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呼籲出台護士法解決護理人員缺口問題
出台護士法解決(jue) 護理人員缺口問題
聚焦醫療衛生事業(ye) 發展 代表委員呼籲
□ 本報記者 趙晨熙
醫療是民生之需,醫療衛生事業(ye) 關(guan) 係著億(yi) 萬(wan) 人民的健康和幸福。每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醫療衛生領域都是代表委員們(men) 關(guan) 注的重點。今年,圍繞著強化基層醫療機構建設、科技助力老年人就醫、完善護理執業(ye) 體(ti) 係等內(nei) 容,代表委員們(men) 紛紛建言獻策。
強化基層醫療機構建設
“近年來,農(nong) 村癌症篩查早診項目依托基層醫療機構,已累計發現腫瘤患者21.5萬(wan) 人。”3月7日,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hui) 議第二場“委員通道”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nei) 鏡科主任王貴齊提到了這樣一項數據。這既表明了對重大疾病預防關(guan) 口前移的必要性,也反映出基層醫療機構對疾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1月底,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共有104.4萬(wan) 個(ge) ,其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9萬(wan) 個(ge) 。提升基層防病治病能力也被寫(xie) 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
“基層醫療機構肩負著農(nong) 村居民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防治以及公共衛生等工作,也承擔著疫情防控、宣傳(chuan) 教育等任務,是我國三級醫療衛生網絡的終端。”全國人大代表、好醫生藥業(ye) 集團董事長耿福能認為(wei) ,“強基層”是推動醫療服務高質量發展、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推動健康中國建設的必要基礎。
近年來,我國基層醫療事業(ye) 取得了長足發展,但耿福能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基礎領域仍存在薄弱環節。比如一些偏遠地區衛生室、診所存在基礎硬件條件不足、基本醫療設施缺乏、藥品種類不夠齊全等問題。同時,鄉(xiang) 村醫生隊伍存在學曆較低、人才結構老化、專(zhuan) 業(ye) 知識技能水平較低、技能配置不能滿足臨(lin) 床所需的現狀。
“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重點在於(yu) 提升基層醫療機構配套設備,改善軟硬件條件,提高鄉(xiang) 村醫生的診療能力,改善基層醫療人才結構。”耿福能建議,應保障資源投入及科學合理配置,加強鄉(xiang) 村醫生常見病、多發病等技術培訓。
長期紮根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涿州市刁四村衛生室醫生周鬆勃對於(yu) 基層醫療機構暴露出的軟硬件缺失、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有著切身體(ti) 會(hui) 。
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周鬆勃認為(wei) ,應進一步加大對農(nong) 村衛生服務體(ti) 係建設的投入力度,繼續加強農(nong) 村醫療衛生機構業(ye) 務用房和附屬設施建設,確保達到國家和省定標準。同時加大對設備配備和更新的投入,提升基礎診療能力。此外,要強化農(nong) 村醫療衛生機構的信息化建設,提高診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的效率。
鄉(xiang) 村醫生是廣大基層群眾(zhong) 衛生健康的“守門人”。受製於(yu) 條件艱苦、待遇不足、晉升空間小等原因,部分地區鄉(xiang) 村醫生隊伍存在人才短缺、年齡結構偏大、新老交替斷層等問題。
“進一步充實基層醫療人才隊伍,是滿足群眾(zhong) 看病就醫需求,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的重要手段。”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唐山市工人醫院院長胡萬(wan) 寧建議,在提高基層醫療人才待遇的同時,利用好上級醫院的優(you) 質醫療資源,完善獎勵、晉升機製,進一步為(wei) 他們(men) 打造良好的發展平台。同時幫助他們(men) 解決(jue) 在學習(xi) 、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免除他們(men) 留在基層的後顧之憂。
