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假期教育的最好“打開方式”
你的這個(ge) 寒假是怎麽(me) 過的?這個(ge) 問題的答案,孩子們(men) 可能很難脫口而出,因為(wei) 他們(men) 安排了太多精彩的“節目”。“雙減”政策實施後的第一個(ge) 寒假,光明日報開設“今年寒假孩子們(men) 這樣過”欄目,記者們(men) 走進青少年,感受、傾(qing) 聽、記錄:當冬奧會(hui) 小誌願者、參觀博物館、做紅色曆史的小講解員、自己研究小發明製作小作品、讀書(shu) 、畫畫、運動、養(yang) 花種草……翻閱一篇篇報道,在這些豐(feng) 富多彩的寒假生活中,我們(men) 不僅(jin) 感受到孩子們(men) 的快樂(le) 欣喜,更體(ti) 會(hui) 到“自主學習(xi) ”的能量,看到自然和社會(hui) 更廣闊的天地——
這是假期教育的最好“打開方式”
光明日報記者 姚曉丹
放手了,卻更高效了!在“雙減”後第一個(ge) 寒假結束的時刻,我們(men) 想追問,這樣的假期生活帶給我們(men) 哪些啟示?假期不是休止符,更不是“提前學”的“學期翻版”,寒暑假、小長假,三個(ge) 多月的時長占到整個(ge) 學年的四分之一,如何讓假期的教育意義(yi) 充分體(ti) 現,為(wei) 孩子架起全麵成長的橋梁?記者采訪了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hui) 家庭教育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主任、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張誌勇。
1.假期要學習(xi) ,但要換一種方式學習(xi)
記者:這個(ge) 寒假,光明日報采寫(xie) 的“今年寒假孩子們(men) 這樣過”欄目收到了良好反響,也讓我們(men) 看到了假期教育原來有這麽(me) 多“打開方式”。由此我們(men) 想到,“雙減”後的假期是否開啟了假期育人新模式?與(yu) 之前假期大多數學生和家長選擇報班、補課相較,這種變化意味著什麽(me) ?
張誌勇:長期以來,我國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校外教育,重心還是圍繞考試升學教育運轉。不僅(jin) 如此,校外教育儼(yan) 然走在學校教育的前麵,超前學、超標學的後果極其嚴(yan) 重:一是擾亂(luan) 學校教育。如果堅持按照課程標準實施“零起點教學”,有人會(hui) 說,學校教育沒有因材施教;但如果按照學生在校外教育獲得的教育起點進行教學,那沒有參加校外學習(xi) 的孩子就跟不上。其結果就是逼迫所有的孩子都到校外接受培訓。二是影響孩子對學習(xi) 的熱情,孩子們(men) 在校外學過了,對學習(xi) 的好奇心、新鮮感就沒有了。三是重複教育直接增加了家長的經濟負擔。
假期禁止校外培訓機構提供學科類培訓,並不意味著孩子們(men) 假期裏不學習(xi) ,更不意味著假期裏不允許孩子們(men) 開展學科性學習(xi) 。說到底,假期是要讓學生換一種方法學習(xi) ,切忌把以學科知識傳(chuan) 授和作業(ye) 為(wei) 主的學校學科學習(xi) 方式照搬到假期學習(xi) 中來,因為(wei) 假期並不具備學校學科教育的場景、師資和資源。
假期教育最大的優(you) 勢就是社會(hui) 實踐教育,或者說,以社會(hui) 實踐資源為(wei) 支撐的大學科學習(xi) 、跨學科學習(xi) 、項目學習(xi) 等。社會(hui) 教育打開了學生的認知時空和行動場域,開辟了學生成長所需的廣闊天地。在博物館,孩子們(men) 能夠“明史修己、積善成德”;在紀念館,孩子們(men) 能夠“繼學往聖、傳(chuan) 書(shu) 萬(wan) 方”;在天文館,孩子們(men) 能夠“凝望星空、創想未來”;在規劃館,孩子們(men) 能夠“放眼寰宇、宏覽天地”。
2.學期與(yu) 假期的關(guan) 係是“學”與(yu) “悟”
記者:“雙減”政策也在深刻地調整著家校關(guan) 係,“雙減”意見中提出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ti) 。家庭教育該如何科學開展,以促進更緊密的家校合作、共同為(wei) 孩子成長助力?
張誌勇:生活是兒(er) 童的智慧之源,家庭教育是在生活中進行的。兒(er) 童通過生活感知外部世界、進行意義(yi) 建構的過程,是積累生活經驗的過程,是自己去悟道理的過程,這個(ge) “覺”和“悟”的過程,就是兒(er) 童智慧發展的真實過程。
家庭生活教育要為(wei) 兒(er) 童的學科學習(xi) 提供經驗支持。在許多家長眼裏,孩子回到家裏隻要不看課本知識、不做作業(ye) ,就是在玩耍、不學習(xi) 。其實,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通過生活教育為(wei) 兒(er) 童接受學校教育奠定學科概念、學科知識的經驗基礎。兒(er) 童在學校教育中接受大量學科概念、知識,其理解、貫通、內(nei) 化往往需要生活經驗做基礎。
記者:我們(men) 也看到,假期裏,一些家長依然有焦慮情緒,一些學科類補課現象依然暗中存在,緩解家長教育焦慮的關(guan) 鍵點是什麽(me) ?
