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最快的冰”,名不虛傳

發布時間:2022-02-10 09:0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王東(dong) 侯珂珂

  2月5日,北京冬奧會(hui) 賽事全麵展開,首日進行的速度滑冰比賽女子3000米決(jue) 賽,荷蘭(lan) 選手斯豪滕打破了塵封20年的奧運會(hui) 紀錄。

  2月6日,速度滑冰男子5000米決(jue) 賽,瑞典名將範德普爾以6分08秒84的成績奪金,並創造了新的奧運會(hui) 紀錄;獲得銀牌的荷蘭(lan) 名將魯斯特同樣打破了隊友克拉默在平昌冬奧會(hui) 上創造的奧運會(hui) 紀錄。

  2月7日,速度滑冰女子1500米比賽,又一項新的紀錄產(chan) 生,荷蘭(lan) 隊35歲老將維斯特以1分53秒28的成績創造了新的奧運會(hui) 紀錄。

  2月8日,速度滑冰男子1500米決(jue) 賽中,先是荷蘭(lan) 選手克羅爾以1分43秒55創造了新的奧運會(hui) 紀錄,接著荷蘭(lan) 名將、平昌冬奧會(hui) 冠軍(jun) 內(nei) 斯又滑出了1分43秒21,再次打破紀錄並奪冠。

  當比賽結束後,內(nei) 斯掩飾不住對“冰絲(si) 帶”的喜愛之情:“這塊冰麵太讓人驚喜了,我非常非常喜歡。我們(men) 所有人都能在這裏做到最好!”

  一項項新的奧運會(hui) 紀錄在“冰絲(si) 帶”誕生,除了參賽選手們(men) 的出色發揮外,也再一次驗證了國家速滑館“冰絲(si) 帶”所追求的“最快的冰”名不虛傳(chuan) 。

  國家速滑館,人們(men) 親(qin) 切地將其稱為(wei) “冰絲(si) 帶”,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唯一新建的大型永久性室內(nei) 場館,北京冬奧會(hui) 速度滑冰項目所設14個(ge) 小項的全部比賽都在這裏進行。

  致力於(yu) 打造“最快的冰”,為(wei) 各國選手提供更好展現自己的舞台,是國家速滑館所有設計者、施工者和場館運行團隊的追求目標,其背後更是技術的支持和無數人的努力。

  “冰絲(si) 帶”裏冰麵麵積近1.2萬(wan) 平方米。每天下午記者走進國家速滑館,總有一種在藝術宮殿裏觀看體(ti) 育賽事的感覺。

  國家速滑館負責人武曉南常用“精耕細作、拔地而起、編織天幕、絲(si) 帶飛舞,最快的冰和智慧的館”來形容“冰絲(si) 帶”。他向記者介紹:“當初我們(men) 經過連續48小時的不間斷施工,終於(yu) 製作出一塊厚17厘米的完整混凝土地麵,這一工程的亮點在於(yu) ,我們(men) 將整塊地麵水平高差控製在4毫米左右,意味著放一個(ge) 小鋼球在地麵上,它基本不會(hui) 滾動。”

  “冰絲(si) 帶”的冰麵采用了先進的二氧化碳跨臨(lin) 界直冷製冰技術,這項技術不僅(jin) 環保,還能讓整個(ge) 冰麵溫差控製在0.5攝氏度。在速度滑冰場地,溫差越小,冰麵的硬度就越均勻,冰麵就越平整,通俗來說就越“絲(si) 滑”。這樣的冰麵更利於(yu) 選手滑行,對不同區域的軟硬度感受保持一致,速度不會(hui) 受到冰麵的影響。

  僅(jin) 有平整的場地和先進的技術當然還不夠,製冰的過程也是關(guan) 鍵環節。“冰絲(si) 帶”的製冰過程經曆了底板清潔、底冰澆築、噴漆畫線、分層多次澆冰、冰眼敷設等多道工序。

  建設過程中,還應用了激光測量技術,使冰麵的平整度偏差盡量縮小。如此一來,一塊光滑平整的冰場得以出現在大家的眼前。

  如何維護好這塊“最快的冰”,更是一門學問。自北京冬奧會(hui) 開賽以來,在訓練休息或者比賽間隙期間,工作人員會(hui) 按賽程規則維護冰麵,製冰師還需要不停地檢測冰的厚度,對應地去修複冰場的平整度,受損嚴(yan) 重的,可能需要化了重新凍。這樣的程序保證了選手們(men) 能夠在冰況良好的場地滑行。

  記者在現場看到,在比賽過程中,每當比賽間隙,3輛澆冰車便駛上冰麵,細致地對冰麵進行修複,以保證後麵出場的運動員能在同樣優(you) 質的冰麵上進行比賽。

  考慮到賽後場館利用,滿足群眾(zhong) 參與(yu) 不同冰上運動的需求,“冰絲(si) 帶”1.2萬(wan) 平方米的冰麵采用分區製冷方式,做到對每一塊冰麵實現單獨控溫,使整個(ge) 場館實現“同時運行、不同使用”。同時,館內(nei) 還通過對氣流組織進行精心排布,讓觀眾(zhong) 席和冰麵的溫度、濕度分區,使觀眾(zhong) 可以在舒適環境中享受比賽。這一點,在記者近日的采訪中也得到驗證。

  記者還親(qin) 身體(ti) 驗到,“冰絲(si) 帶”更是一座“智慧的館”,其中當然少不了大量高科技元素。在大數據和物聯網的支持下,“冰絲(si) 帶”引入了BIM運維係統和一體(ti) 化定位導航係統。擁有了“智慧大腦”的場館,無論是運動員,還是媒體(ti) 、觀眾(zhong) ,進入場館後,都可以通過手機提供定位導航服務,匹配出到達目的地的最佳路徑。此外,機器人問路、無人售賣車以及虛擬冰雪運動等多種新科技成果都完美地呈現給每一個(ge) 人,為(wei) 來賓提供更方便快捷的觀賽體(ti) 驗。

  “冰絲(si) 帶”的美妙還不止於(yu) 此,它的外方總設計師和聯席項目總監安德魯·詹姆斯無比自豪地說:“能擔任奧運場館的總設計師是莫大的榮譽!”他說:“這座‘冰絲(si) 帶’將是中國記憶與(yu) 場館設計的有機結合。它的設計靈感大部分源自老北京的傳(chuan) 統冰上項目——快速旋轉的‘冰陀螺’。而‘絲(si) 帶’這一靈感,則是來自一位建築設計師致力於(yu) 研究和保護的敦煌石窟。‘冰陀螺’和‘絲(si) 帶’旋轉、舞動的概念,構成了國家速滑館‘冰絲(si) 帶’設計方案的最終形式,也呈現出速滑比賽進行時的速度感和炫動感。”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