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毒蘑菇的五種錯誤說法 你信了幾個
據廣東(dong) 省市場監管局官網消息,為(wei) 預防誤食野生毒蘑菇、斷腸草等中毒事故的發生,廣東(dong) 省市場監管局近日發布消費提醒,請廣大群眾(zhong) 以及餐飲單位不要自行采摘、食用、製售野生蘑菇、斷腸草等野生植物。
市場監管部門表示,根據傳(chuan) 統的個(ge) 別簡單方法和特定經驗來識別不同地方複雜多樣的毒菌和食用菌是造成誤食中毒的原因之一。不要嚐試用聽來的所謂的“民間偏方”去分辨毒蘑菇,因為(wei) 很多方法都是訛傳(chuan) ,沒有科學依據。即使是專(zhuan) 家,在分辨的時候可能也需要用到專(zhuan) 業(ye) 的儀(yi) 器才能將外形相似的品種分辨開來。
市場監管部門還總結了關(guan) 於(yu) 毒蘑菇的五種錯誤說法。
錯誤說法1:顏色鮮豔的,或外觀好看的蘑菇有毒。
這“鮮豔”和“好看”本身就沒有具體(ti) 絕對的標準。事實上色彩不豔、長相並不好的肉褐麟小傘(san) 、秋盔孢傘(san) 等卻極毒。廣東(dong) 地區毒蘑菇中毒的第一殺手——白毒傘(san) 卻是純白色的,樸實無華。毒蠅傘(san) 很漂亮,鮮紅色菌蓋點綴著白色鱗片的形象構成了“我有毒,別吃我”的警戒色,不少蘑菇藝術品都是以它為(wei) 原型創作的,它的確有毒。但也有一些可食蘑菇種類是美貌與(yu) 安全並重的,同樣來自鵝膏屬的橙蓋鵝膏,具有鮮橙黃色的菌蓋和菌柄,未完全張開時包裹在白色的菌托裏,有“雞蛋菌”的別稱,是夏天遊曆川藏地區不可不嚐的美味。
錯誤說法2:毒蘑菇蟲蟻不食,有蟲子取食痕跡的蘑菇是無毒的。
事實上,很多對人有毒的蘑菇是其他動物的美食,比如豹斑鵝膏經常被蛞蝓取食。白毒傘(san) 也有被蟲齧食的記錄。
錯誤說法3:毒蘑菇與(yu) 銀器、大蒜、大米或燈芯草同煮可致後者變色;毒蘑菇經高溫烹煮或與(yu) 大蒜同煮後可去毒。
銀針驗毒是個(ge) 流傳(chuan) 千年的古老傳(chuan) 說,原理是銀與(yu) 硫或硫化物反應生成黑色的硫化銀。古法提煉的砒霜純度不高,常伴有少量硫和硫化物,用銀器有可能驗出;但所有毒蘑菇都不含硫或硫化物,不會(hui) 令銀器變黑。至於(yu) 毒蘑菇致大米、大蒜或燈芯草變色的說法則完全出自臆想,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這種現象確實存在。有實驗人員曾經用致命白毒傘(san) 和大蒜同煮,結果湯色清亮,大蒜顆顆雪白,兼之鮮香四溢,令人食欲大振。
高溫烹煮或與(yu) 大蒜同煮可以解毒的說法危害更甚,人們(men) 可能對解毒效果抱有信心而吃下自己無法判斷的蘑菇,從(cong) 而增加了中毒風險。不同種類的毒蘑菇所含的毒素具有不同的熱穩定性。以白毒傘(san) 為(wei) 例,其毒性成分毒傘(san) 肽,包括至少8種結構類似、骨架為(wei) 8個(ge) 氨基酸構成的環狀肽。毒傘(san) 肽的穩定性很強,煮沸、曬幹都不能破壞這類毒素,人體(ti) 也不能將其降解。其中毒性最強的α-毒傘(san) 肽口服半致死劑量(LD50)是每千克體(ti) 重0.1毫克,意味著吃下一兩(liang) 朵白毒傘(san) 就足以奪去一個(ge) 成年人的生命,而且一旦入口就沒有任何解藥。大蒜裏的活性物質有一定的殺菌作用,但對毒蘑菇完全無能為(wei) 力。
錯誤說法4:受傷(shang) 變色、流汁液者有毒。
其實這並不絕對,像鬆乳菇、紅汁乳菇受傷(shang) 處及乳汁均變藍綠色,卻是味道鮮美的食用菌。
錯誤說法5:毒蘑菇往往有鱗片、粘液,菌杆上有菌托和菌環。
提及鱗片、粘液、菌托和菌環等形態特征術語,是毒蘑菇錯誤說法“與(yu) 時俱進”的表現,錯誤說法甚至因此具備了一點可靠性。同時生有菌托和菌環、菌蓋上往往有鱗片,是鵝膏屬的識別特征,而鵝膏屬是傘(san) 菌中有毒種類最為(wei) 集中的類群。也就是說,按照“有菌托、菌環和鱗片的蘑菇有毒”的鑒別標準,可以避開包括白毒傘(san) 和毒蠅鵝膏在內(nei) 的一大波毒蘑菇。
但是,這條標準的適用範圍非常狹窄,不能外推到形態高度多樣化的整個(ge) 蘑菇世界,更不能引申為(wei) “沒有這些特征的蘑菇就是無毒的”。很多毒蘑菇並沒有獨特的形態特征,如亞(ya) 稀褶黑菇,沒有菌托、菌環和鱗片,顏色也很樸素,誤食會(hui) 導致溶血症狀,嚴(yan) 重時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另一方麵,這條標準讓很多可食蘑菇躺著也中槍。例如,常見食用菌中大球蓋菇有菌環、草菇有菌托、香菇有毛和鱗片。(記者孫紅麗(l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