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新一輪全國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工作正在進行——增加耕地,哪些資源可用?

發布時間:2022-03-24 10:44: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最近,新一輪全國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jia) 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根據安排,各地將於(yu) 3月底前將全部成果上報,進行國家級核查,為(wei) 全麵摸清耕地後備資源“家底”提供支撐。

  作為(wei) 重要“儲(chu) 備庫”,耕地後備資源的情況直接反映中國耕地開發的潛力。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積極挖掘潛力增加耕地,支持將符合條件的鹽堿地等後備資源適度有序開發為(wei) 耕地。當前,中國的耕地後備資源主要有哪些?數量與(yu) 分布情況如何?開發利用麵臨(lin) 哪些挑戰?

  後備資源分布不均

  ——主要包括荒草地、鹽堿地和裸地等,近半分布在新疆、黑龍江、河南、雲(yun) 南、甘肅5地

  福建省華安縣仙都鎮雲(yun) 山村的湯水根這些天正在自家梯田裏忙著疏通溝渠。他告訴記者,這片地原來是荒草地,去年被開發成水田試種水稻,收成不錯,畝(mu) 產(chan) 1200多斤。“今年,我早早忙了起來,希望還能有個(ge) 好收成。”

  “這幾年,雲(yun) 山村積極有序推進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工作。”雲(yun) 山村支委委員湯偉(wei) 源向記者介紹,“在前期充分調查的基礎上,我們(men) 從(cong) 2020年8月份開始推進荒草地改水田項目,預計3年內(nei) 新增耕地50多畝(mu) ,目前已開發利用28.5畝(mu) 。今年以來,我們(men) 繼續推進這項工作,加快安裝配套灌溉設備,爭(zheng) 取年內(nei) 再開發利用20多畝(mu) 。”

  耕地後備資源是實施土地整治的重要基礎,與(yu) 嚴(yan) 格保護耕地紅線、有效利用國土資源、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等工作密切相關(guan) 。

  “簡單來說,耕地後備資源就是適合開發為(wei) 耕地的資源。從(cong) 類型來看,全國耕地後備資源主要包括荒草地、鹽堿地和裸地等。”浙江大學中國農(nong) 村發展研究院院長錢文榮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長期以來,各地通過開發利用耕地後備資源,有效補充或新增了耕地。特別是在非農(nong) 建設占用耕地時,耕地後備資源的開發利用為(wei) 實現耕地占補平衡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同時也要看到,中國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還麵臨(lin) 不少挑戰,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根據上一輪全國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jia) ,全國耕地後備資源總麵積為(wei) 8029.15萬(wan) 畝(mu) ,較此前一輪減少近3000萬(wan) 畝(mu) 。其中,集中連片的耕地後備資源2832.07萬(wan) 畝(mu) ,零散分布的耕地後備資源麵積5197.08萬(wan) 畝(mu) 。從(cong) 區域分布看,耕地後備資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其中新疆、黑龍江、河南、雲(yun) 南、甘肅等5地後備資源麵積占到全國近一半,而經濟發展較快的東(dong) 部各省份耕地後備資源之和僅(jin) 占到全國的15.4%。

  “從(cong) 已有調查結果看,全國耕地後備資源存在明顯的區域分布不均衡問題。”錢文榮認為(wei) ,經過多年持續開發利用,經濟發展快的地區後備資源稀缺甚至枯竭,在省域內(nei) 實現占補平衡越來越難。此外,集中連片的耕地後備資源減少明顯,耕地後備資源大多數零散破碎。這意味著,前期容易開發的後備資源大多已開發,現餘(yu) 留下來的耕地後備資源以破碎、零散為(wei) 主,其開發利用成本較高,大規模開發利用方式已不適用這部分後備資源,應以綜合整治為(wei) 主要途徑。

  抓緊摸清“家底”

  ——按生態條件、地形坡度、年積溫、年降水量和灌溉條件、土壤重金屬汙染狀況等指標展開評價(jia)

  隨著土地利用與(yu) 整治開發,耕地後備資源還在發生新的變化。為(wei) 進一步摸清全國補充耕地潛力狀況,自然資源部去年啟動新一輪全國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jia) 工作,並明確於(yu) 今年5月至6月開展國家級耕地後備資源潛力數據集成,對數據進行匯總和分析。

  “抓緊摸清耕地後備資源‘家底’很有必要。”錢文榮認為(wei) ,根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10年間全國耕地地類減少了1.13億(yi) 畝(mu) ,當前耕地保護麵臨(lin) 新形勢新壓力。在非農(nong) 建設占用耕地要嚴(yan) 格落實占補平衡的情況下,未來還需進一步開發利用耕地後備資源來補充耕地。這就需要及時進行調查評價(jia) ,全麵客觀掌握最新的耕地後備資源情況,包括後備資源是否減少、哪裏減少了、質量和分布情況如何以及開發的難易程度等。

