村幹部們(men) 挨家挨戶做工作。“翻一坰地還給補貼600元,國家支持的事兒(er) ,錯不了!”從(cong) 炕頭到村頭,楊國華走街串巷,一一講科學、算細賬,“秸稈粉碎翻埋,增加地力,減少蟲害,再說,秋天滅茬的錢也省了啊!”

  2020年秋收,看著一車車穗大粒滿的玉米棒子,村民們(men) 心裏樂(le) 開了花。經統計,應用深翻整地等一係列新技術後,當年全村畝(mu) 產(chan) 同比增加約15%。

  建設“能灌能排”高標準農(nong) 田,全區覆蓋率超六成;對1300畝(mu) 采煤沉陷耕地進行剝離土回填,分批治理;對黑土耕地應翻盡翻,進行間種套種培訓,推廣有機肥大麵積替代化肥……2021年,四方台區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每千克達44.14克,相較2018年增幅達19%。

  “作物秸稈、畜禽糞汙、廢舊農(nong) 膜、農(nong) 藥包裝……這些都不能亂(luan) 丟(diu) 亂(luan) 放。”午飯後,身兼網格員的楊國華開著車四處巡查,“子孫後代的財富,咱可得守好。”

  廣西百色市田陽區

  薄土變良田 村莊換新顏

  1月27日上午,沿著緩緩流淌的右江,記者隨車來到了坐落在江畔的廣西百色市田陽區那滿鎮內(nei) 江村。村子的田地裏綠意盎然,這些是村民們(men) 種植的聖女果藤蔓。借著種植水稻的間隙,農(nong) 民們(men) 采取“稻—菜”或“稻—稻—菜”的輪作模式均衡土壤養(yang) 分,為(wei) 下一季的種糧打好基礎。

  地裏綠意滿滿,開闊的土地、平整的水渠,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可就在幾年前,村裏還不是這個(ge) 樣子:因為(wei) 地處河穀,地勢低窪,排水不暢,一下雨,這裏就成了小池塘。為(wei) 此,不少農(nong) 戶來找內(nei) 江村黨(dang) 支部副書(shu) 記黃文珍提意見。

  2021年4月,內(nei) 江村啟動了農(nong) 田修複項目,幫助村民平整土地、改擴建水渠。那段時間,機器的轟鳴聲和車輛的運行聲在地裏此起彼伏。一車又一車的黃土從(cong) 山上運下來,再填到地裏。

  “填土的時候,要先把地裏原來的表層土推到兩(liang) 邊,再把新運來的黃土填到裏麵,最後蓋上表層土。”村民黃廣達說,鎮農(nong) 業(ye) 服務中心的技術人員告訴他這樣既能改善低窪,又能保持肥力。

  土地變得更加平整了,但分散的小地塊還是不利於(yu) 機械化生產(chan) 。於(yu) 是,內(nei) 江村又拆除了部分田埂,把分散的地塊連成片,進行統一規劃。“現在的土地已經適合農(nong) 機操作,等8月份水稻收完,農(nong) 機就能直接開進田裏粉碎秸稈,省時又省力!”田陽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譚超喜說。

  除了土地的變化,一條條嶄新通暢的水渠也修起來了。“水渠修多深、多寬?怎樣排列才既能排水又能引水?這些問題,田陽區的農(nong) 業(ye) 技術人員都幫我們(men) 規劃好了!”黃文珍說。放眼望去,一條條灰白色的水渠沿著田埂蜿蜒向前。“旱能灌、澇能排,再也不用靠天吃飯了!”黃廣達說。

  “黃大哥,別忘記施點有機肥!”田陽區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長謝增秀站在田埂邊,衝(chong) 還在地裏整理聖女果枝蔓的黃廣達喊道。種過一季水稻後,土壤容易板結,增施有機肥可以增加土壤裏的微生物,改善土壤結構,提高透氣性。

  “靠著輪作和綠肥種植,村裏的地力提高了不少,水稻畝(mu) 產(chan) 也從(cong) 800斤提高到現在的1000多斤。”黃文珍說。

  2019年以來,田陽區完成了對4.5萬(wan) 畝(mu) 中低產(chan) 田的改造。2021年,又啟動了2萬(wan) 畝(mu) 中低產(chan) 田的改造項目,整合耕地麵積,確保排灌通暢,改善土壤結構。“有好地,才能種好糧。”譚超喜說。

  福建南平市建甌市

  合作社支招 農(nong) 戶熱情高

  臨(lin) 近春耕時節,一大早,天下著蒙蒙細雨,福建省南平市建甌市利群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負責人詹仁愛就帶著小橋鎮霞抱村的農(nong) 戶張朝鑫來到育苗地裏,一頭紮進了大棚。

  掀開育苗盤上的塑料薄膜,掏出鑷子輕輕撥開培養(yang) 土,詹仁愛拈出一粒已經抽芽的玉米種子細細查看。“這兩(liang) 天天暖,苗長得快,過幾天就能種下地了。”

  作為(wei) 一家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組織,利群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主要提供育秧、機耕、機插等服務。據張朝鑫介紹,先前村裏種糧的效益很低,為(wei) 增加收入,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許多良田撂荒。得知合作社能提供全流程的機耕服務,村裏不少人有了和張朝鑫一樣的想法:“讓機器幫著種糧,省時省力,效益更高,是不是個(ge) 法子?”

  大家找到合作社,詹仁愛卻犯了難。鄉(xiang) 親(qin) 們(men) 耕種麵積小、戶數多,小片農(nong) 地不適合大型機耕,合作社也沒精力逐一對接。“不如連片地塊統一接受服務。”在詹仁愛的提議下,8家農(nong) 戶聯合與(yu) 合作社簽訂了耕地托管合同,由合作社負責共80多畝(mu) 耕地的耕、種、管、收、銷。

  自2020年購買(mai) 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以來,張朝鑫承包的耕地逐漸擴大至50畝(mu) ,將耕地托管給合作社,春種玉米、夏種水稻。

  東(dong) 遊鎮墩上村的農(nong) 戶李本全則比張朝鑫更早接觸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從(cong) 一家人種十幾畝(mu) 到現在一個(ge) 人承包300多畝(mu) ,李本全成了村裏的種糧大戶。“就像我們(men) 吃菜要葷素搭配,土地用肥時,也要注意複合肥和微量元素肥料的科學搭配。”田壟上,李本全正向徒弟林禮全傳(chuan) 授土地管理的要點。

  “以前我們(men) 哪懂這些,玉米種子好壞有時都分不清。”李本全介紹,為(wei) 他提供服務的瑞福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每年組織農(nong) 業(ye) 理論培訓課程,提升農(nong) 戶保護耕地、科學種植的意識。

  “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有利於(yu) 推進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服務規模經營,讓更多農(nong) 戶樂(le) 於(yu) 、專(zhuan) 於(yu) 種糧。”建甌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魏德軍(jun) 介紹,建甌市通過代理製開展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極大提升了農(nong) 戶的種糧意願。“緩解了糧食種植過程中的勞動力缺失,破解農(nong) 村‘誰來種地’的難題。”魏德軍(jun) 說。

  據統計,2021年,建甌市共審批12家服務主體(ti) 開展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糧田種植服務麵積達5.5萬(wan) 畝(mu) 次,發放補助資金165萬(wan) 元。自2018年實施開展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等多項耕地保護措施以來,建甌市拋荒田地減少3000畝(mu) ,種糧麵積增加1.7萬(wan) 畝(mu) ,增加糧食產(chan) 量7600噸。

  本報記者 張藝開 鄭 壹 施 鈺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