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教育 在土地上,在生活裏
【教育沙龍】
學習(xi) 二十四節氣,隻記住節氣歌還不夠——
節氣教育 在土地上,在生活裏
光明日報記者 楊颯
訪談專(zhuan) 家:
清華大學曆史係教授 劉曉峰
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 陳連山
北方工業(ye) 大學文法學院教授 王德岩
北京師範大學漢語文化學院教師 郭晨光
2022年2月4日,大年初四,立春,第24屆北京冬奧會(hui) 盛大開幕。開幕式倒計時,從(cong) “雨水”開始倒數,曆經二十四個(ge) 節氣,最終落至“立春”,盛會(hui) 緩緩拉開帷幕。冬奧會(hui) 開幕式上的二十四節氣倒數,驚豔世人,被譽為(wei) “中國式浪漫”。二十四節氣作為(wei) 古老中國的文化血脈之一,被稱為(wei) “時間裏的中國智慧”。
2016年,我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ti) 係及其實踐”申遺成功,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在學校裏,不少節氣課程、節氣活動也紛紛開展起來。校園裏的節氣教育應怎樣更好地開展?在現代中國,如何讓這一傳(chuan) 統文化融入生活日常?記者特邀請相關(guan) 專(zhuan) 家,一起來聽聽他們(men) 的觀點。
開幕式二十四節氣倒計時展示的是文化自信
記者: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用二十四節氣做倒計時形式,被廣為(wei) 誇讚,您認為(wei) 這對二十四節氣的傳(chuan) 播有著怎樣的意義(yi) ?
劉曉峰: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巧妙使用了倒數二十四節氣,編排得別具匠心,這個(ge) 環節讓全世界一下就注意到中國有二十四節氣這樣輝煌的時間文化。二十四節氣展示的美,是中國時間文化之美。春來冬往,四季相承,大自然在時間的循環中,為(wei) 我們(men) 展示出生命的魅力——從(cong) 萌動、生長、凋零到沉潛和等待。作為(wei) 一個(ge) 研究二十四節氣的學者,我高興(xing) 中國時間文化之美能通過這樣特別感性又飽含深刻抽象的形式展示給全世界,更高興(xing) 這會(hui) 讓更多中國人關(guan) 注到二十四節氣。
時間的文化是牽係這個(ge) 世界每個(ge) 人的文化。二十四節氣不僅(jin) 是在古代,而且到今天依舊是我們(men) 時間生活的重要部分,是東(dong) 亞(ya) 國家時間生活的重要部分。猶記留學日本時看到每個(ge) 節氣起始的日子,電視台主播會(hui) 特別播報“今天是白露”“今天是夏至”。在韓國的電視裏也是如此。在中國已被認定的42個(ge)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中,二十四節氣特別受關(guan) 注。從(cong) 餐飲到服裝再到各種藝術設計,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麵麵,很多都看得到二十四節氣的影子。我們(men) 看到有才華、有創造性的人們(men) ,正在努力把二十四節氣融入我們(men) 日常的生活裏。
陳連山:二十四節氣是簡明的物候曆,是傳(chuan) 統曆法中的純陽曆部分,跟世界通行的公曆十分一致。用二十四節氣來代表中國文化,突出的是中國與(yu) 世界共通的一麵,自然也更容易使外國人理解。假設一下,如果我們(men) 用陰陽合曆性質的夏曆(即農(nong) 曆)來做倒計時呢?那倒是完全中國化的,能夠突出中國文化的特殊性,能夠顯示中國是一個(ge) 獨立的“文化他者”,但可能淡化我們(men) 與(yu) 他國人民的共性,不利於(yu) 溝通理解。因此,這次選擇二十四節氣作為(wei) 中國文化的代表,體(ti) 現了中國人已經在“地球村”站穩了腳跟的自信。
王德岩:二十四節氣倒計時所展示的,不隻是一個(ge) 個(ge) 的數字,一個(ge) 個(ge) 孤立的點,它是帶著中國人的天地人物間四季流轉、生機勃勃的文化世界向我們(men) 襲來的。每一個(ge) 節氣都有對應的古詩詞、古諺語,與(yu) 充滿活力的當代中國影像融為(wei) 一體(ti) 。這很中國!是中國人的生活世界和文化世界,是中國人天人合一的幽雅意境和智慧情感的展示。它喚起每一個(ge) 中國人心底的文化感動和文化自信,也向全世界顯示了文化多樣性的獨特風華。