  具體(ti) 怎麽(me) 調查評價(jia) ?貴州省自然資源廳耕保處處長閆靜告訴記者,本輪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jia) 工作,以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和2020年度國土變更調查成果為(wei) 基礎,以其他草地、鹽堿地、沙地、裸土地為(wei) 評價(jia) 對象,分10項指標逐圖斑進行評價(jia) ,形成是否宜耕的明確結論。具體(ti) 評價(jia) 指標包括生態條件、地形坡度、年積溫、年降水量和灌溉條件、土壤質地、土壤重金屬汙染狀況、鹽漬化程度、土壤PH值、土層厚度、耕作便利度。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多地已基本完成調查評價(jia) 工作。閆靜介紹,貴州省已完成收集整理資料與(yu) 指標矢量化、開展宜耕性評價(jia) 、縣級成果匯總與(yu) 上報等工作。“根據近期國家下發的最新數據庫標準,我們(men) 正在開展省級核查。根據第二輪各地上報的數據統計,我省耕地後備資源主要分布在黔南州、黔西南州、畢節市等地,主要來源為(wei) 宜耕其他草地。後續我們(men) 將統籌安排,科學規劃,除了在未利用地中找耕地後備資源外,也將結合相關(guan) 文件要求,在符合條件的園地、灌木林中挖掘後備資源潛力。”閆靜說。

  在廣西北海市,當地自然資源局會(hui) 同一縣三區開展北海市耕地後備資源等潛力調查工作,對宜耕農(nong) 用地、宜耕未利用地、建設用地複墾和耕地提質改造等4種類型耕地後備資源進行調查。北海市自然資源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此次共挖掘耕地後備資源潛力麵積290.3平方公裏。其中,宜耕農(nong) 用地55.7平方公裏,宜耕未利用地9.63平方公裏,建設用地複墾8.27平方公裏,耕地提質改造216.7平方公裏。“根據調查結果,北海市耕地後備資源基本滿足占補平衡。”

  鹽堿地潛力大

  ——分類改造之下,越來越多曾經弱土薄收的鹽堿地變為(wei) 高產(chan) 農(nong) 田。今後應合理確定鹽堿地開發利用時序

  摸清潛力狀況,如何開發利用?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特別提到了鹽堿地,並明確提出研究製定鹽堿地綜合利用規劃和實施方案。

  “我國耕地後備資源有限,相對來說,增加耕地的主要潛力在於(yu) 合理開發利用鹽堿地資源。”自然資源部國土整治中心研究員鄖文聚認為(wei) ,經過幾代科學家的努力,國內(nei) 開墾利用鹽堿地資源的科技儲(chu) 備比較充分,完全可以支撐將符合條件的鹽堿地等後備資源適度有序開發為(wei) 耕地,關(guan) 鍵是要做好頂層設計,搞好戰略規劃和實施方案。同時,應注意適鹽堿發展,推動由主要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更多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轉變。

  不少農(nong) 業(ye) 科技企業(ye) 已參與(yu) 進來。先正達集團中國MAP(現代農(nong) 業(ye) 技術服務平台)糧作總經理秦李龍介紹,公司目前在天津設有技術服務中心,改造鹽堿地,並與(yu) 西青區王穩莊鎮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助力天津小站稻發展。他告訴記者,王穩莊鎮土壤屬於(yu) 濱海鹽堿土壤,PH值在8.5以上,鹽度0.3%,本身不利於(yu) 糧食作物生長。對此,科技人員一方麵采用土壤調理劑與(yu) 硫基肥料進行土壤改良,推廣應用冬季翻耕防止“返鹽”,通過插前洗田加快土壤表層“脫鹽”,加快完善水利設施,實現了土壤PH值在7.5以內(nei) ,鹽度在1.5‰以內(nei) 。另一方麵積極開展新品種試驗試種,並推廣種植,目前水稻抗倒抗病性、耐鹽堿能力、出米率、稻米口感均顯著改善。

  經過分類改造,越來越多曾經弱土薄收的鹽堿地,正變為(wei) 高產(chan) 農(nong) 田。

  走進位於(yu) 山東(dong) 省東(dong) 營市的黃河三角洲農(nong) 業(ye)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示範區,放眼望去,平整廣闊的田地裏,綠油油的黑小麥攢足了勁兒(er) 生長,田埂旁的溝渠裏清水潺潺,不遠處的顯示屏、風速儀(yi) 等設備正自動監測著土壤墒情等情況。

  “由於(yu) 海水侵襲等因素,這裏80%以上都是鹽堿地,白茫茫、光禿禿,看不到什麽(me) 生機,也長不出啥東(dong) 西。”黃三角農(nong) 高區鹽堿地現代農(nong) 業(ye) 試驗示範基地技術員李瑞田介紹,如今,通過生態化利用和種業(ye) 創新,昔日“十年九不收”的鹽堿地展露新顏,長出了產(chan) 量高、品種好的多種耐鹽堿作物。他告訴記者,目前示範基地總麵積1.28萬(wan) 畝(mu) ,已經成為(wei) 黑小麥、藜麥、大豆等耐鹽糧食作物和苜蓿、燕麥等耐鹽牧草的種植基地,黑小麥畝(mu) 產(chan) 達到1200斤、藜麥畝(mu) 產(chan) 達到380斤、航天大豆畝(mu) 產(chan) 達到850斤。

  在錢文榮看來,在支持將符合條件的鹽堿地等後備資源適度有序開發為(wei) 耕地的過程中,應堅持數量、質量並重,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在增加有效耕地麵積的同時,注重耕地質量的提高,更要正確處理土地開發整理與(yu) 生態環境保護的關(guan) 係,嚴(yan) 禁以破壞生態環境為(wei) 代價(jia) 進行耕地開發。此外,應因地製宜,合理確定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時序,切實提高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效率。(記者 邱海峰)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