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從“漢服潮”到“詩詞熱” 新國風蔚然成風

發布時間:2022-03-16 09:5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影視銳評】

  作者:李政(中國人民大學視聽傳(chuan) 播研究中心研究員)

  在今年春晚的舞台上,舞蹈詩劇《隻此青綠》一經亮相,就憑借著清雅絕塵的中國傳(chuan) 統美學,“燃”動了每一位觀眾(zhong) 的文化基因。而這,並不是“國風”首次引發的全民關(guan) 注。從(cong) “漢服潮”“詩詞熱”到國潮品牌的全麵開花,再到各類文藝創作的爭(zheng) 奇鬥豔,這股起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的創新風潮逐漸在全社會(hui) 蔓延開來,已經成為(wei) 一種蔚為(wei) 壯觀的文化氣候,推動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具體(ti) 到電視領域的創作,近年來熒屏上湧現了大量以國風為(wei) 題打造的文藝作品。這些作品將豐(feng) 富多元的傳(chuan) 統文化寓於(yu) 內(nei) 容創作之中,與(yu) 流行文化和現代元素碰撞融合出了一番別樣的文化景觀。隨著同類題材創作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其中一批精品力作將視角深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肌理,沿著文化傳(chuan) 承與(yu) 文化創造的脈絡,進一步地探索出了塑造“熒屏新國風”的進階範式。

  文化,是複雜的社會(hui) 意識集合。源遠流長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不僅(jin) 承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也為(wei) 當下的文藝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靈感和資源。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植根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的文藝創作有捷徑可走。恰恰相反,從(cong) 紛繁複雜的文化源流中取一瓢飲不僅(jin) 是一件力氣事,也是一門技術活。此前,在市場熱度的推動下,國風作品走進了大眾(zhong) 視野之中,既有不少以國風為(wei) 題的影視劇、綜藝節目和舞台劇目,也有不少大型晚會(hui) 推出的國風節目,甚至還出現了專(zhuan) 門打造的國風主題晚會(hui) 。一時之間,國風成為(wei) 文藝創作領域的一大關(guan) 鍵詞,給文藝市場注入了一股新風,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豐(feng) 富了大眾(zhong) 的精神文化生活。但在表象之下,暗藏的問題始終觸動著社會(hui) 的憂思:創作者魚龍混雜,導致相應的作品質量參差不齊;部分創作形式大於(yu) 內(nei) 容,承載的文化內(nei) 涵不經推敲;一些熱錢的入場帶來浮躁之風,讓傳(chuan) 統文化淪為(wei) “一次性”消費品。不少打著國風旗號的作品看似描摹了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的熱鬧氣象,卻未能完全支撐起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意蘊風骨,或在“高舉(ju) 高打”中將文化品位棄之不顧,抑或“掛羊頭賣狗肉”般操控流量、偶像、選秀等資本遊戲。令人欣慰的是,時下的新國風文藝作品不同於(yu) 此,在創作路徑上呈現出顯著的差異,不僅(jin) 拋卻了貪大求全、浮於(yu) 表麵的套路,更走出了將傳(chuan) 統文化混為(wei) 一談、不加區分的誤區。

  新國風之所以謂“新”,在於(yu) 表達之“新”與(yu) 內(nei) 容之“精”。實際上,對於(yu) 大眾(zhong) 而言,傳(chuan) 統文化是既遠又近的存在。這裏所說的“遠”指的是其相對陳舊的表現形式難以和現代大眾(zhong) 進行廣泛對話,而“近”則是因其中蘊含著對當下有巨大啟迪的思維方式、價(jia) 值觀念和行為(wei) 準則。因此,如何給傳(chuan) 統文化換上當代人青睞的“新衣”,又如何將其“內(nei) 核”與(yu) 現代化表達扣合起來,成為(wei) 一道頗具難度又亟待解決(jue) 的命題。對此,當下的新國風文藝作品或廣泛融合舞蹈、情景劇、舞台劇等備受大眾(zhong) 喜愛的藝術形態,或采用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或加入趣味遊戲、深度訪談、實地探訪等環節設置,為(wei) 觀眾(zhong) 營造出具有沉浸感和體(ti) 驗感的文化氛圍。與(yu) 此同時,這些文藝作品還將抽象的傳(chuan) 統文化具象為(wei) 清晰可感的文化符號,並從(cong) 詩詞歌賦、衣食器物、民風民俗等微視角切入國風的大主題,用稀鬆平常之物鋪展出立體(ti) 生動的中華文化畫卷。當這些生活化元素變成對話古今的載體(ti) ,傳(chuan) 統文化與(yu) 人們(men) 的心靈越來越親(qin) 近。《衣尚中國》《國家寶藏·展演季》《典籍裏的中國》《國樂(le) 大典》《舞千年》等節目聚焦不同的國風垂直領域,以深入淺出的內(nei) 容讓觀眾(zhong) 充分領略傳(chuan) 統文化魅力;“中國節日”係列節目則用綺麗(li) 的視聽技術,編織起一場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奇旅……這些新國風文藝作品秉持著簡而專(zhuan) 、小而深的創作理念,雖隻照見了傳(chuan) 統文化中的一隅極小天地,卻力求在其中深耕細作,由點到麵地做成了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大文章”。

  誠然,以國風為(wei) 抓手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還應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工作。新國風文藝作品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與(yu) 其他文化之間的交流、碰撞和融合創造了絕佳的空間,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文化的創造和創新,這正是其具有的另一重“新”之所在。在《典籍裏的中國》架構的“穿越之旅”中,古老典籍背後的曆史再現於(yu) 熒屏之上,古人的智慧與(yu) 思考也隨之投射進了觀眾(zhong) 的內(nei) 心;在《國樂(le) 大典》建造的“國樂(le) 之城”中,傳(chuan) 統民樂(le) 與(yu) 說唱、世界音樂(le) 、電子搖滾等曲風相遇,碰撞出了一首首扣人心弦的新國樂(le) ;在《舞千年》打造的“藝術盛宴”中,舞蹈成為(wei) 了編譯和表達傳(chuan) 統文化的語言,傳(chuan) 統舞蹈也一次又一次完成了創作的突破。不僅(jin) 如此,在創造和創新的基礎上,新國風文藝作品進一步打開了文化傳(chuan) 承的新思路。“中國節日”係列節目在實現全年策劃常態化打通的基礎上,探索著大眾(zhong) 參與(yu) 內(nei) 容創作的共創模式;《風起洛陽》等影視劇推出“內(nei) 容IP+古城文化”,開發衍生電影、動畫、紀錄片等影像作品,以及主題酒店和大型沉浸式劇本殺等跨產(chan) 業(ye) 項目,用市場的力量推動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青春守藝人》則為(wei) 鼓曲、功夫、京劇等傳(chuan) 統技藝的傳(chuan) 承人開辟出一方舞台,吸引著更多的年輕人成長為(wei) 新一代的“守藝人”……這些作品真正讓傳(chuan) 統文化在破圈流行中抵達了更遠的遠方,更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獲得了麵向當下和未來的全新生命力。

  “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當下湧現的這一批新國風文藝作品既有美之內(nei) 涵,亦有美之意蘊;既在內(nei) 容創作層麵上突破了既定模式的窠臼,又用別具一格的創意激活了文化傳(chuan) 承的密碼。更重要的是,它們(men) 激發著文化創造和創新的火花,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得以煥發出別樣的光彩。我們(men) 期待,更多的創作者能夠不忘初心、秉持匠心、堅定恒心,讓這一股新國風在熒屏上鼓得愈滿、吹得愈勁。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