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培育年青一代跨文化交際能力

發布時間:2022-02-22 09:5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思想匯】

  作者:梁月倩(黑龍江大學副教授,跨文化交際教研室主任)

  編者按

  2022年北京舉(ju) 行第24屆冬季奧運會(hui) 和冬季殘奧會(hui) ,成為(wei) 全世界第一個(ge) “雙奧之城”;同樣也在2022年,杭州將要舉(ju) 行第19屆亞(ya) 洲運動會(hui) 。伴隨著中國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除了國際賽事,近年來我國還承擔了諸多對外交流活動。奧運會(hui) 和亞(ya) 運會(hui) 是中國文化與(yu) 世界文化相映生輝的時刻,多種對外交流活動是讓各國人民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時機。年青一代無論是在這些交流中作為(wei) 主角出現,還是作為(wei) 誌願者參與(yu) ,都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承載者,培育年青一代跨文化交際能力也就成為(wei) 當前和未來大教育觀中的應有之義(yi) 。

  1、心相交、民相親(qin)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具有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文化意識;掌握基本的跨文化研究理論知識和分析方法,理解中外文化的基本特點和異同;能對不同文化現象、文本和製品進行闡釋和評價(jia) ;能有效和恰當地進行跨文化溝通;能幫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進行有效的跨文化溝通。

  多元化多極化的世界需要跨文化交際能力,麵對複雜多元的世界,我們(men) 要持有互相包容、互相尊敬、開放互惠、公平正義(yi) 的態度。培育年青一代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依托年輕人之間語言溝通上的便利,可以促成文化的多樣共存理念。一方麵,吸引外國友人對中國文化感興(xing) 趣,滿足其好奇心並解答明白,引發他們(men) 對中國文化產(chan) 生理解和適應的情感;另一方麵,年青一代與(yu) 外國友人建立牢固而健康的個(ge) 人人際關(guan) 係,個(ge) 體(ti) 間的相互信任可以促進國家間的跨文化交際有效性,為(wei) 中國倡導的世界互容互鑒、協作共贏理念奠定基礎。

  培育跨文化交際能力要注重培養(yang) 人們(men) 中正不倚、不以利益為(wei) 首要目的的行為(wei) 模式,在國際合作和交流的語境下,強調人們(men) 在文化碰撞時“民相親(qin) ”,“以心相交,淡泊明誌,友不失矣”。國際賽事和會(hui) 議的舉(ju) 辦是文明和文化在融合互惠中的相親(qin) 相近,通過體(ti) 育賽事等國際交流活動,可以因勢利導地激發人們(men) 發自內(nei) 心的互相認可,對優(you) 秀的文化發自心底地佩服,這種“心相交、民相親(qin) ”不是脆弱的金錢或利益關(guan) 係可以維係的。

  如2022年中國舉(ju) 辦冬奧會(hui) 和亞(ya) 運會(hui) ,運動精神的承載物如場館、內(nei) 飾、飲食、服飾、音樂(le) 、吉祥物、生活風格等,以及年輕誌願者的親(qin) 切話語和服務,都在直接與(yu) 來自世界各地的每一個(ge) 個(ge) 體(ti) 對話,展現著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運動精神所承載的文化,超越了國家、民族、意識形態的不同,讓外國人民直接感受到中國的熱情友好幸福無私,吸引他們(men) 自發地親(qin) 近中國。

  2、民族自信、和諧共生

  參加國際會(hui) 議和交流活動的海外人員,往往會(hui) 因文化背景而對同一事物產(chan) 生不同理解,因此參與(yu) 交流的青年人不僅(jin) 是掌握一門或幾門語言技能,在語言文字上能夠簡單對譯就算擁有跨文化交際能力,而且必須有較高的跨文化交際水平和技巧,才能有力推進文化傳(chuan) 播。

  在這個(ge) 交流過程中,應以愛國情懷、民族自信為(wei) 核心要素。麵對不同國家的來訪者,在不同文化模式的碰撞、傳(chuan) 播和衝(chong) 擊中,保持愛國情懷、民族自信是參會(hui) 人員恰當地展現中國文化獨特魅力的前提條件,如此才能讓對方感同身受,了解乃至理解中國文化。