張誌勇:緩解家長的教育焦慮,這是國家實施“雙減”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應該說,“雙減”改革實施半年多來,廣大家長的教育焦慮情緒有所緩解。當然,“雙減”後有不少家長又產(chan) 生了一些新的焦慮,焦慮作業(ye) 變少,焦慮測驗考試變少,焦慮自己的孩子不上補習(xi) 班後別人的孩子花高價(jia) 上“一對一”私教怎麽(me) 辦,焦慮孩子在學習(xi) 上“吃不飽”,等等。
“雙減”後家校間要在教育理念上凝聚共識。升學考試重要,但孩子的健康成長更重要,我們(men) 不能讓孩子倒在升學考試的路上。堅決(jue) 守住學生身體(ti) 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三條底線,如果學生的身體(ti) 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出了問題,學生的一切學習(xi) 成果都等於(yu) 零。
“雙減”後家校間要強化學生學習(xi) 狀況的溝通。怎樣給這些焦慮的家長重塑信心?學校老師要對孩子進行個(ge) 性化的分析,了解每個(ge) 學生的學習(xi) 時長、學習(xi) 方式,找到他們(men) 各自的學習(xi) 短板,並和家長進行會(hui) 商,一起解決(jue) 問題。真正的問題找到了,家長也就不用“亂(luan) 投醫”了。
“雙減”後家校間要強化對學生學業(ye) 成績的診斷溝通。現在,學校不搞考試排名,考試成績不公開,家長心裏就沒底了。從(cong) 法律角度來講,分數是學生個(ge) 人私事,不涉及公眾(zhong) 利益,保護孩子的分數,就是保護孩子的隱私權,保護孩子的人格權。分數思維越強的家長,越會(hui) 看到的都是自己孩子的不足,是自己孩子與(yu) 別的孩子的差距,表現出對自己孩子未來教育前景的不自信。“雙減”後不再排名,每次重要考試之後,學科老師要重視和加強與(yu) 家長、學生的對話,通過對話溝通,讓家長對孩子學習(xi) 狀況有清楚的了解,讓每次考試評價(jia) 成為(wei) 孩子成長和進步的階梯。在這裏,發現孩子的問題、看到孩子成長的希望,比看重分數排名更重要。
“雙減”後家校間要在如何利用好課後服務時間上加強溝通。“雙減”後學校廣泛開展“5+2”課後服務,從(cong) 周一到周五學校一般要提供兩(liang) 個(ge) 小時左右的課後服務。課後服務包括指導學生完成作業(ye) 、學業(ye) 困難學生的學科補習(xi) 、學習(xi) 優(you) 秀孩子的學科拓展學習(xi) 、興(xing) 趣特長教育。家長要與(yu) 學校積極溝通,充分利用好課後服務時間,盡量在課後服務時空滿足孩子個(ge) 性化、差別化學習(xi) 的需要。
3.走進生活的假期教育讓學生期待和著迷
記者:寒暑假、節假日、小長假,幾乎占據學生一學年的四分之一時長,未來該如何把這四分之一納入整體(ti) 的教育考慮?以前假期和學期“兩(liang) 不相擾”的狀況如何改變?
張誌勇:假期並不是學校教育的“空窗期”。寒暑假、節假日、小長假等不補課,把假期還給孩子,把時間還給孩子,並不意味著假期沒有學校教育,更不意味著學校教育與(yu) 假期教育是脫節的。教育部門、廣大中小學曆來重視假期教育,尤其是寒暑假,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都會(hui) 出台做好學生假期學習(xi) 、生活安排的通知,中小學則會(hui) 根據教育部門的要求以及本校實際對學生的假期生活和學習(xi) 生活、實踐活動做出具體(ti) 安排,各學科教師則會(hui) 對學生的假期作業(ye) 、學科預習(xi) 等教育活動做出具體(ti) 計劃。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們(men) 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ge) 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則特別強烈。”天地大課堂,萬(wan) 物好老師。假期教育是學生實踐性學習(xi) 、探究性學習(xi) 的大好時光。
要讓學生增長知識和見識,堅持知行合一,學校的學科教育必然會(hui) 延伸到校外假期的社會(hui) 實踐教育。調研中我們(men) 了解到,很多學校都有類似安排,比如濟南市章丘第四中學,依據國家課程標準和高中地理學習(xi) 中的重難點內(nei) 容,開發了46個(ge) 高中地理實踐性學習(xi) 項目,這些實踐性學習(xi) 項目,大都是在假期中進行的。他們(men) 去古月山進行綜合考察,去白雲(yun) 湖進行濕地水質調查,對“限塑令”在生活中的實施情況進行訪談,去農(nong) 場體(ti) 驗生活,他們(men) 觀察月相、晝夜長短和日影的變化,他們(men) 測量樓間距和太陽高度角……
走進生活的教育,讓學生期待,讓學生著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