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鹽堿地變成金土地

發布時間:2022-02-11 09:45:00來源: 人民日報

  寧夏石嘴山市隆惠村——

  鹽堿地變成金土地

  本報記者 張 文

  鹽堿地還能建蔬菜大棚?

  “看看,長得多壯實!”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星海鎮隆惠村,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朱兵兵掀開大棚門簾,一股暖意撲麵而來,恒溫25攝氏度的棚內(nei) ,拳頭大小的西紅柿掛滿枝蔓。

  “長得好,口感也好,超市排著隊來收購呢!”朱兵兵摘下一顆塞過來,“種下5個(ge) 月就能掛果,每半月收一茬,這座棚一年掙10萬(wan) 塊錢沒問題!”

  隆惠村是深度鹽堿地,一度寸草難生。“放塊磚頭在田裏,個(ge) 把月就能被‘咬’成灰。”朱兵兵告訴記者,沒法種地,包括自己在內(nei) 的很多村民曾經隻能外出打工。

  “大夥(huo) 兒(er) 試過改良這裏的土壤,村裏先後建了100多座蔬菜大棚,可惜沒幾年都廢棄了。”接過話茬的,是大武口區農(nong) 水局高級農(nong) 藝師趙金霞。她解釋道,這裏地下水位常年較高,造成土壤鹽堿度始終下不去,改良效果微乎其微,村裏的大棚逐漸荒棄。

  新型種植技術讓這些大棚重現活力。“這叫沙培,是無土栽培的一種模式。”趙金霞一邊說著,一邊探下身子,扒拉開西紅柿底下的沙土,露出薄薄一層塑料膜:“把反滲透膜鋪在地上,再在上麵用普通黃沙作基質,通過水肥一體(ti) 、添加微量元素等,讓黃沙變成‘沃土’。”

  隆惠村通過小麵積試水,證明沙培技術在鹽堿地行得通。去年初,村裏成立合作社,向當地申請了農(nong) 技改造補貼,用沙培等無土栽培技術對廢棄大棚進行翻新改造,目前已改造59座大棚,通過種植蔬菜、菌類等,僅(jin) 一年便為(wei) 村集體(ti) 增收16萬(wan) 元。

  去年底,隆惠村利用補貼資金修建了中控室等智能設施,實現大棚管護的自動化。“遠程監控、溫濕度智能調節,連遮陽簾都從(cong) 手動的草簾換成了自動布簾。”朱兵兵在中控室演示著各類操作,“村裏打算把剩下的大棚都翻新,把這片鹽堿地變成金土地!”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