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多學科研究 跨學科合作 新疆考古有了新突破

發布時間:2022-03-23 10:3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尚傑光明日報通訊員 索瓊

  近日,在國家文物局主導的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評選活動中,新疆尉犁克亞(ya) 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再次進入終評。記者3月20日從(cong) 新疆文物考古部門獲悉,過去一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攜手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所等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考古工作者,圍繞“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實施,在新疆開展主動性考古發掘15項,配合基本建設考古項目18項,推動了一係列考古項目取得突破。

  取得考古發掘項目新進展

  在開展的15項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中,除阿克塔拉遺址、西旁景教寺院遺址為(wei) 新實施項目外,其餘(yu) 均為(wei) 連續實施項目,這些連續項目也有不少新進展。

  通天洞遺址,是研究新疆境內(nei) 人類文化起源這一重大課題的重點遺址,已持續開展六年考古工作,曾入選“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21年考古工作者分別在二號洞外和一號洞內(nei) 進行了發掘,並在二號洞外發現了120餘(yu) 件細石器,為(wei) 了解新疆境內(nei) 距今約13000年至8900年細石器技術傳(chuan) 播使用情況和新疆境內(nei) 細石器年代框架提供了重要資料。

  吉仁台溝口遺址,是研究新疆史前考古區係類型和聚落形態重大課題的重點遺址,曾入選“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遺址由居址區和高台遺存組成。2021年繼續對高台遺存及周邊進行發掘和勘探。經勘探,在高台遺存周邊發現了建築基址、房址、灰坑、窯址和墓葬等40餘(yu) 處遺跡。

  位於(yu) 尉犁縣東(dong) 南90公裏的克亞(ya) 克庫都克烽燧遺址,是研究新疆境內(nei) 長城資源的重要遺址,2019年納入“考古中國”重大項目。2021年新發現有土埂、踏步和木柵欄等遺跡,出土銅扣、木簡、木扣、木橛等遺物50餘(yu) 件組,文書(shu) 中新發現“北庭”“鐵門關(guan) ”“南路遊弈”等字樣。通過對出土文書(shu) 的釋讀,確定該烽燧即唐代“沙堆烽”故址。作為(wei) 一處遊奕所治所,屬焉耆鎮下的一處基層軍(jun) 事管理機構。經出土文獻的考證和測年數據的綜合分析,“沙堆烽”的使用年代為(wei) 公元700年前後。

  印證中央政權的有效管轄

  在曆史時期考古中,考古工作者延續兩(liang) 漢西域都護府和唐安西大都護府治所的探索工作,以及宋元明清時期軍(jun) 政建置體(ti) 係研究,大量實物的新發現印證了中央政權一直以來對新疆地區的有效管轄。

  2021年,考古工作者在輪台縣卓爾庫特古城的城址高台西牆下發現殉人、殉犬現象,此為(wei) 新疆古城址首次發現,與(yu) 中亞(ya) 地區同期城址類似。

  庫車縣烏(wu) 什吐爾古城遺址出土了玉人、五銖錢等重要遺物,或可將遺址的始建年代提早至西漢。

  北庭故城遺址清理出迄今城內(nei) 發現最大的建築台基,發現兩(liang) 座可能為(wei) 城內(nei) 最早一批建築遺跡的半地穴房址。出土遺物中“悲田寺”刻文殘陶片、墨書(shu) “道淨”二字殘陶罐等,疑似佛教徒使用的遺物。

  奇台縣唐朝墩在城址北部中央清理出高昌回鶻至蒙元時期的景教寺院一座,結構複雜,沿用時間較長,出土的景教壁畫題材珍貴、繪製精美,印證了自唐代至蒙元時期,當地多民族融合、多宗教並存、多文化兼容的曆史史實。

  博樂(le) 市達勒特古城遺址明確了外城的基本形製與(yu) 防禦設施,明晰了外城南門的形製與(yu) 沿革。出土的大量錢幣、陶瓷器、金屬器等遺物,對建立宋元時期典型遺物的年代標尺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過對哈密市長城資源的考古調查,考古學者在全市範圍內(nei) 新發現烽燧44座、城址6處,舊石器、細石器遺址點近30處,為(wei) 研究東(dong) 部天山地區人類文明起源、早期城市化進程和絲(si) 綢之路的變遷提供了重要資料。

  明確文化交流的悠久曆史

  2021年,新疆考古工作中整合全國多個(ge) 科研院所高校的學術資源,對考古出土資料進行多學科合作研究,形成了以古環境研究、動植物研究、體(ti) 質人類學研究、金屬冶煉與(yu) 材料史研究和地理信息技術研究為(wei) 主要方向的多學科研究體(ti) 係。這使得考古成果內(nei) 涵更加豐(feng) 富,反映出的古代社會(hui) 麵貌更加清晰和翔實。

  特別是在體(ti) 質人類學、古人類基因研究方麵,去年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

  崔銀秋團隊通過對新疆東(dong) 天山地區和塔裏木盆地青銅至鐵器時代不同古代人群的古基因組學研究,探討了不同時間段新疆古代人群來源以及融合過程,為(wei) 了解新疆地區古代人群流動、文化的傳(chuan) 播和互動提供重要信息。

  陳靚團隊通過對白楊河墓群出土人骨的古人口學統計、古病理學研究以及頭骨顱麵形態、四肢骨和牙齒的觀察測量,證實白楊河墓地人群種係在不同曆史階段存在多樣性變化,其飲食特征、生存壓力以及活動方式等方麵的變化或許與(yu) 遊牧化的進程相關(guan) 。

  王文君團隊則通過對新疆東(dong) 、西、南、北各地區41個(ge) 遺址中獲得的237例距今5000年至500年古代人群樣本進行線粒體(ti) 基因組的研究後,揭示出5000年以來新疆人群的遺傳(chuan) 結構,為(wei) 研究新疆地區人群交流、遷徙互動提供了有力證據。

  在金屬冶煉與(yu) 材料史研究方麵,於(yu) 建軍(jun) 團隊通過對阿勒泰地區東(dong) 塔勒德出土金器的研究,認為(wei) 在新疆阿爾泰和中亞(ya) 草原所發現的山毛櫸果黃金垂飾的設計風格與(yu) 地中海區域有密切聯係,但在造型、技術和合金成分等方麵又顯示出本土創新的特點。

  “獨特的地理自然環境,加上悠久的人類交流交往交融的曆史,決(jue) 定了新疆考古具有重大的學術價(jia) 值和社會(hui) 政治意義(yi) 。”國家文物局黨(dang) 組成員、副局長宋新潮說,自2018年新疆考古納入“考古中國”範圍內(nei) 後,近幾年在多個(ge) 方麵都有了突破性進展,希望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新疆考古的能力和水平,在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中作出更大貢獻。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