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是緊緊相依的石榴籽”——詩集《達斡爾艾門之歌》讀後
作者:楊彬(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yu) 新聞傳(chuan) 播學院教授)
吳穎麗(li) 的《達斡爾艾門之歌》(作家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是一部達斡爾兒(er) 女獻給祖國母親(qin) 的深情之歌。“艾門”是達斡爾語“民族”的意思,這首詩的題目就是“達斡爾民族的歌”。這部長詩近400行,分為(wei) 《山水之子達斡爾》《世代忠烈達斡爾》《生生不息達斡爾》三個(ge) 篇章。
在詩集的開篇《山水之子達斡爾》中,詩人采取“我”(詩人)向“你”(讀者)講述的語式,詩意描摹了達斡爾族的發祥史。關(guan) 於(yu) 達斡爾族的由來,曾流傳(chuan) 著“青牛白馬”的神話傳(chuan) 說,詩人用她溢滿詩情和想象的語句,層層疊疊為(wei) 讀者鋪陳出這段傳(chuan) 說的優(you) 美和浪漫。在連續五個(ge) 段落裏,她采用“真想化作神女,去看……”的句式開頭,將天女與(yu) 仙人的巧遇生息,將先人打獵放牧、耕耘收獲、繁衍壯大的曆史,將達斡爾族幾經遷徙卻延綿不絕的奇跡,滿懷深情地一一唱出,令達斡爾族的形神躍然紙上。
曆史上,達斡爾族不僅(jin) 曾在東(dong) 北戍邊,還曾遠赴新疆、西藏等地驅除內(nei) 外侵擾,守護和建設著偉(wei) 大祖國的壯麗(li) 邊疆。在《世代忠烈達斡爾》中,詩人集中筆墨描述了達斡爾族忠烈戍邊、艱辛屯墾的感人事跡,“為(wei) 了斬斷邊疆隱患,實現國家統一/忠烈的達斡爾人曾將自己的身心無私獻祭”等句段擲地有聲,熱情謳歌了抗擊外辱英勇犧牲的無數英魂。
在藝術手法上,《達斡爾艾門之歌》采取了民歌與(yu) 詩歌融合的方式,將達斡爾的民間文學與(yu) 作家文學巧妙結合,多層麵呈現了達斡爾的曆史文化和現實樣貌。在詩集每部分開頭,都會(hui) 援引一段具有代表性的達斡爾民歌,猶如信天遊的起興(xing) ,開啟每個(ge) 部分的內(nei) 容。這種民歌援引與(yu) 詩歌創作交互運用的寫(xie) 作方法,使長詩具有了鮮明的互文作用,結構豐(feng) 富,張力飽滿。比如,在《生生不息達斡爾》中,詩人先援引一曲婉轉複遝的民歌“彎彎的樹”,展現達斡爾族對樹木及鴿子、蒼鷺、天鵝等自然風物“好看”的讚歎,繼而開啟其文學書(shu) 寫(xie) ,歌詠達斡爾族對自然萬(wan) 物的虔誠敬仰。
吳穎麗(li) 還擅長運用意象表達情感。在長詩中,她嫻熟地運用達斡爾族特有的意象,充分展現其詩歌的豐(feng) 富內(nei) 涵。一方麵,詩作中大量意象具有達斡爾民族獨特的所指;另一方麵,達斡爾族的意象又與(yu) 中華民族意象結合起來,激起漢語的張力,凸顯達斡爾意象的豐(feng) 盛繁茂和中華民族的鮮明特色。例如詩中提到的“青牛白馬”,是達斡爾族獨特的意象,而在漢族、蒙古族等民族中也流傳(chuan) 著關(guan) 於(yu) “牛”“馬”等的意象,且多有共通之處。詩人對達斡爾族諸多意象的運用,鮮明指出達斡爾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一部分,展示達斡爾民族對中華民族文化作出的獨特貢獻,這是對“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的一次生動注釋。
詩人還在詩歌中多次運用“石榴籽”意象。石榴,乃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吉祥物,是“多子多福”“緊緊相擁”的象征,恰如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多民族特色。詩人在《達斡爾艾門之歌》中深情地寫(xie) 道:“因為(wei) 他們(men) 是同一片山河養(yang) 育的子孫,因為(wei) 他們(men) 有個(ge) 共同的名字叫作達斡爾人/就像五十六個(ge) 民族的姊妹兄弟,永遠是緊緊相依的石榴籽。”石榴籽之所以能緊緊抱在一起,是因為(wei) 它們(men) “千子同一”“千子環抱”“千房同膜”,就如同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ti) ,這也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鮮明的文學表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