應用信息技術助力就醫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1年中國經濟數據顯示,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約2億(yi) 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4.2%。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補齊老年醫學等服務短板。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安化縣樂(le) 安鎮青峰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肖又香注意到了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就醫難問題。她建議利用信息技術,在基層醫療機構建立遠程會(hui) 診平台,打通大城市醫院、醫療專(zhuan) 家為(wei) 基層病友遠程會(hui) 診的服務通道,利用遠程醫療來解決(jue) 老年人就醫的“最後一公裏”。
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則關(guan) 注到了老齡化帶來的慢性病問題。他認為(wei)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老年慢性病患者比例不斷攀升,應當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慢性病管理服務,以惠及更多慢性病群體(ti) 。
“人工智能技術在基層醫療的應用,為(wei) 解決(jue) 我國老齡化社會(hui) 的慢性病管理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劉慶峰建議,國家衛生健康委應將智能語音外呼作為(wei) 公共衛生服務手段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範》,當機器效果達到或超過人工水平時,可以和人工服務一樣計入家庭醫生工作總量,以解決(jue)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員短缺等難題。此外,應考慮將基於(yu) 人工智能的基層精細化慢性病管理服務納入醫保收費目錄,以進一步鼓勵人工智能慢性病管理模式的規模化應用。
完善護理員執業(ye) 體(ti) 係
麵對人口老齡化,全國政協委員、中華護理學會(hui) 名譽理事長李秀華更擔心的是護理人員缺口問題。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我國注冊(ce) 護士達到502萬(wan) 人,但每千人擁有的護士數量仍偏低。
如何改變這種供需矛盾現狀?李秀華建議盡快出台護士法。“目前我國實施的《護士條例》是行政法規,在護士權利保障的強製性和約束性方麵較弱。”李秀華認為(wei) ,出台護士法,能夠從(cong) 法律製度層麵維護護士合法權益,加強護士隊伍建設。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嶽陽市人民醫院門診部主任胡春蓮也在今年領銜提交了關(guan) 於(yu) 加快製定護士法的議案。她補充指出,出台護士法,不僅(jin) 有助於(yu) 提升社會(hui) 對護士的尊重,更有助於(yu) 解決(jue) 護理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比如進一步明晰護理事業(ye) 發展中需要界定的基本業(ye) 務範圍、處方權限,以及各類專(zhuan) 科護士的準入條件、執業(ye) 範圍及管理規則等。
談及護理工作,護工又是一個(ge) 繞不開的群體(ti) ,一直以來,圍繞護工的“存留”問題,爭(zheng) 議不斷。在全國政協委員、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朱同玉看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醫療和生活護理需求矛盾凸顯,一方麵護士離職率高,另一方麵護工服務和管理規範性問題又極為(wei) 突出,反映了我國護理體(ti) 係亟待完善。
針對護工群體(ti) ,朱同玉在調研中發現,當前護工多為(wei) 患者及家屬自行聘用,醫療機構對護工執業(ye) 缺乏有效監管,導致護工亂(luan) 收費、爭(zheng) 奪患者等亂(luan) 象頻發。由於(yu) 護工無準入標準,缺乏規範化培訓,也導致護工多為(wei) “零經驗上崗”。
對此,朱同玉建議,應完善護理員執業(ye) 體(ti) 係建設,根據工作內(nei) 容和職責不同,建議將護理體(ti) 係分為(wei) 護理員、助理護理、醫療護理和護理科學研究等不同層次,分難度、風險由不同人員承擔,並形成監管體(ti) 係。
“要落實護理員由醫療機構統一聘用和管理製度,借鑒國際上‘零陪護’的通用做法,將生活護理作為(wei) 患者康複的一部分,交由醫院統一管理,從(cong) 根本上杜絕護工由第三方管理導致的弊端,提高醫療安全性。”朱同玉指出,還要建立我國醫療護理員的培養(yang) 和使用體(ti) 係,完善醫療護理員職業(ye) 認證製度,製定合理的護理價(jia) 格體(ti) 係,將生活護理的部分費用納入醫保體(ti) 係,由社會(hui) 和家庭合理分攤費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