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管住瘋狂的電動自行車
作者:史洪舉(ju)
央視3 15晚會(hui) 中,綠源、小牛等多個(ge) 電動自行車品牌被點名,一個(ge) 業(ye) 內(nei) “公開的秘密”呈現於(yu) 公眾(zhong) 眼前,廠家利用解碼裝置,可以輕鬆化解限速規定。根據2019年實行的《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範》(俗稱“國標”),電動車設計速度最高不超過25公裏/小時。但很多人都有感受,生活中遇到的“瘋狂電動車”很多,怎麽(me) 看都不像時速隻有25公裏。原因就在於(yu) 廠家提供了一種解碼裝置,能讓電動車輕鬆提速到時速35公裏甚至更高。更“精妙”的是,儀(yi) 表盤上始終顯示不超過25公裏,“警察來查也不怕。”據報道,這是電動車生產(chan) 銷售領域的普遍操作。
對於(yu) 消費者來說,購買(mai) 的電動自行車自然是續航裏程越長越好,速度越快越好。殊不知,這些一路狂奔的電動車自行車雖然提高了消費者的“駕駛體(ti) 驗”,卻伴隨著極大安全隱患。如改變電動車電池的電流和電壓,容易引發火災,速度過快的電動車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對此,商家理當合規經營,監管部門更應嚴(yan) 格行動,治理電動自行車亂(luan) 象。
一般而言,正規廠家生產(chan) 的電動自行車,在出廠時均為(wei) 合格產(chan) 品,符合有關(guan) 技術規範。如根據《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範》,電動自行車的車速最高不得超過25km/h,蓄電池標稱電壓小於(yu) 或等於(yu) 48V。這樣的標準顯然是經過大量論證和驗證的安全標準,能夠有效確保消費者駕駛安全。同時,根據“國標”,電動自行車的軟硬件均應當具有防篡改設計,防止擅自改裝或改動最高車速、功率、電壓、腳踏騎行能力。消費者購買(mai) 電動自行車後自行改裝,應承擔法律責任,廠家和銷售者違規改裝電動自行車,顯然應承擔更重的法律責任。
廠家和經營者對電動自行車“國標”的熟知程度遠超消費者,也掌握著改裝技術。即便是消費者主動要求改裝,其也應明確拒絕並講明利害關(guan) 係。遺憾的是,一些經營者反而誘導消費者改裝電動自行車,甚至將改裝作為(wei) 特殊“售後服務”以吸引消費者。像3 15晚會(hui) 曝光的那樣,一些知名電動自行車廠家在生產(chan) 過程即直接改裝電動自行車並篡改儀(yi) 表盤等軟硬件以逃避監管。這種惡已經突破底線,已經涉嫌生產(chan) 、銷售假冒偽(wei) 劣產(chan) 品罪,或者涉嫌生產(chan) 、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產(chan) 品罪。
“瘋狂電動車”的根源,目前還是在於(yu) 生產(chan) 經營環節,提供改裝服務的生產(chan) 經營者或是最大的始作俑者。要想杜絕這一嚴(yan) 重危及消費者人身安全乃至公共安全的亂(luan) 象,必須將追責的板子打在生產(chan) 經營者身上。對此,勢必要加大執法查處力度,做到源頭治理,避免此類電動自行車流向市場,不妨祭出刑罰利劍,讓挑戰規則的商家承擔更重責任。惟有從(cong) 嚴(yan) 治理,方可讓違規商家感受到淩厲的監管力度,進而打消僥(jiao) 幸心理,讓道路上不再有狂奔的電動自行車。(史洪舉(ju)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