  年青一代作為(wei) 有理想、有獨立思考力的個(ge) 體(ti) ,參加國際交流活動時本身就有著珍貴意義(yi) ,此時此刻若立足現實,用熱愛的態度講事、講人、講情感,用飽含自豪的語言表達,就會(hui) 讓對方感知理解中國人的話語和活動,感受到中國人當下的社會(hui) 生活,如此也就是恰當地運用了跨文化交際能力。

  中國文化是培育年青一代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根基。弘揚中國文化,引領中國文化走出去,根基是青年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與(yu) 掌握,外語教學隻是輔助工具。當前外語教學模式要進行人文化轉換,對比知識和文化內(nei) 涵,不隻是簡單停留於(yu) 字詞句的熟背,增進學生傳(chuan) 承優(you) 秀中華文化傳(chuan) 統,拓寬文化視野,增強文化對比的自覺意識,加強跨文化交際能力。例如,中國長輩對年青一代的希冀是“青出於(yu) 藍而勝於(yu) 藍”。在中國文化課堂中可以用漢樂(le) 府詩詞“青青園中葵”點出含義(yi) ;在外語課堂中,在識別藍色和青色詞匯時點出比較含義(yi) ,然後在認知層麵展開中外文化對比,指出中國人的個(ge) 體(ti) 感是埋藏於(yu) 集體(ti) 感的,個(ge) 體(ti) 的勝出是基於(yu) 前輩的積累,其文化內(nei) 涵深厚,與(yu) 外國的追求個(ge) 體(ti) 恣意隨性、跳脫出集體(ti) 的思維大相徑庭。多向外國友人傳(chuan) 達這樣的例子,不僅(jin) 更好地展示了中國文化的魅力,也會(hui) 增加中外文化彼此間的認同。

  3、破定式、立規範

  中國的文化、語言、行為(wei) 模式在全世界具有獨特性,與(yu) 歐美語境國家相去甚遠。外國來華訪客和普通民眾(zhong) 對中國所經曆和發生的事件理解不夠全麵具體(ti) ,常常帶有定式和偏見,而經過加工的外國媒體(ti) 報道更是加重了某些定式和偏見。

  大規模國際會(hui) 議、賽事和國際交流在中國舉(ju) 辦是吸引大量外國人直接參與(yu) 中國人生活和社會(hui) 活動的最直接機會(hui) ,也為(wei) 打破這些固有定式和偏見提供了機遇和平台。年輕的參會(hui) 人員要通過自己掌握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扮演破除定式的先鋒,用專(zhuan) 業(ye) 跨文化交際能力引導他們(men) 理解和適應。

  例如,要找到共通性。在一些特色環節中找到和對方一致的某個(ge) 細節點,通過共通性來建立人際間的友誼、打下進一步合作的基礎。比如北京冬奧會(hui) 吉祥物“冰墩墩”,原型是熊貓,是一個(ge) 具有可愛共通含義(yi) 的標誌,與(yu) 其他國家的特色動物可以形成類比。還可以進一步引申到中國多年來致力於(yu) 保護野生動物和修複生態環境的舉(ju) 措,增強親(qin) 近感,消除定式。

  還有,以開放包容的態度麵對對方不同的觀點。中國文化強調和諧共生、包容萬(wan) 物,麵對對方的不同觀點,國際交流合作活動的參與(yu) 者不應簡單地否定對方,而應堅持自身的文化身份、保持個(ge) 人的初心和願景,多用讓對方親(qin) 身體(ti) 會(hui) 的方式來破除他們(men) 的定式與(yu) 偏見。

  4、多技巧、創和諧

  隨著中國國力的上升,中國需要掌握與(yu) 國力相匹配的國際事務話語權,承辦國際大型體(ti) 育賽事等多種對外交流活動是傳(chuan) 揚中國和諧共處發展之道的最佳時機。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種可以獨斷專(zhuan) 行的行為(wei) 模式、文化標準,跨文化交際推動的是全世界人民互相理解,互相接受彼此間的文化差異,培養(yang) 相互的文化互惠和包容。

