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產品服務促進深度融合 金融財稅加力扶持科技創新
本報記者 陸敏 曾金華
科技與(yu) 金融深度融合有助於(yu) 促進科技開發、成果轉化以及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發展。當前,進一步推動科技金融提升服務效能,對於(yu)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也具有重要意義(yi) 。
一直以來,監管部門積極推動科技金融發展,相關(guan) 政策紅利頻出。中國銀保監會(hui) 在2021年11月發布的《關(guan) 於(yu) 銀行業(ye) 保險業(ye) 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指導意見》提到,充分發揮銀行業(ye) 保險業(ye) 服務科技創新的積極作用,推動完善多層次、專(zhuan) 業(ye) 化、特色化的科技金融體(ti) 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促進創業(ye) 投資發展,創新科技金融產(chan) 品和服務,提升科技中介服務專(zhuan) 業(ye) 化水平。
完善科技金融體(ti) 係
伴隨政策紅利的推出,相關(guan) 業(ye) 務發展也較為(wei) 迅猛。從(cong) 銀行業(ye) 情況來看,截至2021年末,銀行業(ye) 金融機構科技型企業(ye) 貸款餘(yu) 額較2021年年初增長23.2%,比貸款平均增速高出12.1個(ge) 百分點;銀行業(ye) 金融機構外部投貸聯動項下科創企業(ye) 貸款餘(yu) 額較年初增長18.3%;全國銀行業(ye) 金融機構設立科技支行、科技特色支行、科技金融專(zhuan) 營機構共959家,同比增長14.4%。
不僅(jin) 有量的增長,還有質的提升。銀保監會(hui) 有關(guan) 部門在提供上述數據的同時,還介紹了支持科技創新的相關(guan) 工作,包括:立足機構定位,督促指導各銀行保險機構回歸本源,為(wei) 科技創新提供針對性強的金融服務;要求開發性、政策性銀行積極為(wei) 科技創新提供中長期融資支持;推動商業(ye) 銀行努力實現科技企業(ye) 貸款餘(yu) 額、有貸款戶數持續增長,提升綜合金融服務水平;鼓勵保險機構完善科技保險產(chan) 品體(ti) 係,形成覆蓋科技企業(ye) 研發、生產(chan) 、銷售等各環節的保險保障;督促非銀行金融機構為(wei) 科技創新提供綜合化、專(zhuan) 業(ye) 化的金融服務等。
下一步,如何完善多層次、專(zhuan) 業(ye) 化、特色化的科技金融體(ti) 係?銀保監會(hui) 有關(guan) 部門負責人表示,還要繼續完善專(zhuan) 業(ye) 機構體(ti) 係,鼓勵銀行機構在科技資源集聚的地區設立科技金融專(zhuan) 營機構和科技支行,鼓勵保險機構設立科技金融事業(ye) 部或專(zhuan) 營部門。與(yu) 此同時,加強多方合作,優(you) 化外部環境,配合發改、科技、工信等部門,做好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評價(jia) 等領域發展規劃工作。
在研究機構看來,科技金融體(ti) 係要發揮作用,必須與(yu) 創新體(ti) 係相匹配,同時,要避免單純的金融投機行為(wei) 。中金公司去年底發布的《科技與(yu) 產(chan) 業(ye) 鏈發展研究報告》提到,我國金融體(ti) 係應更好地為(wei) 科技創新服務。一個(ge) 有效的創新體(ti) 係需要在時間和空間兩(liang) 個(ge) 維度形成激勵和扶持機製,資本促進創新的關(guan) 鍵是通過信息披露、投資者保護、培育長期資金支持實體(ti) 企業(ye) 的研發和資本開支,而不是單純的金融投機。
創新產(chan) 品和服務
山東(dong) 三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赤蘚糖醇生產(chan) 商,其產(chan) 品廣泛應用於(yu) 國內(nei) 外知名飲料企業(ye) 無糖飲品,公司入選工信部“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名單。據該公司負責人介紹:“隨著消費者對無糖飲品需求日益增加,產(chan) 品供不應求,企業(ye) 存在擴大產(chan) 能的資金缺口。光大銀行濟南分行業(ye) 務人員了解情況後,給公司設計了融資方案,通過鎖定下遊核心客戶回款方式進行風險緩釋,給我們(men) 發放了1億(yi) 元信用貸款,解了企業(ye) 的燃眉之急。”
大量科技企業(ye) 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往往存在輕資產(chan) 、抵押難的問題,無法通過傳(chuan) 統的融資方式拿到銀行貸款。
