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成品,線上餐飲的“香餑餑”
“宅經濟”蘊含消費新機遇
半成品,線上餐飲的“香餑餑”(網上中國)
一個(ge) 人做一桌菜有多難?答案可能是像訂外賣一樣簡單。在生鮮電商APP中的“半成品專(zhuan) 區”,經過洗、切、輔料配製等預加工的冷藏菜品應有盡有——從(cong) 尖椒土豆絲(si) 、西芹蝦仁等家常菜,到佛跳牆、花膠雞等“硬菜”,再到壽喜鍋、冬陰功湯等異國料理,下單送達後隻需簡單加熱,一桌豐(feng) 盛菜肴就齊了。“預製菜”成為(wei) “宅經濟”的新機遇,已在線上悄然走紅,吸引網友頻頻下單。
從(cong) “一人食”變為(wei) “全家宴”
家住北京的張帆告訴本報記者,預製菜能讓新手“小白”體(ti) 驗當大廚的快樂(le) 。“以前我嚐試過跟著短視頻學習(xi) 做菜和烘焙,但是容易‘翻車’。”張帆坦言,自己在學習(xi) 烹飪的過程中浪費過不少食材,後來“種草”了預製菜。“牛排、豬肚雞等很難掌握火候的菜,隻要簡單加熱就能做成,很適合我這種‘懶人’。”
張帆的室友一晴就職於(yu) 一家互聯網公司。盡管公司在工作日能免費提供三餐,但對她來說,預製菜與(yu) “自我獎勵”有關(guan) 。“平時工作比較忙,基本上沒時間買(mai) 菜做飯。趕上周末,能給自己做頓好吃的,我才覺得這周沒白過。”一晴告訴記者,她一般選購的是洗切分裝後的淨菜,下鍋一炒就能吃。這種省時省力的烹飪方式幫助她在繁忙工作和理想生活之間取得平衡。
有線上平台發布預製菜消費者畫像顯示,年齡在22-31歲之間的消費者占比超過43%,一二線城市消費者占比超過80%,消費者對預製菜的核心評價(jia) 是“省時”和“美味”。可見,在工作節奏快又追求吃得好的城市生活中,解決(jue) “不會(hui) 做、不好吃、沒時間”的廚房難題,是預製菜獲得網友青睞的重要原因。
年輕消費者對預製菜的高接受度,也悄然引發年夜飯餐桌上的新變化。例如,京東(dong) 生鮮今年1月的預製菜整體(ti) 銷售額突破千萬(wan) 元,同比增長94%,新雅大廚年夜飯禮包、西貝八道精品菜禮盒熱銷。
據艾媒谘詢調查,2021年中國預製菜市場規模為(wei) 3459億(yi) 元,同比增長19.8%,到2025年中國預製菜市場規模或將突破8000億(yi) 元。業(ye) 內(nei) 人士指出,預製菜需要用好的食材和工藝吸引消費者,大眾(zhong) 對預製菜的習(xi) 慣和需求還在養(yang) 成中,提升品質有利於(yu) 讓更多消費者看見預製菜的優(you) 勢。
“小農(nong) 戶”對接“大市場”
銷量火爆的預製菜,為(wei) 農(nong) 產(chan) 品打開了全新的市場空間,推動農(nong) 業(ye) 搭上產(chan) 業(ye) 化發展的快車。
在廣東(dong) 羅定,疫情一度讓活雞銷售變得困難。當地養(yang) 殖戶介紹,活雞到了出欄的時候,飼料、水電、場租、人力成本每天都在增加,多養(yang) 一天就多虧(kui) 一天。
福第豆豉雞產(chan) 業(ye) 園總經理張鑒國認為(wei) ,隻有把活雞做成深加工產(chan) 品賣出去,才能增加農(nong) 戶收益,挽回損失。在當地村幹部的聯絡下,養(yang) 殖戶們(men) 嚐試將1000多隻活雞交給張鑒國,製成真空包裝的三黃雞預製品,幾天內(nei) 銷售一空。
“一隻活雞的平均售價(jia) 是120元左右,做成預製菜後,每隻雞的產(chan) 值能達到300元左右。”張鑒國試製的三黃雞預製菜大獲成功,不僅(jin) 拓寬了當地禽類產(chan) 品的銷路,而且公司原有的生產(chan) 線也進一步擴容。
預製菜作為(wei) 農(nong) 產(chan) 品深加工的新形態,已經引起許多企業(ye) 關(guan) 注。在國聯水產(chan) 總部,研發經理黃勇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通過產(chan) 品試吃會(hui) ,收集預製菜食材、口味、烹調工藝的意見,推出符合大眾(zhong) 口味的預製菜。黃勇認為(wei) ,工業(ye) 化的烹飪設備與(yu) 廚師現場做菜截然不同,預製菜研發的難點就在於(yu) 利用工業(ye) 化設備,使產(chan) 品最大程度接近廚師的味道,還原廚師的風味。
國聯水產(chan) 研發出的青花椒烤魚,目前已實現規模量產(chan) 。一條羅非魚經過宰殺、醃製、預加熱、調味、速凍後,便能走入商超貨櫃,成為(wei) 加熱即食的烤魚預製菜。據國聯水產(chan) 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青花椒烤魚一上市就受到市場歡迎,如今已經遠銷至加拿大、印度等地。這款預製菜產(chan) 品的成功,不僅(jin) 使企業(ye) 受益,還帶動了產(chan) 業(ye) 鏈上遊的羅非魚養(yang) 殖。
預製菜為(wei) “小農(nong) 戶”對接“大市場”搭建了橋梁,讓消費者吃得又快又好,還能加速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的標準化和規模化,增加農(nong) 戶收入。
由“小而散”走向“標準化”
預製菜並非新概念。外賣市場的爆發式增長,使料理包、預製菜需求擴張。防疫期間,“宅家消費”越來越多,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企業(ye) 、生鮮電商、線下餐飲品牌紛紛入局預製菜行業(ye) 。
與(yu) 此同時,預製菜的“升溫”也伴隨著爭(zheng) 議。有網友評論,預製菜隻能做出標準化的單品,相對於(yu) 菜係多樣、口味各異的中餐,預製菜無法解決(jue) 眾(zhong) 口難調的問題。
記者了解到,盡管國內(nei) 已有超過74%的連鎖餐飲企業(ye) 自建了中央廚房,將預製菜配送至門店製作,頭部企業(ye) 如西貝、真功夫、小南國等使用預製菜的比例超過80%,但中國近七成的預製菜加工仍處於(yu) 小、弱、散的狀態,產(chan) 品安全與(yu) 質量缺乏統一標準。
因此,預製菜行業(ye) 雖然蘊含著無限商機,但走向高質量發展仍需在供給側(ce) 形成合力。生鮮電商擁有穩定的用戶群體(ti) 和成熟的冷鏈物流配送優(you) 勢,聯合優(you) 質企業(ye) 、研發自營產(chan) 品是推出“爆款”預製菜的秘訣。
對於(yu) 線下餐飲業(ye) 來說,需要認識到預製菜兼具食品和餐飲的屬性。食品行業(ye) 賣產(chan) 品,餐飲行業(ye) 賣服務,如果線下門店一味追求效率,試圖用預製菜削減人工成本,消費者必然很難買(mai) 賬。在保證口味與(yu) 就餐體(ti) 驗的條件下,提高菜品製作的標準化程度,才能讓預製菜生意做得更好。(記者 朱金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