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呼喚世界一流科技領軍企業
代表委員談科技政策紮實落地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呼喚世界一流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本報記者 劉 垠 操秀英
“中國建材始終為(wei) 強化國家和行業(ye) 的戰略科技力量貢獻企業(ye) 力量,推動了一大批新材料從(cong) ‘卡脖子’到實現量產(chan) ,助推國家建材領域創新體(ti) 係整體(ti) 效能的提升。”談起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如何更好擔負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材集團總工程師彭壽代表深有感觸。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實現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抓手,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則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撐。2021年5月2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兩(liang) 院院士大會(hui) 上強調,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同時指明“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都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
今年早些時候,正式實施的新版科技進步法對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出了更為(wei) 具體(ti) 的要求:國家構建和強化以國家實驗室、國家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為(wei) 重要組成部分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關(guan) 鍵領域和重點方向上發揮戰略支撐引領作用和重大原始創新效能,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要。
正因此,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也成為(wei) 全國兩(liang) 會(hui) 熱議的高頻詞。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如何勇挑重任,又怎樣與(yu) 國家實驗室等集結發力?就此,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會(hui) 內(nei) 外相關(guan) 專(zhuan) 家。
雙鏈融通 強勁支撐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國家實驗室和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等4個(ge) 組成部分,是一個(ge) 相互支撐、上下遊貫通的戰略科技力量綜合體(ti) 。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撐,也是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ye) 的主力軍(jun)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龍海波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他們(men) 在促進技術快速成熟與(yu) 迭代升級、突破關(guan) 鍵技術“卡脖子”等方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於(yu) 打通產(chan) 學研協同發展“最後一公裏”,更好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要發揮市場需求、集成創新、組織平台的優(you) 勢,打通從(cong) 科技強到企業(ye) 強、產(chan) 業(ye) 強、經濟強的通道。
“我們(men) 認真貫徹落實總書(shu) 記的指示精神。”彭壽說,通過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建材研發生產(chan) 的超薄玻璃、發電玻璃、高性能碳纖維、鋰電池隔膜、高性能陶瓷等產(chan) 品領先世界。同時,企業(ye) 也收獲了豐(feng) 碩成果:坐擁13500項有效專(zhuan) 利、6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龍海波看來,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的戰略定位,決(jue) 定了其在現代產(chan) 業(ye) 鏈、係統創新鏈中的地位。從(cong) 現代產(chan) 業(ye) 鏈角度看,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應具有保障國家安全、有效統籌資源、行業(ye) 示範帶動的“鏈長”特質。從(cong) 係統創新鏈角度看,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應具備引領原創技術、勇於(yu) 攻關(guan) “卡脖子”技術、促進深度融合的“聯合體(ti) ”特質。
“以中國石化、國家電網、國藥集團為(wei) 代表的央企在各自行業(ye) 都處於(yu) 領先水平,在保障國家發展與(yu) 安全、綠色冬奧、科技抗疫等方麵作出了重要貢獻。”龍海波強調,依托自身優(you) 勢,這些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超前布局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統籌利用國內(nei) 外創新資源要素,為(wei) 進一步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起到協同各方、雙鏈融通作用。
打破困局 讓更多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湧現
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是我國全麵提升國家創新體(ti) 係效能的先鋒隊,也是參與(yu) 國際科技競爭(zheng) 和掌握國際科技創新話語權的代表者。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成為(wei) 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邁向科技強國的迫切需求。
然而,我國科技創新能力還不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創新體(ti) 係整體(ti) 效能並不高,高水平的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不足,企業(ye) 參與(yu)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的支撐作用發揮不夠……
“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任務中,領軍(jun) 企業(ye) 的作用發揮不夠,領軍(jun) 企業(ye) 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ti) 的組織模式需進一步優(you) 化。”企業(ye) 參與(yu)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正是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伊彤代表開展的一項課題研究。
伊彤同時提到,在未來產(chan) 業(ye) 布局中,支持技術領先型企業(ye) 開展源頭創新的政策不足,針對企業(ye) 承擔基礎研究項目的支持政策不多。
中國石化黨(dang) 組成員、副總經理李永林委員表示,中央企業(ye) 作為(wei)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應在推進基礎研究和提升源頭創新能力上發揮更大作用,為(wei)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奠定堅實基礎。
彭壽則認為(wei) ,要通過體(ti) 製機製改革破除企業(ye) 、大學、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障礙,健全各類創新主體(ti) 整合協同的新型舉(ju) 國體(ti) 製。“支持領軍(jun) 企業(ye) 牽頭組建重大創新聯合體(ti) ,集成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統籌行業(ye) 上下遊創新資源,形成體(ti) 係化、任務型的協同創新模式,聚力突破產(chan) 業(ye) 安全、國家安全的重大技術瓶頸製約。”他建議。
伊彤表示,要把培育領軍(jun) 企業(ye) 和具有核心關(guan) 鍵技術的科技企業(ye) 作為(wei) 落腳點,推動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創新鏈和產(chan) 業(ye) 鏈深度交融,加快企業(ye) 戰略型人才的發現和引進,激發創新動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