開幕式倒數內(nei) 含著中國傳(chuan) 統的美感和智慧,表現方式卻是現代和青春的。它以作詩的手法來完成節目,以“賦比興(xing) ”為(wei) 手法,所有畫麵都依托詩詞的意蘊,用超高速的拍攝方式表現古詩詞的意。它所展示的以二十四節為(wei) 代表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唯美、智慧、青春的形象,將長久地影響之後人們(men) 對於(yu) 二十四節氣文化的學習(xi) 、了解和體(ti) 驗。它本身就是一個(ge) 無與(yu) 倫(lun) 比的傳(chuan) 統文化大課堂。
郭晨光: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的太陽曆、農(nong) 業(ye) 曆。中國是一個(ge) 曆史悠久的農(nong) 業(ye) 文明古國。我們(men) 的祖先在黃河中下遊地區繁衍、發展,二十四節氣的創製就是源於(yu) 種植莊稼、安排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需要。農(nong) 人通過對四季變化規律的準確把握,精心地觀察活生生的物候,來確定是否播種、插秧、灌漿等,這是先民在麵對複雜的自然環境和諸多生存難題,產(chan) 生的樸素的生存智慧。二十四節氣是連續未斷裂的文明大國的文化自信,也是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它擁有超越國界的節氣文化圈,某些節氣甚至是全球通用語言。倒計時把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日月之行,四時皆有常法”,即人與(yu) 自然、世界和諧共生、睦鄰友群的理念,借助立春這個(ge) 萬(wan) 物生長的日子,從(cong) 中國走向全球、最終融入世界。
在學校教育中普及二十四節氣知識
記者:二十四節氣在大中小學裏的教育價(jia) 值是什麽(me) ?如何把二十四節氣納入大中小學的教育中?
陳連山:其實,記住二十四節氣歌非常簡單——“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其實,農(nong) 業(ye) 時代對於(yu) 大自然的認識比工業(ye) 化時代要強很多,二十四節氣就是古人對於(yu) 一年之中大自然變化的精準認識,具有超越時代的文化價(jia) 值。比如,今天我們(men) 都使用公曆,我們(men) 的時間觀念都是幾月幾號這種純粹的數字,對大自然的時間節律缺少直觀認識。而二十四節氣作為(wei) “簡明物候曆”,它的名字就直接描述了大自然的時間節律。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是四個(ge) 季節開始的日子。春分、秋分,是白天黑夜長短相等的日子,冬至是夜晚最長,此後白天越來越長,諺語說“一天長一線”。而夏至是白天最長,此後夜晚越來越長。傳(chuan) 統的二十四節氣對大自然時間變化的描述是科學的。既有科學性,又有文化性,還有利於(yu) 現代人更好地體(ti) 認大自然的時間變化。所以,應該在學校教育中普及這個(ge) 知識。
王德岩:作為(wei) 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代表,二十四節氣最獨特的教育價(jia) 值在於(yu) 它的綜合性。它不隻是抽象的思想理念,也不隻是具體(ti) 的技術或活動,它是一個(ge) 文化體(ti) 係,包含了中國文化中天、地、人、物的生命關(guan) 聯,涵蓋了天文、地理、氣候、農(nong) 事、文學、藝術、儀(yi) 式典禮、生活習(xi) 俗、飲食養(yang) 生等諸多方麵,是我們(men) 了解中國人的文化、生命和生活最好的窗口。2017年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要求中小學開展節日紀念日活動。利用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中華傳(chuan) 統節日以及二十四節氣,開展介紹節日曆史淵源、精神內(nei) 涵、文化習(xi) 俗等校園文化活動,增強傳(chuan) 統節日的體(ti) 驗感和文化感。
