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寨火塘邊的三年之約
【代表委員履職記】
全國政協委員、雲(yun) 南省政協副主席、雲(yun) 南省農(nong) 科院院長李學林:
苗寨火塘邊的三年之約
光明日報記者 張勇
3年前的大年初六,在雲(yun) 南昆明富民縣海拔2200米的高山頭上,坐在散旦鎮大水井苗族村的苗家火塘邊,全國政協委員李學林與(yu) 村小組長龍升會(hui) 約定,李學林幫助大水井村解決(jue) 飲水難題,龍升會(hui) 培養(yang) 種植養(yang) 殖大戶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3年過去了,李學林心裏一直牽掛著和龍升會(hui) 的約定。雖然李學林已找政府相關(guan) 部門爭(zheng) 取了40萬(wan) 元資金幫助大水井村建設引水工程,但現在大水井的苗族鄉(xiang) 親(qin) 們(men) 過得怎麽(me) 樣,還有什麽(me) 困難?近日,現任雲(yun) 南省政協副主席、雲(yun) 南省農(nong) 科院院長的李學林重返苗寨。
2月20日清晨,富民縣山區氣溫驟降至零攝氏度,山頂森林的樹梢上白雪皚皚,李學林已在趕往大水井村的山區公路上。“塵土飛揚的進村土路、多數是土基危房的民居、家家去山下拉水的大塑料桶”……3年前的一幕幕場景,還牽動著李學林的心。
“看,大水井村快到了!”翻過一個(ge) 山崗,李學林指向前方山坡上炊煙嫋嫋的村寨。隻見新修的水泥公路通向村寨,公路兩(liang) 邊的坡地上是一片片覆蓋黑色紗網的三七種植基地,田野中還有一片片齊腰深綠油油的荷蘭(lan) 豆……“變化很大呀!”李學林感慨。
走進大水井村,更覺耳目一新。龍升會(hui) 帶著李學林去看他正在建的新房。新房十分寬敞,全家已入住一樓,還在加蓋二層。“我們(men) 村69戶都是苗族,這幾年有的蓋了磚房,有的進行了房屋修繕加固,政府還給補助。現在村裏住土基老房子的人越來越少了。”龍升會(hui) 說。
龍升會(hui) 的妻子張秀玉提著水桶到家門口的水龍頭前接水。“這是新接通的自來水嗎?我嚐嚐。”李學林用手掌接水喝了一口,“好喝!是山泉水。”
“兩(liang) 年前水就通到各家了。”龍升會(hui) 說。
寒風刺骨,大家來到龍升會(hui) 家舊房子的火塘邊烤火,李學林又向龍升會(hui) 提起了3年前的那個(ge) 約定。
“我們(men) 現在有好幾個(ge) 種植養(yang) 殖大戶,村民張愛紅種20多畝(mu) 荷蘭(lan) 豆,一年毛收入40多萬(wan) 元,蓋了3層樓房;還有3戶村民每家養(yang) 羊六七十頭。”龍升會(hui) 表示。
散旦鎮鎮長白飆補充說:“大水井村在全鎮是條件比較差的,這兩(liang) 年我們(men) 引進企業(ye) 幫助大水井發展荷蘭(lan) 豆和三七種植產(chan) 業(ye) ,60%的農(nong) 戶種植荷蘭(lan) 豆,畝(mu) 產(chan) 值達兩(liang) 萬(wan) 元。流轉土地種植三七200畝(mu) ,土地流轉租金每畝(mu) 1400元,涉及農(nong) 戶40戶。”
李學林越聽越高興(xing) :“村裏道路、飲水問題解決(jue) 了,住房改善了,種植養(yang) 殖能人培養(yang) 起來了,產(chan) 業(ye) 培育起來了,大水井村發展越來越好,祝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高興(xing) 之餘(yu) ,李學林也看到大水井村還存在村容村貌治理、生態保護、文化技術培訓等方麵的問題,他也坦率地向鄉(xiang) 村幹部指出了這些問題。
“在全國兩(liang) 會(hui) 召開前夕,我再次到山區苗族村寨調研,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生態環境治理等方麵掌握的一手資料,都是我參加兩(liang) 會(hui) 重點關(guan) 注的,這也有助於(yu) 我今後更好地參政議政。”李學林表示。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25日 0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