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科普短視頻:用“硬核幹貨”連接受眾與科學

發布時間:2022-03-28 10:3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崔興(xing) 毅 光明日報通訊員 肖怡星

  現在,在短視頻平台上,科普很“上頭”。“玩骨頭的盧老師”能夠把吃剩的碎骨還原成模型來普及古生物學;“愛科學的吳姥姥”可以用鐵鍋演示中國天眼,用掃帚模擬宇宙射線;“又皮又萌的奇異博士”更將科研實驗做成百萬(wan) 次觀看的爆款二次元直播……流量與(yu) 好評“齊飛”的科普短視頻與(yu) 網紅科普博主,讓我們(men) 看到科普的另一種打開方式。當書(shu) 中的經典問答,變身為(wei) 短視頻中的生動講述與(yu) 精彩演繹,不僅(jin) 意味著知識從(cong) 平麵走向立體(ti) 、科普從(cong) 紙本書(shu) 籍走進社交媒體(ti) ,也預示著科普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創新之路。

  但在科普與(yu) 短視頻常態化融合的同時,同質化嚴(yan) 重、內(nei) 容垂直縱深度的欠缺、比速度而非比品質等問題逐漸湧現。科普視頻越來越火,如何將受眾(zhong) 從(cong) “領進門”跨越至“科學素養(yang) 的提升”,讓科普視頻從(cong) 泛泛而談轉為(wei) “硬核幹貨”,從(cong) 單一輸出變為(wei) 多樣互動,記者就此采訪了科普博主和相關(guan) 專(zhuan) 家。

   “深耕優(you) 質內(nei) 容,是泛知識視頻破局的關(guan) 鍵”

  在傳(chuan) 統的觀念裏,與(yu) 實際生活結合較為(wei) 緊密的,能夠在短時間內(nei) 快速講清楚知識點的科學技術更適合在短視頻平台傳(chuan) 播,而艱深、抽象的知識並不適宜在短視頻平台生存。然而在科技視頻創作者“@Lshang001”的視頻評論區,卻是另一番景象:

  有人作為(wei) 航模愛好者向他請教自學方法;有人激動地表示自己的畢業(ye) 設計和他的實踐內(nei) 容相同;有人為(wei) 他的火箭“反推”提出改進建議;也有不少網友提出了未來期待……

  “@Lshang001”本名劉上,目前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名大三的學生。2020年8月,因為(wei) 自製火箭並成功發射得到廣大網友的關(guan) 注。2022年他又自製了第三代火箭,視頻一經發布便登上科普視頻熱搜。

  “3,2,1,點火!”一聲令下,發射場傳(chuan) 來巨大的轟鳴聲,火箭帶著長長的尾煙直上雲(yun) 天,宣告著發射的成功!“海南遙感正常”“廣東(dong) 跟蹤正常”“河北觀測正常”……滿屏來自全國各地的呼應聲,都在慶賀火箭發射的成功。這一幕並非發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而是在劉上的工程實踐視頻裏。

  “隨著互聯網視頻流量紅利見頂,科普短視頻同質化嚴(yan) 重、精品匱乏等問題逐漸顯現。”在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新聞與(yu) 傳(chuan) 播研究所數字媒體(ti) 研究室主任黃楚新看來,“觀眾(zhong) 的興(xing) 趣點向‘幹貨’轉變,深耕優(you) 質內(nei) 容,提高知識生產(chan) 的專(zhuan) 業(ye) 性,是泛知識視頻破局的關(guan) 鍵。”

  劉上並不擔心自己的內(nei) 容同質化:“一般的科普號隻是單純對技術原理進行講解,而我是通過真實具體(ti) 的工程實踐項目來展示,更具有吸引力。”

  為(wei) 了能讓大家更明白自己製作火箭的步驟,劉上在視頻中放上了所有的公式原理以及零部件打造過程;為(wei) 了讓觀者有更新奇的觀感,他在火箭上裝了攝像頭,讓大家從(cong) 視頻裏感受一飛衝(chong) 天的奇妙;為(wei) 了整體(ti) 思路的邏輯完整性,他在視頻中展示了如何進行飛行數據分析。不過因為(wei) 技術含量較高,對受眾(zhong) 知識儲(chu) 備的要求較大,仍有不少網友表示“看不太懂”,但這並不妨礙大家去欣賞並沉浸於(yu) 這一個(ge) 工程實踐作品。

