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破四唯”:輕裝上陣,創新潛能盡釋放

發布時間:2022-02-23 10:0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光明日報記者 崔興(xing) 毅

  54歲的花生專(zhuan) 家崔鳳高沒有想到,自己能夠真真切切地享受到“破四唯”的福利——以大專(zhuan) 學曆晉升到研究員。其打動評委們(men) 的條件是:長期紮根基層生產(chan) 一線,服務“三農(nong) ”,貢獻突出並得到社會(hui) 廣泛認可。

  山東(dong) 省農(nong) 科院不久前公布了包括崔鳳高在內(nei) 的2021年“破四唯”崗位10人晉升名單——此舉(ju) 意味著,經過現場答辯、專(zhuan) 家組評審和綜合評議,10名科技人員脫穎而出成功晉升到高等級崗位,其中正高級崗位4人,副高級崗位6人。這得益於(yu) 山東(dong) 省農(nong) 科院在全國科研單位中率先出台破除“四唯”10條意見,明確了論文發表和授權專(zhuan) 利一律不再給予獎勵,而相關(guan) 科研成果的落地轉化效果等指標將會(hui) 成為(wei) 專(zhuan) 業(ye) 技術崗位競聘的直接依據。

  長期以來,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國家科技創新基地、中央級科研事業(ye) 單位等在科技評價(jia) 中過度看重論文數量多少、影響因子高低,忽視標誌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破除科技評價(jia) 中“唯論文”等不良導向,國家從(cong) 改進科技評價(jia) 體(ti) 係來糾偏。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科學家座談會(hui) 上強調,要依靠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活力,通過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把巨大創新潛能有效釋放出來,堅決(jue) 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曆、唯獎項”。這一重要講話,彰顯出我國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的堅定決(jue) 心。在這一方針指引下,有關(guan) 部門先後印發《關(guan) 於(yu) 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jia) 、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關(guan) 於(yu) 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等指導性文件,以構建多元化評價(jia) 體(ti) 係,激發科技工作者創新活力。

  “現在,在人才考核評價(jia) 、崗位設置等方麵,高校有了更大的權限,選才用才也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間。”成都中醫藥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劉毅表示,2021年四川省首次設立“支持高校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工作獎勵資金”,成都中醫藥大學因為(wei) 人才工作做得好,獲得600萬(wan) 元獎勵。

  破除“四唯”,深化改革,才能使科技工作者不受論文、獎項的牽絆,心無旁騖、輕裝上陣。

  上海市選擇具有基礎研究顯著優(you) 勢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長期、穩定資助,支持自由選題、自行組織、自主使用經費,引導科研人員以“寧打一口井、不挖十個(ge) 坑”的態度開展研究。中科院上海分院是“基礎研究特區”試點單位,將率先探索並建立與(yu) 基礎研究規律相適應的項目專(zhuan) 員製、經費包幹製等管理新機製。

  “基礎研究項目在實際實施中會(hui) 麵臨(lin) 很多不確定性,項目專(zhuan) 員製是針對項目本身,為(wei) 科研團隊配備科學家或優(you) 秀管理人員協助並保障項目實施。”中科院上海分院科技發展部主任趙小龍介紹,項目專(zhuan) 員不直接參與(yu) 項目研究,會(hui) 全程動態跟蹤了解研究進展,並為(wei) 科研團隊提供專(zhuan) 家指導和谘詢意見,這種管理方式對年輕科學家的成長至關(guan) 重要。

  的確,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於(yu) 人。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加速演進,打破論資排輩的選人用人模式,才能給科學家更多施展才華的舞台。

  在寧夏,領軍(jun) 人才評價(jia) 采用定量評價(jia) 與(yu) 定性評價(jia) 相結合,客觀評價(jia) 與(yu) 主觀評價(jia) 相結合,培養(yang) 對象自評與(yu) 用人單位、專(zhuan) 家、歸口管理部門評價(jia) 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用當地管理部門的話說,“既然是領軍(jun) 人才,你不能光忙著自己發展,得把團隊帶起來。如果團隊一團糟或者壓根沒有團隊,這就不叫領軍(jun) 人才”。

  循著這樣的標準,寧夏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

  2016年,寧夏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企業(ye) 和醫院選出第一批21名科技創新領軍(jun) 人才進行培養(yang) 。5年期滿後,寧夏科技廳委托寧夏科技發展戰略和信息研究所對其進行考核評價(jia) 。結果顯示,21人在培養(yang) 期內(nei) 共承擔國家及自治區科技項目115項,有7人獲得自治區科技進步獎15項,授權專(zhuan) 利122件,製定技術標準43項。粗略統計,他們(men) 開展成果轉化推廣產(chan) 生經濟效益近52億(yi) 元,有效帶動了學科建設發展,推動了產(chan) 業(ye) 技術進步,支撐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