由於(yu) 二十四節氣文化的綜合性,幾乎所有的科目都會(hui) 有二十四節氣的相關(guan) 內(nei) 容,但這些滲透是零散的,學生感受了詩的美感,植物的生命節奏,日月星辰的轉換,卻並不能就把它們(men) 納入二十四節氣的體(ti) 係中。因此,需要係統地學習(xi) 二十四節氣知識,把這些零散的珍珠都串聯起來。
劉曉峰:思考二十四節氣的普及教育,讓我想到二十四節氣知識的三個(ge) 層麵:第一個(ge) 層麵是知其然,最適合小學階段的學習(xi) 。主要是在教學中讓孩子們(men) 都學會(hui) 背誦二十四節氣歌,記住有哪二十四個(ge) 節氣。第二個(ge) 是知其所以然,適合中學階段的學習(xi) 。比如在曆史和地理課中,集中編入有關(guan) 二十四節氣的章節,除了介紹相關(guan) 的自然科學知識,讓中學生深入理解二十四節氣的核心內(nei) 容,還要教學生們(men) 懂得,二十四節氣是我們(men) 民族數千年時間文化的結晶,這已是第三層麵的內(nei) 容。與(yu) 此相關(guan) 的知識學習(xi) ,從(cong) 中學階段一直延展到大學階段。
節氣教育要強調係統性
記者:學習(xi) 二十四節氣,真正應學習(xi) 些什麽(me) ?應如何避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
陳連山:背誦節氣歌、模仿節氣習(xi) 俗是最簡單的節氣教育。在依然保存著二十四節氣習(xi) 俗的鄉(xiang) 村,這是一個(ge) 十分自然的文化活動。我小的時候,立春吃春卷,冬至吃餃子還普遍。當時的方言裏還有一個(ge) 詞語叫“打春”,就是立春的別名。為(wei) 什麽(me) 把立春叫“打春”?因為(wei) 過去立春是一個(ge) 節日,地方官要舉(ju) 行打春牛儀(yi) 式,以提醒農(nong) 民準備春耕了。問題是鄉(xiang) 村文化過去被歧視,甚至被批判,消失得很快。現在城市裏基本沒有相關(guan) 習(xi) 俗了。
學習(xi) 二十四節氣的關(guan) 鍵,是理解它的性質是中國傳(chuan) 統陰陽合曆中的純粹陽曆部分,是對太陽周期運動引起的大地變化的更加精準的時間製度。作為(wei) 一種符合自然變化的科學結論,它既可以指導古代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同時也能指導現代人更好地體(ti) 驗大自然的周期性變化,幫助我們(men) 更好地體(ti) 驗自然之美,更好地順應自然地生活。
王德岩:節氣歌很好地概括了二十四節氣及次序,背熟它大家都會(hui) 很受用。模仿節氣習(xi) 俗也很好,模仿是一切學習(xi) 和深入的開始,慢慢地深入其中,讓它融入我們(men) 的生活。
但這隻是初始,隻是一張地圖。我們(men) 不可能隻通過看地圖領略大好河山,必須真正行萬(wan) 裏路深入其中。學習(xi) 二十四節氣最重要的是係統性,係統學習(xi) 它所包含的整個(ge) 文化體(ti) 係,了解它所包含的天文、時節、物候規律,以及與(yu) 之相關(guan) 的風土、農(nong) 事、風俗、節慶,最終能體(ti) 驗中國人生活韻律之美。
教育部要求把二十四節氣等與(yu) 校園文化活動結合起來,增強傳(chuan) 統節日、節氣的體(ti) 驗感和文化感。師生可以發揮最大的創造性,通過各種活動,通過各個(ge) 角度進入二十四節氣文化,詩詞、物候、植物、動物、地理、節慶、飲食等,二十四節氣首先是我們(men) 的生活和生命方式,活動越接地氣,越生活化,越能跟本地的物候和動植物結合,就越能體(ti) 現二十四節氣的真正意義(yi) 。
在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後,特別是教育部的通知頒布後,很多學校已經實現了二十四節氣進課堂。學校可以開設二十四節氣專(zhuan) 題課程,讓每個(ge) 學生隨著二十四節氣走過一年四季,認識、體(ti) 驗和實踐二十四節氣。也可以讓二十四節氣在各類課堂呈現。
讓節氣教育全方位融入日常生活
記者:二十四節氣根據黃河中下遊地區氣候總結形成,是否適合其他地區?二十四節氣與(yu) 傳(chuan) 統農(nong) 事活動息息相關(guan) ,服務於(yu) 農(nong) 民,對於(yu) 許多生活在城市裏幾乎不接觸農(nong) 事的孩子來說,節氣教育如何更好地與(yu) 他們(men) 的日常生活融合?
