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自然保護區管理成效如何?螞蟥告訴你答案

發布時間:2022-03-30 10:00:00來源: 科技日報

  判斷自然保護區是否真正有效地保護了當地的生物多樣性,是一個(ge) 全球性難題。為(wei) 了解決(jue) 這一難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生態學與(yu) 環境保護中心團隊近期首次利用螞蟥吸食的脊椎動物血液中的DNA,進行了一次大規模嚐試,國際期刊《自然·通訊》發表了相關(guan) 研究結果。

  生物多樣性喪(sang) 失是目前全球麵臨(lin) 的重大問題之一,而建立自然保護區是公認的保護生物多樣性最重要的舉(ju) 措。截至2015年,全球已有約15%的陸地麵積被劃為(wei) 自然保護區,但普遍缺乏野生動物,尤其是脊椎動物的多樣性信息。基於(yu) 高通量條形碼技術,研究團隊創新性地對占地677平方公裏的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做了全麵的脊椎動物多樣性調查。

  研究中,該保護區被劃分成172個(ge) 巡邏區,163位護林員在巡視過程中共采集到30468隻螞蟥,在由這些螞蟥得到的脊椎動物血液DNA數據中,研究團隊鑒定得到86個(ge) 脊椎動物物種,包括兩(liang) 棲類、哺乳類、鳥類和爬行類,其中有15個(ge) 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認定為(wei) 瀕危或易危物種。分析顯示,在群落水平上,物種豐(feng) 富度隨著海拔升高和遠離保護區邊緣而增加;在物種水平上,如水鹿、黑熊、蘇門羚、黑麂等大多數大型野生哺乳動物更多分布在較高海拔地區和核心保護區附近,而牛、綿羊、山羊等家養(yang) 動物物種以及赤麂,則更多分布在海拔較低、靠近保護區邊緣的地區。這也是迄今為(wei) 止基於(yu) 該技術進行的空間分辨度最高、規模最廣的野生脊椎動物多樣性調查。

  研究證明,哀牢山自然保護區為(wei) 具有高保護價(jia) 值的脊椎動物提供了保護空間。基於(yu) 螞蟥吸食的脊椎動物血液中的DNA的高通量條形碼技術,可應用於(yu) 大規模、高空間分辨率的野生脊椎動物多樣性評估調查。研究結果還顯示了如農(nong) 業(ye) 、畜牧等人類活動引發保護區退化的脆弱性。同時,還為(wei) 哀牢山自然保護區建立了脊椎動物多樣性基線,未來的調查可基於(yu) 這條基線檢測各個(ge) 物種分布的變化,並評估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效率。(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