  在培育年青一代跨文化交際能力中,一些技巧非常必要。例如在交際過程中注意保持言語信息與(yu) 非言語信息一致,使用規範的國際通用手勢等肢體(ti) 語言。在國際交流合作事務中麵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來訪者,要關(guan) 注到他們(men) 本國文化中一些特殊的非語言交際方式。比如人們(men) 經常做的OK手勢可能對拉美和南美國家人民來說並不合適,而大拇指向上的“點讚”手勢是波斯文化的禁忌。所以,非語言交際的解釋情景非常多,要配合言語的明確解釋,語言交際表達的內(nei) 容要和非語言交際的內(nei) 容保持一致,言語的善意和肢體(ti) 語言的善意都要規範傳(chuan) 達。

  同時,中國的年輕人與(yu) 外國友人對話時,在提供語言講解時應注意避免過多地掌控對話。深入交流時,外國友人非常樂(le) 意了解中國的各種特色。而我們(men) 不能僅(jin) 僅(jin) 做一個(ge) 喋喋不休的翻譯、講解員,要傾(qing) 聽並解答對方的疑惑、問題,擅長用具體(ti) 事例或者親(qin) 身經曆事件說明中國的政策、主張、展露中國文化。互動是跨文化交際的一項重要技能。

  中國是禮儀(yi) 之邦,強調和平共處,但和諧不代表屈從(cong) 、順從(cong) 對方意誌。當對方提出的交流內(nei) 容有不恰當之處時,我們(men) 要善於(yu) 堅持自己的觀點,用事例證明自己的觀點,態度要不卑不亢,自信自強才是中國人和諧共處的根本之道。相對於(yu) 諂媚的語言,在交流場合應堅定立場,維護國家和自身的利益,有禮有節、思維前瞻,麵向世界、拓寬格局,在文明對話中保持話語權,以獨立自信贏得對方尊重。

   5、展文化、育英才

  當今世界正麵臨(lin)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的發展也處於(yu) 重要戰略機遇期,每個(ge) 年輕人的機遇和挑戰都在發生新的變化,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僅(jin) 可以提高個(ge) 人素養(yang) ,也對國家發展有著重要意義(yi) 。《關(guan) 於(yu) 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yang) 、科學研究、社會(hui) 服務、文化傳(chuan) 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事實上,不僅(jin) 是高等教育,在小學、中學、高中直至大學,中國文化相關(guan) 課程和外語課程都應擔當起培育年青一代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使命。

  文化共鳴是培育年青一代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途徑。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複雜的政治、經濟格局下,多元文化思想糾纏競爭(zheng) ,各國特色交織爭(zheng) 鳴。每一個(ge) 接受現代教育的年輕學生都要守住初心,在秉持中國文化身份認同的同時,用全球的視野、開放的心態、容人的姿態來麵向外國文化,尋找文化間的共性和共鳴。應以相似和相近感吸引外國友人對中國文化發自內(nei) 心認可,把中國文化獨特的精神標識,以年輕人喜愛的方式進行表達,創新角度和思維,多交朋友、多與(yu) 外國友人互動,使友誼牢固不易破裂。

  探尋文化意義(yi) 是培育年青一代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標。跨文化交流反映了語言所承載的情感、態度和文化的傳(chuan) 承,培育年青一代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號召年輕人積極參與(yu) 構建未來世界的方法。教師應充分引導學生對外語文字基本內(nei) 容的理性分析和認知,開展基於(yu) 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對比式學習(xi) ,把中國文化滲透進外語教學,進行深度學習(xi) ,發展學生心智。培育跨文化交際能力要充分了解外語知識的價(jia) 值觀,深化學生對中國的情感認同和價(jia) 值判斷,心係民族、銳意進取。麵對異域文明的衝(chong) 擊保持定力,追尋文化的內(nei) 涵和意義(yi) ,引導外國交流者認知文明的互相接受和包容是當代共贏的趨勢,助力中國文化對外交流。

  培育年青一代跨文化交際能力事情小宏圖大。中國文化對外互動與(yu) 年青一代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宏觀與(yu) 微觀的關(guan) 係,微火雖小,生生不息。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