  “平衡火箭航天類硬核知識與(yu) 公眾(zhong) 接受度之間的矛盾是做視頻的一個(ge) 難點。”劉上告訴記者,一直在想辦法降低視頻的觀看門檻,讓觀眾(zhong) 更容易明白其中的技術原理和設計思路,或許未來可以嚐試增加一些演示動畫來更形象直觀地展現。

  “很多時候科普不僅(jin) 僅(jin) 是科學知識的普及,讓大家擁有對科學的向往,打破對科學神秘遙遠的成見,將理性嚴(yan) 謹的科學思維方式普及觀者,或許是大量科普視頻受眾(zhong) 更加需要的。”武漢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講師陳銘說。

  打破對科學神秘遙遠的成見,將理性嚴(yan) 謹的科學思維方式普及觀者,或許是大量科普視頻受眾(zhong) 更加需要的。

  “科普短視頻升級,離不開專(zhuan) 業(ye) 、權威機構與(yu) 平台的合作”

  科研做得好和能把科學的東(dong) 西講得好,是兩(liang) 種能力。

  2018年,中科院物理所成為(wei) 第一批正式入駐抖音的科普創作者。作為(wei) 國內(nei) 頂尖的科研機構,他們(men) 擁有資深的專(zhuan) 家、前沿的技術和豐(feng) 富的實驗素材,但團隊也漸漸意識到了瓶頸——創作團隊主要為(wei) 物理所的師生,工作重心仍在科研和教學上,視頻製作水平無法達到專(zhuan) 業(ye) 水準,團隊師生的精力也有限。

  “一個(ge) 精良的視頻對於(yu) 拍攝和後期都有比較高的要求,這其實是我們(men) 的短板,‘內(nei) 容為(wei) 王’的確沒錯,但觀眾(zhong) 也期待能有視覺上更高的享受。”賬號“@中科院物理所”的團隊負責人成蒙向記者介紹,陷入瓶頸期後,他們(men) 開始尋求跨界合作,讓專(zhuan) 業(ye) 的視頻製作團隊來彌補製作方麵的不足。

  黃楚新認為(wei) :“科普短視頻升級,離不開專(zhuan) 業(ye) 、權威機構與(yu) 平台的合作。”未來“專(zhuan) 業(ye) 機構+短視頻平台”應該成為(wei) 重要的內(nei) 容生產(chan) 形式,需要提高知識生產(chan) 的專(zhuan) 業(ye) 性,發揮媒介平台與(yu) 專(zhuan) 業(ye) 知識的雙重效能。

  有了專(zhuan) 業(ye) 視頻製作團隊的加持,中科院物理所的科普形式愈發多樣化。跨年演講、科學公開課、趣味科普、中二所的奇妙冒險……去年年底,中科院物理所推出科普輕喜劇《鬧起來,費先生》,將科學和喜劇結合在了一起,講述了一位物理老師因為(wei) 疫情開設物理網課的故事,不少網友都給出了好評。

  “科學其實是需要破圈的,能借助觀眾(zhong) 更易感知的方式傳(chuan) 播物理知識,是下一步團隊希望著力推進的方向。”成蒙認為(wei) ,讓受眾(zhong) 願意持續看、甚至願意共同參與(yu) 進來,是科普成功的典範。“@中科院物理所”曾在抖音發起過“科學三分鍾”的互動活動,讓公眾(zhong) 上傳(chuan) 科學現象或實驗的視頻,曝光量過億(yi) 。“我們(men) 不再隻是科學知識的源頭,公眾(zhong) 熱衷參與(yu) 且能自我完成科學知識的傳(chuan) 達,也是科學素養(yang) 提升的體(ti) 現。”

  “在短視頻平台上,內(nei) 容很具象,很容易分解步驟讓觀眾(zhong) 跟著學習(xi) ,並且可以鼓勵觀眾(zhong) 實踐並拍攝視頻上傳(chuan) 到視頻平台上。”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講師王文超表示,這種方式會(hui) 進一步加強觀眾(zhong) 的學習(xi) 意識。

