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梨園文化 講好中國故事
40年春晚舞台上戲曲從(cong) 不缺位
傳(chuan) 承梨園文化 講好中國故事
範雙燕(浙江音樂(le) 學院博士研究生)
“接下來將為(wei) 您呈現的,是春晚40年舞台上從(cong) 不缺位的節目——戲曲。說到戲曲,真的是一門精美絕倫(lun) 的藝術,一方小小的舞台,卻能展現大千世界、百萬(wan) 雄兵。”2022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春節聯歡晚會(hui) 至三分之一處,《生生不息梨園情》戲曲節目如約而至。這場大聯歡,演員橫跨30後到10後,既有80歲高齡的老藝術家,也有年僅(jin) 7歲的戲曲小萌娃,幾代人同台,帶來中國戲曲的戲脈之源,戲韻悠長。
從(cong) 主持人的介紹中,我們(men) 猛然發現,春晚四十年,戲曲節目從(cong) 未缺位。這是一項重大的成就,同時也反映出一個(ge) 平台的自覺擔當。當然能讓一個(ge) 關(guan) 注度如此之高的聯歡晚會(hui) 堅守四十年,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戲曲這門藝術值得我們(men) 守護與(yu) 呈現。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支持戲曲傳(chuan) 承發展的若幹政策》指出,“戲曲具有悠久的曆史、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眾(zhong) 基礎,是表現和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載體(ti) ”。著名文化學者馮(feng) 其庸曾在談論中國戲曲與(yu) 民族精神時說:“中國的戲曲如果滅亡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也就滅亡了一半或三分之一;一個(ge) 民族如果失去了傳(chuan) 統文化(其中必然包括獨立的民族精神),這個(ge) 民族也就失去了它的獨立存在的精神基礎。”戲曲的魅力何在?它融合吸收了詩歌、音樂(le) 、舞蹈、美術、服飾、武術等藝術精華,是一門集中體(ti) 現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充分展現中華美學風範的藝術形式;它弘揚中國道德故事和家國情懷,引人向真、向善、向美,傳(chuan) 承中國精神,曆來是中國人民最重要的精神食糧之一。
回看春晚40年的戲曲舞台,本身就是一個(ge) 內(nei) 容豐(feng) 富的梨園故事。從(cong) 1983年首屆春晚上黃梅戲《天仙配》、京劇《坐寨盜馬》《空城計》等驚豔亮相之後,曆屆春晚上戲曲節目就再未中斷。
40年春晚,戲曲舞台有哪些驚豔之處?一是內(nei) 容豐(feng) 富,形式多樣。內(nei) 容上,我們(men) 所熟悉的京劇及地方戲經典劇目幾乎都有過精彩亮相,可謂流派紛呈、名家薈萃,比如京劇《斬美案》《赤桑鎮》《打龍袍》《蘇三起解》《定軍(jun) 山》《智取威虎山》,黃梅戲《女駙馬》《打豬草》,豫劇《花木蘭(lan) 》《穆桂英掛帥》,越劇《紅樓夢》《五女拜壽》,還有川劇、粵劇、花鼓戲、滬劇、錫劇、河北梆子等諸多地方戲的代表劇目。形式上,1983年以來,除了一些經典選段的獨唱、清唱,還有戲曲小品《群醜(chou) 爭(zheng) 春》、戲曲啞劇小品《洞房花燭夜》、戲曲時裝表演唱《梨園彩虹》、戲曲歌舞《廟會(hui) 風光》、雙簧京劇清唱《金鍾響》等各種形式。大概到了2000年之後,逐漸形成了《梨園鬧新春》《盛世梨園美》《錦繡梨園》《璀璨梨園》等戲曲大聯歡的形式。尤其到了近幾年,舞台呈現更加豐(feng) 富,戲曲傳(chuan) 承主題也更為(wei) 突出。比如今年的戲曲節目《生生不息梨園情》,開篇,戲曲小萌娃們(men) 齊誦“傳(chuan) 於(yu) 吾輩門人,諸生須當敬聽。自古人生於(yu) 世,須有一技之能。吾輩既務斯業(ye) ,便當專(zhuan) 心用功。以後名揚四海,根據即在年輕。”幾代人同台,講述梨園故事。京劇《嶽母刺字》《徐策跑城》《赤桑鎮》《智取威虎山》、豫劇《金水橋》、越劇《梁山伯與(yu) 祝英台》、黃梅戲《天女散花》等精彩紛呈,叫好聲不斷。這台節目以“生生不息梨園情”為(wei) 題,呈現梨園文化,結尾處一句“錦繡梨園新氣象,生生不息續輝煌”不僅(jin) 表現了戲曲傳(chuan) 承不斷向好的新局麵,更寄托了一種戲曲生生不息的希望。
如何讓戲曲生生不息,40年的春晚堅守對我們(men) 是一種激勵,也有很多啟示。筆者認為(wei) ,對於(yu) 廣大戲曲工作者來說,“吾輩既務斯業(ye) ,便當專(zhuan) 心用功”,當下,就是要堅持“二為(wei) ”方向、“雙百”方針,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以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為(wei) 引領,堅持揚棄繼承、轉化創新,保護、傳(chuan) 承與(yu) 發展並重,更好地發揮戲曲藝術在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中的獨特作用。對於(yu) 廣大文藝工作者來說,戲曲作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一直都是文藝創新的寶藏,在國風國潮受到普遍歡迎的今天,戲曲也必定會(hui) 給各個(ge) 藝術門類提供豐(feng) 富的養(yang) 料。而對於(yu) 觀眾(zhong) 尤其是年輕觀眾(zhong) 來說,不妨對戲曲多一點耐心,在刷視頻、聽段子之餘(yu) ,通過進劇場、看電視、線上觀看等形式,近距離感受一下戲曲的魅力,相信它會(hui) 帶給你無數的驚喜。我們(men) 也確實有理由相信,錦繡梨園一定會(hui) 生生不息續輝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