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球這些航天大戲“給你好看”
近日,中國航天局副局長吳豔華表示,中國探月工程四期任務已獲批複;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任務將在未來10年內(nei) 陸續實施,先後開展月球南極采樣返回、建立月球科研站基本型等任務。
此外,全球還有許多國家正“摩拳擦掌”,想要在未來逐漸白熱化的航天競賽中一展身手。
探月方興(xing) 未艾,新入場者甚眾(zhong)
圍繞重返月球、通往火星的阿耳特彌斯計劃,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打算在今年向月球發射一艘無人的獵戶座飛船,開展軌道驗證工作。
按計劃,美國還有3枚小型探測器會(hui) 在今年登陸月球,對月麵4G通信等技術進行驗證。在整個(ge) 阿耳特彌斯計劃中,這些小型而前沿的技術驗證是NASA“商業(ye) 月球有效載荷服務計劃”的一部分,是NASA動員商業(ye) 力量向月球運送貨物與(yu) 科學儀(yi) 器的項目落地,屬於(yu)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此外,同樣是為(wei) 重返月球探路,NASA還將在今年3月發射軌道驗證立方星。
俄羅斯也渴望重返月球。其計劃今年發射的“月球-25”,將成為(wei) 俄羅斯/蘇聯自1976年以來首個(ge) 著陸月球的探測器。1970年到1976年間的3次采樣返回任務中,蘇聯共帶回301克月球樣品。但這一次,新的月球探測器不會(hui) 返回地球,而是攜帶30千克的科學儀(yi) 器著陸月球南極附近的博古斯拉夫斯基隕石坑,通過挖掘、采樣的方式對月麵永久冰凍層裏的水進行研究。“月球是我們(men) 未來10年計劃的中心。”俄羅斯空間研究所在2021年3月宣布。
今年第三季度,印度將發射其第三個(ge) 月球探測器“月船三號”。“月船三號”將攜帶5種科學儀(yi) 器著陸月球南極。2008年升空的“月船一號”軌道器環月飛行一年之後,由於(yu) 故障提前結束工作。2019年發射的“月船二號”原計劃在月麵軟著陸,但著陸器最終墜毀,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總結說該任務90%—95%都是成功的,隻有最後著陸器失聯部分的5%失敗了。
日本公司ISpace曆經2008年以來的團隊重組、合作夥(huo) 伴更替、係統方案修改和運載工具變化後,終於(yu) 要在今年下半年發射在日本傳(chuan) 說中意為(wei) “白兔”的Hakuto-R了。這一著陸器高度超過2米,內(nei) 置一輛可能更像兔子或《星球大戰》小機器人的迷你探測器,搭載了僅(jin) 有58厘米高的阿聯酋首個(ge) 月球車“拉希德”,將對月壤開展研究。
早在上個(ge) 世紀90年代初發射的“飛天號”雖然軌道器失聯,但也讓日本成為(wei) 了第三個(ge) 實現環月探測的國家。而韓國計劃在今年8月向月球軌道發射的“探路者”探測器,有望成就韓國的第一次地外探測任務。
21世紀以來,新一輪探月熱潮在全球掀起。無論獨立自主或多方合作,月球探測的先行者和追隨者們(men) 都在設計、執行著各自項目,並以新的地月空間發展理念審視月球資源開發與(yu) 利用。作為(wei) 與(yu) 地球相伴萬(wan) 億(yi) 年的衛星,月球將在2022年見證多國的探索活動,它既是人類認知宇宙的重要窗口,也是通往更遠深空的驛站。
登陸行星探訪衛星,尋找生命線索
載人登火的想法從(cong) 20世紀40年代起就有了。但直到今天,紅色星球上唯一的地球印記仍然還是無人探測器。火星探測每26個(ge) 月迎來一次發射窗口期。因為(wei) 傘(san) 降係統、飛行軟件等問題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2020年原本要與(yu) 中國、美國、阿聯酋在同一季節啟程的歐洲—俄羅斯聯合任務錯過了窗口期,就這樣順延到了2022年9月。與(yu) 大多數火星任務一樣,它將采集火星土壤、岩石樣品並進行分析,以尋找生命痕跡。與(yu) 前輩們(men) 相比,這次任務於(yu) 火星地表以下打鑽的深度將達到創紀錄的兩(liang) 米——在這個(ge) 深度,40億(yi) 年前的有機物質可能完好保存,而當時火星表麵的條件更接近嬰兒(er) 時期的地球。
同樣為(wei) 了尋找生命,今年年中,歐洲航天局將發射被稱為(wei) “果汁”的探測器。它將借助行星引力加速飛行,8年後到達木星,對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3枚冰封星球進行探測,收集其冰蓋之下的海洋、表麵及內(nei) 部信息,以期發現支持生命孕育的線索。
聚焦小行星,展開科學探測或技術試驗
除了行星及其衛星,一係列小天體(ti) 科學探測或技術試驗項目也將在今年展開。9月26日到10月1日,當近地小行星Dimorphos及其雙星係統以1100萬(wan) 千米左右的近距離飛掠地球時,2021年11月升空的NASA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任務探測器“飛鏢”將撞向這一小行星,以探索人為(wei) 改變小行星運行軌道的方式。這是人類第一次以“撞開”近地小行星為(wei) 目的的行星防禦演習(xi) 任務。其任務實施效果,將由“飛鏢”攜帶的拍照立方星、陸基天文望遠鏡及將於(yu) 2024年重訪該小行星的歐洲航天局“赫拉”號探測器共同評估。
同樣於(yu) 去年發射升空的“露西”號探測器,正在沿著一條精妙設計的軌道奔赴外太陽係。按照NASA科學家設計的精妙軌道,它將在未來12年裏先後探訪1顆主帶小行星、4顆位於(yu) 日木L4區域的特洛伊小行星和1顆衛星,以及2顆位於(yu) 日木L5區域的特洛伊小行星。
NASA還打算發射探測器前往一顆神秘的巨型小行星——“靈神星”。不同於(yu) 其他石質或冰質天體(ti) ,這顆小行星直徑約為(wei) 241千米,似乎主要由鎳和鐵構成,與(yu) 地核中存在的元素相同。鑒於(yu) 目前的科學儀(yi) 器難以無限接近地球內(nei) 部,科學家希望通過對該小行星的勘測進一步了解行星在太陽係中的起源與(yu) 演化。探測器將於(yu) 2026年抵達目的地,進行為(wei) 期21個(ge) 月的近距離考察。
宇宙之大,航天探測器是延伸人類視野與(yu) 認知的眼睛。新一年的全球深空探測任務,有的即將開啟,有的已經實施。這些任務發射的探測器將載著人類“我是誰、我從(cong) 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的千古追問,繼續在星辰大海中求索。(據《中國國家天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