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銀行“試水”個人碳賬戶 金融如何撬動降碳大市場
多家銀行“試水”個(ge) 人碳賬戶——
金融如何撬動降碳大市場
本報記者 王寶會(hui)
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指引下,“綠色信貸”“低碳金融”逐漸成為(wei) 銀行業(ye) 支持實體(ti) 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增長曲線。近日,建設銀行、中信銀行等多家銀行紛紛推出碳賬戶方案。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銀行業(ye) 開展碳賬戶金融服務的嚐試,不僅(jin) 有利於(yu) 擴大碳賬戶覆蓋麵,而且隨著金融機構在綠色消費端持續發力,還將有助於(yu) 係統推進個(ge) 人消費行為(wei) 向綠色低碳方向轉變。
搭建綠色低碳應用場景
今年3月初,建設銀行申報的“基於(yu) ‘碳賬本’的個(ge) 人金融服務”入選北京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第四批創新應用案例。與(yu) 此同時,中信銀行宣布麵向個(ge) 人用戶推出的“中信碳賬戶”內(nei) 測版上線。這是中信銀行與(yu) 深圳排放權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等開展合作推出的個(ge) 人碳賬戶。
何為(wei) 碳賬戶?“碳賬戶是碳金融的具體(ti) 實踐,是以碳征信為(wei) 核心,引導商業(ye) 銀行圍繞製度、流程、產(chan) 品三個(ge) 關(guan) 鍵環節進行優(you) 化升級,實現資源優(you) 化配置的一項金融製度安排,由此實現商業(ye) 銀行投融資業(ye) 務碳排放核算的可操作、可計量、可驗證。”北京綠色交易所常務副總經理王輝軍(jun) 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說,碳賬戶場景應用分為(wei) 個(ge) 人與(yu) 企業(ye) ,可涵蓋工業(ye) 、農(nong) 業(ye) 、能源、建築、交通和居民生活等不同領域。根據不同場景的碳排放數據收集與(yu) 核算,通過碳交易市場轉化為(wei) 貨幣價(jia) 值、形成市場價(jia) 格,進而發揮價(jia) 格的成本約束和收益激勵作用。
就個(ge) 人而言,目前碳賬戶的形態是碳減排量賬戶。簡單來說,就是監測個(ge) 人衣、食、住、行活動中的低碳行為(wei) ,對碳減排行為(wei) 和效果進行量化評價(jia)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鄭忱陽表示,把碳賬戶嵌入各類應用場景中,有利於(yu) 增強公眾(zhong) 的綠色低碳意識、提高碳減排效率。比如,個(ge) 人綠色出行、垃圾分類、節水用電、廢物回收以及企業(ye) 的綠色貸款、綠色債(zhai) 券等都可以轉化為(wei) 碳減排量,形成相應的碳積分,換取授信優(you) 惠、禮品和服務兌(dui) 換、碳市場交易等權益,讓客戶通過自身的低碳環保行為(wei) 獲得實惠,促進個(ge) 人主動降低能源消耗水平。
當前,多家銀行推出碳賬戶,也是落實綠色金融政策的具體(ti) 行動,尤其是針對個(ge) 人綠色零售業(ye) 務,通過創新綠色金融產(chan) 品並滿足個(ge) 人綠色融資需求,契合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擴大內(nei) 需戰略以及銀行零售轉型定位。建設銀行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依托低碳生活生態場景樣板間建設,通過建行生活APP、手機銀行APP等終端,識別用戶在日常低碳生活及金融場景中的綠色行為(wei) ,同時,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進行碳減排測算,形成個(ge) 人碳賬戶,記錄消費端個(ge) 人碳足跡。
銀行紛紛“試水”碳賬戶也是拓展業(ye) 務的需要。據中信碳賬戶測算,中信銀行信用卡用戶通過在線金融服務方麵的低碳行為(wei) ,每年累計可減少約200萬(wan) 噸以上的碳排放,未來用戶碳減排市場潛力巨大。鄭忱陽分析認為(wei) ,銀行之所以通過這種方式展業(ye) ,主要是個(ge) 人綠色低碳行為(wei) 與(yu) 自身的碳賬戶綁定後,不僅(jin) 能夠吸引增量客戶、活躍存量客戶、下沉服務重心、沉澱零散資金,還能增強銀行和客戶間的黏性並拓展其他業(ye) 務,以綠色低碳轉型帶動新業(ye) 態、新模式發展。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認為(wei) ,銀行提供具有導向性的綠色金融服務,一定程度上能夠引導更多主體(ti) 參與(yu) 碳減排。金融機構利用碳賬戶可以準確獲取個(ge) 人或企業(ye) 的碳排放表現,並通過橫向對比和縱向分析,實現為(wei) 個(ge) 人或企業(ye) 提供基於(yu) 碳減排表現的差異化的綠色金融服務,從(cong) 而以金融舉(ju) 措推動更多主體(ti) 增強減排主動性。
碳賬戶體(ti) 係有待完善