  科普事業(ye) 需要各方的共同助力,不僅(jin) 僅(jin) 是科研人員,還需要傳(chuan) 播學者與(yu) 屏幕前的你我。

  “我需要做一些事情來回饋社會(hui) ,為(wei) 社會(hui) 創造價(jia) 值”

  2020年8月9日,“00後”氣象科普人“@Range四方”劉屹靖第三次前往內(nei) 蒙古追風暴。就在他拍下了一組頗具視覺衝(chong) 擊的風暴準備離開時,一位牧民攔住去路,問他在這裏幹什麽(me) 。

  “‘我是一名攝影師,正在拍攝這團風暴。’那位牧民聽後臉色大變,希望我能多去拍拍他們(men) 。”牧民告訴劉屹靖,當天下午的冰雹天氣把他的三輪車玻璃直接打碎了,一年的莊稼全被打壞了。“我當時大腦一片空白。最初,我隻是想記錄下風暴的震撼,但卻忽略了這種震撼的背後,是大風、暴雨、冰雹等強大的破壞力!”

  劉屹靖是中國首位職業(ye) 風暴攝影師,作品曾登上SCI期刊《大氣科學進展》的專(zhuan) 刊封麵。“作為(wei) 一名職業(ye) 風暴攝影師,風暴對應產(chan) 生的極端天氣屬於(yu) 我的知識範圍,我需要做一些事情來回饋社會(hui) ,為(wei) 社會(hui) 創造價(jia) 值。”

  “不少視頻創作者一開始是用愛好來支撐,但單憑愛好,視頻形式的多樣化和內(nei) 容的豐(feng) 富性就缺乏更高追求的必要性,一定需要一些正向的反饋來支撐,比如責任意識的傳(chuan) 遞和自我價(jia) 值的實現。”陳銘說。

  “誌不在科普,但內(nei) 容總是要回歸科普”,是劉屹靖發布“追風”視頻的初心。“我不想強硬地塞給大家一些專(zhuan) 業(ye) 的東(dong) 西,興(xing) 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劉屹靖將自己對氣象的科普定義(yi) 為(wei) 新科普,希望大家在被震撼影像吸引來的同時,了解學習(xi) 專(zhuan) 業(ye) 的氣象知識。

  黃楚新認為(wei) ,網絡平台雖然無法取代傳(chuan) 統課堂,但其意義(yi) 在於(yu) 提供多樣化的知識接收渠道、輕量化的知識傳(chuan) 播體(ti) 驗。未來科普短視頻需要向專(zhuan) 業(ye) 化、垂直化、有價(jia) 值、有深度方向發展,要對公眾(zhong) 的知識獲取與(yu) 價(jia) 值形成有益。

  “這是超級單體(ti) 雷暴的閃電,此刻我的頭頂一秒鍾不低於(yu) 10條閃電劃過。”這是劉屹靖在去年8月發布的一條視頻,當時河北邯鄲、河南安陽正遭遇超級單體(ti) 雷暴的襲擊,當天大氣能量達到6000J+/kg,是極端中的極端。劉屹靖告訴網友,這種閃電被稱為(wei) “anvilcrawler”,譯為(wei) “雲(yun) 砧爬行者”,需要極強的大氣能量才會(hui) 發生。他拍攝畫麵裏的閃電在天頂猶如魔爪展開一般,壯觀而震撼。

  “有不少媒體(ti) 做了非常多科普紀錄片,雖然不是短片,但對科普視頻的製作也有極高的借鑒意義(yi) ,每一幀畫麵都稱得上恢宏的藝術品”,陳銘認為(wei) ,科普絕不僅(jin) 隻有科學方麵沉甸甸的收獲,更應該有整體(ti) 美學的熏陶,以及對科學熱情的燃起和調動。“科普視頻首先是科普,但因其視頻性質,也就有成為(wei) 藝術品的可能,科普應該是蘊含在美和震撼中的。”

  此後,牧民的那番話總會(hui) 縈繞在劉屹靖心中。從(cong) 基礎的文字注釋到社會(hui) 熱點氣候分析再到克服鏡頭恐懼症出鏡口播講解等,他不斷打破著自己的舒適圈,希望讓每一個(ge) 觀眾(zhong) 都能看懂那些熟悉卻又叫不上名字的風雲(yun) 變幻。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