陳連山:《淮南子》主要是總結中原地區的物候,立春的物候是“陽凍解”,即地表解凍。這太具體(ti) 了,肯定無法適合全國。之所以把二十四節氣稱為(wei) “簡明的物候曆”,就是發現二十四節氣把物候抽象化了。例如,它隻說“立春”,各地百姓通過本地的實際物候再加以描述。河北保定地區諺語說:“立春一日,水暖三分。”冰化沒化?“驚蟄化不透,不過三五六。”驚蟄才化。古人就是通過把二十四節氣抽象化,使它可以適應全國各地。現代氣象學家發現,雖然南北方立春的物候表現差異巨大,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立春之後,南北方都會(hui) 出現氣溫迅速上升的情況。所以,“立春”這個(ge) 名字是可以適合各地的。
因此,學習(xi) 二十四節氣,隻記住節氣歌還不夠,還需要了解本地的節氣諺語。這樣才能更加精準地把握本地區的物候變化。城市人距離大自然更遠,更需要通過二十四節氣來間接地了解自然物候變化。
王德岩:二十四節氣的知識體(ti) 係最根本的依據是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它雖然與(yu) 傳(chuan) 統農(nong) 事相關(guan) ,但農(nong) 事隻是它應用的一個(ge) 方麵。一年四季十二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周而複始的變化,對所有人所有活動都是共同的。不管是城市的孩子還是農(nong) 村的孩子,不管江南還是江北,學習(xi) 了二十四節氣後,大家都可以從(cong) 不同的細節,初步體(ti) 會(hui) 中國人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物候可能不一樣,在北國還是冰雪的時候,江南已經花開,但是春夏秋冬的轉換是一樣的,隨著不同的節氣有不同的身體(ti) 、心理、飲食調整是一樣的。南北東(dong) 西的不同,正是二十四節氣文化多樣性豐(feng) 富性所在。
城市裏有各種公園、植物園、動物園,有城市山林,不遠的地方也有郊野的田園,這是學生都可以接觸的物候。現在很多城郊農(nong) 村都建有農(nong) 事體(ti) 驗園、自然生態園,可以建設與(yu) 學校合作的體(ti) 驗基地。很多學校自身也建有農(nong) 事、動植物體(ti) 驗園,校園景觀、植物都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同時,學校可以開發不同方向的課程,可以設計出二十四節氣相關(guan) 的各種文創產(chan) 品。
所以二十四節氣的學習(xi) 更重要的是體(ti) 驗其中天人合一的文化,建立對於(yu) 時間節律的敏感性,體(ti) 驗中國人的生命節奏,體(ti) 驗相關(guan) 的詩詞情感、生活美學、文化習(xi) 俗。
郭晨光:不同緯度和地理環境在同一時間的氣候狀況存在著很大差異。二十四節氣本身就蘊含的因時製宜、因地製宜的哲學思想。我們(men) 要讓孩子感受的是自己身邊的那片土地和物候。除了聚焦課內(nei) 主線實踐觀察外,可以組織孩子們(men) 在郊外田野觀察真實的物候,體(ti) 驗農(nong) 耕。借助互聯網,在每一個(ge) 節氣,進行全國範圍內(nei) 的物候觀察和對比,記錄不同緯度和海拔適宜種植的不同類型的植物、同一種花朵開放的先後順序。在此我們(men) 強調,不能隻有一次體(ti) 驗,而是把課程的時間長度擴展,讓孩子們(men) 觀察、記錄物候的變化以及農(nong) 作物的生長,享受色彩斑斕的自然時間生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