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類“進校園”須得“一盤棋”
【文化評析】
作者:李思輝(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從(cong) “書(shu) 法進校園”“戲曲進校園”“非遺進校園”,到“廉潔文化進校園”“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再到今年有專(zhuan) 家學者提議的“大國工匠故事進校園”“二十四節氣進校園”,近年來各種文化進校園層出不窮。對此,有專(zhuan) 家撰文商榷:“各類‘進校園’能否‘一盤棋’。”筆者認為(wei) ,對各類“進校園”不僅(jin) 需要進行“一盤棋”統籌,而且需要進行總量把握。
傳(chuan) 統文化也好,其他文化、知識、技能也好,但凡積極向上者,“從(cong) 娃娃抓起”在道理上準沒錯。隻是,孩子們(men) 的課程表容量有限,學習(xi) 精力、接受能力也有限。各方麵都強調自身領域的重要,都“語重心長”地灌輸,很可能弄成“一鍋燴”,讓各類“文化食材”串味,流失美學價(jia) 值;或者變成夾生飯,叫人難以下咽。如此,“進校園”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
更令人擔憂的是,眼下,在有的地方、學校每年甚至有幾十項內(nei) 容“進校園”,其中大多數活動要求全體(ti) 學生參與(yu) 。媒體(ti) 此前的一項調查顯示,近年來陸續有100多項相關(guan) 工作試圖進校園,“從(cong) 娃娃抓起”。品類龐雜、活動繁多、過程煩瑣的各類“進校園”,主觀意圖很美好,客觀上卻加重了中小學生的課內(nei) 外學習(xi) 負擔,給家長和老師增加了煩惱,甚至幹擾了正常的教學秩序,與(yu) “雙減”政策相背離。對此,相關(guan) 部門理應實事求是地加以引導和規範。
具體(ti) 而言,我們(men) 不妨按照歸口管理原則,每學年對各方麵推薦的“進校園”項目、各部門提出的“進校園”要求,進行統一歸類、統籌安排,列出準入項目清單,把好第一道篩選關(guan) 。中小學校應嚴(yan) 格落實清單準入原則,在總量控製的前提下,結合學校實際,因校製宜地進行自主選擇。孩子們(men) 則根據學校的安排,以及自身的興(xing) 趣,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進行學習(xi) 和鑽研,從(cong) 而真正達到激發學生參與(yu) 熱情、培養(yang) 學生學習(xi) 興(xing) 趣、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ang) 的目的。這也和“雙減”的目標方向是一致的。
一些地方動輒發文要求孩子們(men) 今天參加個(ge) 文藝展演,明天參加個(ge) 征文比賽,一會(hui) 兒(er) 完成這個(ge) 網絡問卷,一會(hui) 兒(er) 填寫(xie) 那個(ge) 電子表格。對此類“進校園”要求,則應該嚴(yan) 格控製、堅決(jue) 做“減法”。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今天,社會(hui) 上知識層麵的“好東(dong) 西”已然琳琅滿目。與(yu) 其一股腦地生硬灌輸,不如給學校和孩子們(men) 更多自主選擇權。最終,以少而精的“進校園”項目,達到傳(chuan) 承文明、提高素養(yang) 、以文化人、潤物無聲的效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