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百年首鋼的冬奧之約

發布時間:2022-02-23 09:46:00來源: 工人日報

  本報記者 王偉(wei) 偉(wei) 劉金夢

  《工人日報》(2022年02月23日 08版)

  百年首鋼“牽手”北京冬奧,二者組合後所產(chan) 生出的“化學反應”,在北京冬奧會(hui) 期間屢屢登上熱搜,也為(wei) 各國運動員留下了深刻印象。國際奧委會(hui) 主席巴赫說:“它實現了競賽場館與(yu) 工業(ye) 遺產(chan) 再利用、城市更新的完整結合。”而首鋼園華麗(li) 轉身的背後,映襯的是眾(zhong) 多首鋼職工的努力和付出。

  “這幾年的點點滴滴會(hui) 影響我的一生”。2月20日晚,國家體(ti) 育場“鳥巢”成了歡樂(le) 的海洋。坐在家裏觀看北京冬奧會(hui) 閉幕式直播的首鋼職工薑金玉心裏五味雜陳。等看到運動員、誌願者麵對鏡頭揮手告別時,薑金玉繃不住了,幾度想落淚,“回首過往,曆曆在目”。

  薑金玉原來是首鋼的一名天車工。2016年3月的一天,一個(ge) 通知讓這個(ge) “連眉毛都不知道怎麽(me) 畫”的女職工開啟了新的人生,成為(wei) 了北京首鋼園區綜合服務有限公司冬奧物業(ye) 事業(ye) 部的一名講解員。“起初什麽(me) 都不懂,後來就惡補冬奧會(hui) 知識和首鋼曆史。”薑金玉說,“以前哪懂化妝呀,但來了這兒(er) 經常要接觸外賓,‘描眉畫眼’居然成了最基本的禮儀(yi) 。”聊起在這裏工作的感受時,薑金玉說得最多的就是“改變”——從(cong) 園區的一磚一瓦到每個(ge) 首鋼人的一言一行。

  隨著北京冬奧會(hui) 結束,在北京冬奧組委工作了近6年的薑金玉一時緩不過神來。“原來一直盼著奧運趕緊來,現在結束了,又有太多不舍”。她說,最後幾天每天隻要一閑下來時腦子裏總感覺在過電影,從(cong) 老廠房到奧運場館,從(cong) 每一位奧運官員到每一位運動員,一切感覺像剛發生一樣。

  據了解,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以來,直接參與(yu) 服務保障工作的首鋼職工和青年誌願者共計2000餘(yu) 人,其中有260餘(yu) 人進入閉環管理。

  對於(yu) 這次冬奧會(hui) ,每一位首鋼人都清楚它背後所承載的意義(yi) 。

  2015年7月,北京攜手張家口獲得2022年冬季奧運會(hui) 主辦權。2016年5月13日,位於(yu) 首鋼園區的北京冬奧組委辦公地首次向媒體(ti) 開放,首鋼園成為(wei) 國人矚目的焦點。

  來首鋼園“打卡”、和大跳台合個(ge) 影、爬一次三高爐、去秀池水下展廳看一次展覽……冬奧會(hui) 的到來不僅(jin) 讓這個(ge) 地處北京西五環外的廠區成為(wei) 了熱門景區,也讓處於(yu) 轉型期的首鋼職工看到了新出路。

  和薑金玉一樣,身為(wei) 北京冬奧會(hui) 製冰師的劉永亮,也將冬奧會(hui) 看成了改變人生軌跡的一次契機。

  劉永亮曾是首鋼運輸部負責鐵路運輸鐵水的調車員,老廠區停產(chan) 後,他選擇留守並負責看護設備,“做過安全員、物業(ye) 管理員,和之前的工作相比,我覺得這些都不是自己想要的”。直到2016年,首鋼園的一張製冰學習(xi) 報名表讓劉永亮眼前一亮,“這是新的領域,我對這個(ge) 工作挺感興(xing) 趣”。

  經過幾年的學習(xi) ,劉永亮不僅(jin) 在製冰上有了專(zhuan) 業(ye) 知識和技能的突破,還和同事們(men) 總結了一套實用高效的製冰方法。

  “我和我的同事都高質量地完成了組委會(hui) 交給的製冰任務,沒給首鋼人丟(diu) 臉”。2月20日淩晨,劉永亮發出了他在北京冬奧會(hui) 期間的最後一條朋友圈,曬出了他和新晉奧運冠軍(jun) 隋文靜/韓聰的合影,並寫(xie) 道:“恭喜冠軍(jun) ,辛勤的汗水得到了成功。”劉永亮說:“他們(men) 日常訓練的冰就是我們(men) 團隊製的,他們(men) 得到金牌,我也激動,這話其實也是寫(xie) 給我們(men) 團隊的。”

  高質量——對於(yu) 第一次參與(yu) 奧運場館運行的首鋼人來說,這不僅(jin) 是刻在骨子裏的基因,也是對於(yu) “首鋼精神”的又一次生動詮釋。

  首鋼滑雪大跳台作為(wei) 本次冬奧會(hui) 北京賽區唯一一個(ge) 雪上競賽場館,同時也是北京的新地標,讓運營團隊倍感壓力。

  2月15日下午,隨著中國隊選手蘇翊鳴的最後一跳並成功奪冠,首鋼滑雪大跳台場館運行團隊山地運行經理韓冬一直懸著的心也終於(yu) 落了下來。他說:“完美收官,我們(men) 終於(yu) 交出了自己的答卷。尤其是能親(qin) 眼見證中國隊選手穀愛淩、蘇翊鳴在這裏奪冠,感覺一切都值了。”

  韓冬說:“作為(wei) 首鋼人,我們(men) 每天要做的不是最好,而是更好。”從(cong) 首次造雪到配合外國專(zhuan) 家塑形,從(cong) 賽道安全防護器材的安裝調試到賽時運動員接駁服務,每一項工作,韓冬和他的團隊都希望做到完美。

  韓冬和團隊所追求的“完美”,在各國記者的鏡頭裏得到了印證。

  老首鋼廢棄的冷卻塔,是原首鋼電力廠的配套設備,一直運行到首鋼老廠區鋼鐵主流程停產(chan) 。北京冬奧會(hui) 比賽期間,當轉播人員、攝影記者把“長槍短炮”對準運動員騰空的身姿時,發現可以與(yu) 冷卻塔上的會(hui) 徽交相疊映,於(yu) 是“大煙囪”成為(wei) 鏡頭捕捉的焦點,這樣的畫麵也成為(wei) 北京冬奧會(hui) 的重要識別元素。

  北京冬奧會(hui) 的順利舉(ju) 行,讓首鋼園不僅(jin) 再次成功“破圈”,也給奧林匹克運動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作為(wei) 跨越百年的首鋼園區,從(cong) 1919年建廠,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hui) 前搬遷,再到成為(wei) 北京冬奧組委辦公地點和首鋼滑雪大跳台所在地。這處“雙奧”遺產(chan) ,必將成為(wei) 奧林匹克運動推動城市創新發展、世界工業(ye) 遺產(chan) 再利用和工業(ye) 區複興(xing) 的新典範。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