為(wei) 推動個(ge) 人消費向綠色轉型,今年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門印發的《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提出,引導銀行保險機構規範發展綠色消費金融服務,推動消費金融公司綠色業(ye) 務發展,為(wei) 生產(chan) 、銷售、購買(mai) 綠色低碳產(chan) 品的企業(ye) 和個(ge) 人提供金融服務,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麵和便利性。
綠色消費金融服務是金融機構為(wei) 消費者的綠色消費活動提供的各類金融支持,從(cong) 需求端引導金融資源向個(ge) 人低碳行為(wei) 聚集,比如綠色消費貸、綠色信用卡等產(chan) 品。鄭忱陽表示,碳賬戶是綠色消費金融服務的一種,銀行將個(ge) 人客戶的綠色消費行為(wei) 關(guan) 聯到碳賬戶中,記錄個(ge) 人碳足跡和碳減排量,轉化為(wei) 金融服務優(you) 惠。不可否認,綠色金融的發展極大提高了企業(ye) 的減排積極性,但與(yu) 之對比強烈的是,目前來看,個(ge) 人的減排意識和動力相對欠缺。
目前,我國碳市場建設整體(ti) 仍處於(yu) 初期階段,碳賬戶主要由企業(ye) 端建立、居民自願參與(yu) 的方式進行,尚未形成係統的碳賬戶體(ti) 係。王遙表示,未來碳賬戶的發展還麵臨(lin) 諸多難點。從(cong) 碳核算體(ti) 係看,碳賬戶背後的計算方式主要是通過碳排放因子來達成相應的轉換,而碳排放因子的確定是一個(ge) 極其複雜的過程,針對不同地區需要考慮不同的排放情況。另外,減排量計算中基準線的確定也至關(guan) 重要,而麵對複雜的大眾(zhong) 行為(wei) ,難以合理地確定基準線。未來隨著大數據的不斷完善,有望不斷提高基準線確定的合理性。
其實,個(ge) 人碳賬戶大多數情況與(yu) 日常線上生活繳費(含水費、電費、燃氣費等)等行為(wei) 相關(guan) 聯。上海金融與(yu) 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表示,個(ge) 人綠色消費具有多樣化特點,銀行無法完全捕捉到個(ge) 人在日常生活中具體(ti) 消耗了多少碳。個(ge) 人碳賬戶與(yu) 企業(ye) 碳賬戶強製減排、披露碳信息不同,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培育公眾(zhong) 綠色消費理念。此外,碳賬戶需要通過對個(ge) 人或企業(ye) 日常生活及生產(chan) 行為(wei) 的相應信息進行收集,而個(ge) 人的信息采集工作在目前來看並沒有一個(ge) 準確統一的信息來源。隨著各界對信息安全的日漸關(guan) 注,如何保證個(ge) 人、企業(ye) 相關(guan) 信息不被泄露也關(guan) 係到碳賬戶的未來發展。
探索碳減排數字賬本
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社會(hui) 經濟變革,更是一項係統性工程。對於(yu) 銀行業(ye) 而言,需要不斷完善綠色消費金融服務,做好客戶綠色消費現狀的摸排與(yu) 了解。但是,對於(yu) 微觀層麵的個(ge) 人或企業(ye) 來說,仍缺少一致的核算數據標準,探索碳減排數字賬本或許能補足這一欠缺。
據王遙介紹,盡管多家金融機構在全力完善碳賬戶這個(ge) 綠色供給端,但是還需要持續重視金融產(chan) 品創新與(yu) 探索。比如,北京冬奧會(hui) 期間,北京綠色交易所搭建的碳普惠項目,鼓勵公眾(zhong) 通過綠色低碳出行獲得對應的碳減排量,可將所獲收益用於(yu) 公益活動或是購物代金券兌(dui) 換,這就是數字化賬本的有益嚐試。
碳減排數字賬本之所以受到業(ye) 內(nei) 重視,最重要的原因在於(yu) ,在發展碳賬戶的過程中要提高碳數據核算的科學性和準確性,這也是發展低碳金融的關(guan) 鍵。鄭忱陽建議,銀行通過政府支持、借助技術手段等方式多渠道搜集客戶的碳足跡和碳減排信息,探索標準統一的碳核算體(ti) 係;企業(ye) 要增強環境信息披露的標準化和透明化,建立碳排放數據監測平台。隻有二者同步發力,才能提高碳數據搜集和處理的效率和精準度。
此外,碳賬戶在收集客戶信息數據的同時,不能忽視保護客戶隱私和消費習(xi) 慣。北京信用學會(hui) 副秘書(shu) 長薛方認為(wei) ,對部分金融機構泄露和濫用客戶隱私的行為(wei) 要嚴(yan) 肅追究責任,建議監管部門通過現場檢查、非現場監測等方式對個(ge) 人碳賬戶的信息安全進行定期監測審查。在金融科技賦能碳賬戶方麵,銀行業(ye) 要持續投入研發資金,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科技手段拓展潛在客戶,精準分析用戶需求,量身定製全生命周期的數字賬本。
發展碳賬戶不是朝夕之功,盡管當前個(ge) 人碳賬戶建設取得一些創新成果,但還是處於(yu) 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王輝軍(jun) 建議,從(cong) 綠色金融體(ti) 係角度增強量化能力;與(yu) 相關(guan) 機構合作研究建立個(ge) 人碳賬戶;依托企業(ye) 碳賬戶,建設企業(ye) ESG披露係統和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平台,為(wei) 推進綠色金融發展和個(ge) 人碳賬戶建設提供支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