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誰讓“慈善舊衣回收箱”成了一門生意

發布時間:2022-03-16 09:55:00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趙誌疆

  近日,媒體(ti) 記者調查發現,在淘寶平台上,不需要提供任何公開募捐資格證明,400多元就可以定製一台舊衣回收箱,箱體(ti) 上的文字可以隨意印,有商家甚至建議印上“慈善總會(hui) ”來吸引市民捐贈。而這些打著“慈善”“公益”名號的舊衣回收箱背後,有不少倒賣舊衣的“私人販子”。

  現實生活中,不少居民小區內(nei) 都有舊衣回收箱,不少箱體(ti) 上都印著“慈善總會(hui) ”“公益環保”“愛心助學”等字樣,我家小區也不例外。對於(yu) 這類舊衣回收箱,我始終懷有一種警惕心理,因為(wei) 我既不知道它們(men) 從(cong) 何而來、誰在管理,也不知道其中的舊衣服最終流向何處。盡管如此,我依然向裏麵投放過舊衣服。原因很簡單,舊衣回收箱上噴塗的各種宣傳(chuan) 語,總能喚起人們(men) 對“授人玫瑰,手有餘(yu) 香”的樸素向往,甚至,日複一日對其視而不見難免會(hui) 心生愧疚。

  跟我有同樣心理感受的人,應該還有不少。雖然我們(men) 並不能確認這些舊衣回收箱的身份,但卻很難經得起那些公益慈善宣傳(chuan) 語的逼視和拷問——舊衣服原本就是一種負擔,但行好事足矣,何必多慮呢?盡管早有愛心被出賣的心理準備,我仍然無法想象,這竟然是如此賺錢的一樁生意。正如新聞中所呈現的,有生意中人不無得意地表示,這一生意可謂“一本萬(wan) 利”,第一年投入20萬(wan) 元購買(mai) 舊衣回收箱、走關(guan) 係,“每年輕輕鬆鬆賺五六十萬(wan) ”,如果將舊衣按照新舊挑揀後出售,利潤更高。

  你在獻愛心,他在做生意,這種買(mai) 賣把“昧心錢”詮釋得淋漓盡致。尤為(wei) 令人感到憤怒的是,不少做此生意的人在提起這樁買(mai) 賣的時候,都輕描淡寫(xie) 地表示,“這個(ge) 行業(ye) 最重要的是衣物來源沒有成本”。這怎麽(me) 會(hui) 是“沒有成本”呢?舊衣回收販子將坑蒙拐騙來的捐贈物品一起打包,以低廉的價(jia) 格賣高貴的愛心,這豈止是暴殄天物,簡直是違法犯罪。

  根據慈善法的規定,隻有登記或者認定為(wei) 慈善組織且取得公開募捐資格的社會(hui) 組織,才能開展公開募捐活動,其他組織或者個(ge) 人,不得開展公開募捐活動。以公益慈善名義(yi) 開展舊衣物等廢舊物品捐贈回收,同樣屬於(yu) 公開募捐活動。對此,有的箱體(ti) 上打著“慈善”“公益”字樣,有的則寫(xie) 著“堅持綠色回收”“倡導低碳生活”,更有甚者,噴塗上子虛烏(wu) 有的民政部備案號,以此來掩人耳目。

  要斬斷這樣的利益鏈條,首先要把控首尾兩(liang) 端。舊衣回收箱是舊衣販子最直接的道具,而網絡店鋪及其背後的生產(chan) 廠家,則是最直接的幫凶。問題是,當不法商家肆無忌憚地在網絡店鋪招攬生意的時候,網絡平台自身的監督管理機製體(ti) 現在哪裏?沒有黑心的買(mai) 賣,就沒有對愛心的傷(shang) 害,如果電商平台能從(cong) 嚴(yan) 審核網絡店鋪的經營行為(wei) ,公眾(zhong) 愛心被欺騙和賤賣的危險將大大降低。

  對於(yu) 普通人來說,既不可能對舊衣回收箱一一驗明正身,在多數時候也難得見到舊衣回收箱的管理者。但對於(yu) 小區物業(ye) 管理機構來說,這原本就是應盡的職責和義(yi) 務。作為(wei) 小區安全和秩序的守護者,物業(ye) 管理人員理應對進入小區的舊衣回收箱進行核實,這是保障小區居民利益的前提,也是避免瓜田李下的做法——任由來路不明的舊衣回收箱坑蒙拐騙,物業(ye) 管理機構有沒有從(cong) 中分一杯羹很值得懷疑。

  舊衣服是有形的,但愛心捐助是無價(jia) 的,無論如何,它們(men) 都不應該被打包賤賣。把那些庸常之惡納入監管的視線,才能還舊衣回收箱以清白,給公共愛心以成長的空間。(趙誌疆)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