建設銀行相關(guan) 業(ye) 務負責人認為(wei) ,銀行服務科技創新企業(ye) 除了需要完善產(chan) 品體(ti) 係,還要積極拓展服務內(nei) 涵。對於(yu) 不同的科技企業(ye) 應研發專(zhuan) 屬信貸產(chan) 品,滿足不同類型科創企業(ye) 融資需求,這也對銀行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建設銀行目前為(wei) 科技型小微企業(ye) 提供覆蓋企業(ye) 成長周期融資鏈條的“孵化雲(yun) 貸”“科技雲(yun) 貸”;與(yu) 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合作研發的知識產(chan) 權質押融資新模式“雲(yun) 知貸”;針對“專(zhuan) 精特新”小微企業(ye) 研發的“善新貸”等。
據介紹,在實際操作中,銀行往往還需要滿足科創企業(ye) 融資、融智等綜合服務需求,聚合政府部門、產(chan) 業(ye) 園區、高校院所、創投機構等智力資源。
上述建設銀行業(ye) 務負責人表示,從(cong) 金融機構自身來說,要破解科技企業(ye) 的融資難題,需要改變原有的對科技企業(ye) 的評價(jia) 方式,推出新的評價(jia) 體(ti) 係。要依托大數據,從(cong) 技術轉化力、研發穩定性等多個(ge) 維度評價(jia) 科技企業(ye) 持續創新能力,變“資金流”為(wei) “技術流”,從(cong) “看磚頭”到“看專(zhuan) 利”,突破資產(chan) 負債(zhai) 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三張表”,找到“第四張表”——科技創新表。運用分層評價(jia) 結果,對創新能力強、有市場潛力的企業(ye) 給予增信,讓企業(ye) 憑借科技“軟實力”就能獲得信貸“硬資源”,助力解決(jue) 中小科創企業(ye) “評價(jia) 難、融資難”的痛點。
不斷創新對科技企業(ye) 的金融產(chan) 品和服務,也是監管部門所樂(le) 見的。銀保監會(hui) 相關(guan) 業(ye) 務負責人表示,監管部門鼓勵銀行機構結合科技企業(ye) 發展階段特點、金融需求和風險特征,采取更加靈活的利率定價(jia) 和利息還付方式。如探索“貸款+外部直投”等業(ye) 務新模式;規範開展保單質押融資、供應鏈融資等業(ye) 務;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商業(ye) 自願前提下,支持商業(ye) 銀行具有投資功能的子公司、保險機構、信托公司等出資創業(ye) 投資基金、政府產(chan) 業(ye) 投資基金,為(wei) 科技企業(ye) 提供股權融資。
用好各類激勵政策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實施力度,將科技型中小企業(ye) 加計扣除比例從(cong) 75%提高到100%,對企業(ye) 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you) 惠,完善設備器具加速折舊、高新技術企業(ye) 所得稅優(you) 惠等政策。
這相當於(yu) 對企業(ye) 創新直接補貼了“真金白銀”。“國家將科技型中小企業(ye) 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從(cong) 75%提高到100%的新政策,給公司研發新技術增添了新動力。”廈門哈希科技有限公司財務經理易少芳說,像他們(men) 公司一樣的初創型小微科技企業(ye) ,在國家政策扶持下,有更充裕的流動資金加大研發費用投入。
近年來,財稅政策持續加大對科技創新扶持力度,強化創新驅動。2021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基礎研究支出增長15.3%,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大幅精簡預算科目,提高間接費用比例,為(wei) 科研人員潛心鑽研創造更好條件;啟動“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獎補政策,支持1300多家“小巨人”企業(ye) 發展。
2021年,我國將製造業(ye) 企業(ye) 研發費用的加計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並且允許企業(ye) 按半年或者前三季度提前享受優(you) 惠。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雙重”利好鼓勵創新,全年有32萬(wan) 戶企業(ye) 提前享受到加計扣除政策,減免稅額3333億(yi) 元。“今年進一步擴大了研發費用加計100%扣除政策的適用範圍,將有效降低創新企業(ye) 的稅收負擔,鼓勵企業(ye) 加大研發投入,培育壯大新動能,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北京國家會(hui) 計學院財稅政策與(yu) 應用研究所所長李旭紅表示,通過實施一係列政策與(yu) 企業(ye) 同向發力、效應疊加,將有力促進企業(ye) 加大創新投入、加快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