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數量輕質量、重申請輕實施 一些企業創新為何變了味?
閱讀提示
有的企業(ye) 對創新的理解不到位,陷入了為(wei) 創新而創新的怪圈,一味追求數量,有的個(ge) 人為(wei) 考核、晉升而突擊“創新”。與(yu) 此同時,“重數量輕質量”“重申請輕實施”導致不少成果質量不高,隻能躺在展台上,真正能運用產(chan) 生效益的並不多。
我國已連續多年成為(wei) 世界第一專(zhuan) 利大國。根據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日前發布的數據,我國國際專(zhuan) 利申請數量再居榜首。與(yu) 此同時,我國專(zhuan) 利申請多而不強的問題備受關(guan) 注。
近日,記者采訪了多位擁有多項創新成果的企業(ye) 一線員工。他們(men) 提到一個(ge) 現象:實踐中,有的企業(ye) 對創新的理解不到位,存在為(wei) 考核而創新的觀念;一些專(zhuan) 利質量不高,真正能實際運用產(chan) 生效益的並不多。
有企業(ye) 陷入為(wei) 創新而創新怪圈
“有的企業(ye) 陷入了為(wei) 創新而創新的怪圈,一味追求專(zhuan) 利數量,把專(zhuan) 利跟創造力完全畫上了等號。”航空工業(ye) 陝飛部件廠鉚裝鉗工趙平,向記者說起他觀察到的這一現象。
作為(wei) 生產(chan) 一線的金牌藍領、全國勞動模範,多年來,趙平不斷創新工作方法,解決(jue) 各種生產(chan) 難題。他認為(wei) ,在“為(wei) 考核而創新”的觀念下,“創新就變了味兒(er) ”。
米忠義(yi) 是北方重工集團有限公司散料設備分廠車工、高級技師。他不僅(jin) 技術本領過硬,而且愛搞創新,根據他的設計完成的加工工藝,為(wei) 公司的新產(chan) 品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被工友們(men) 稱為(wei) “改進技術大王”。
談到趙平觀察到的這一現象,米忠義(yi) 很有感觸。他反問道:“這些年我搞的那麽(me) 多技術革新,哪一項是為(wei) 考核突擊而做岀的?”
“在企業(ye) 發明專(zhuan) 利中,由工人在一線‘偶然’產(chan) 生的占很大比例。”米忠義(yi) 以自己的親(qin) 身經曆舉(ju) 例說,“當時我們(men) 生產(chan) 了一批部件,但生產(chan) 過程中存在弊端,導致產(chan) 品被退貨。這激發我去改進加工工藝,發明了一種新裝置,沒想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升了產(chan) 品質量。”
“技術革新是要工人在生產(chan) 中去發現的,而不是靠考核出來的。”米忠義(yi) 說。
當前,我國專(zhuan) 利申請量每年超百萬(wan) 且連年增加。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有的企業(ye) 靠專(zhuan) 利申請“撐門麵”,有的個(ge) 人為(wei) 考核而突擊“創新”,或將專(zhuan) 利作為(wei) 晉升加分的籌碼。
在嚴(yan) 格規範專(zhuan) 利申請行為(wei) ,提高專(zhuan) 利的實際含金量上,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已有行動。2021年2月,該局印發通知,明確了11種不以保護創新為(wei) 目的的非正常專(zhuan) 利申請行為(wei) ,指出“消除不以保護創新為(wei) 目的的非正常專(zhuan) 利申請行為(wei) ”。
很多創新成果隻能躺在展台上
數量多的同時,轉化利用率低,是知識產(chan) 權領域的“難言之隱”。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發布的《2020年中國專(zhuan) 利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國內(nei) 有效專(zhuan) 利轉讓率為(wei) 4.4%。
“重數量輕質量”“重申請輕實施”的問題引起了國網冀北唐山供電公司變電運維室副主任李征的重視,他一直關(guan) 注推動職工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問題。2013年,李征帶頭成立勞模創新工作室,目前獲得國家專(zhuan) 利200餘(yu) 項,創造經濟效益8000多萬(wan) 元。
作為(wei) 全國人大代表,李征曾專(zhuan) 門就職工創新成果推廣轉化調研了幾十家單位。調研中他發現,一線職工研發的創新成果越來越多,但真正能夠轉化並推廣應用的並不多,最終造成很多職工創新成果隻能躺在展台上,並不能給企業(ye) 帶來實際效益,解決(jue) 實際問題。
對此,李征分析,一些企業(ye) 對初始創新成果數量要求較高,但對後續成果改進及推廣支持力度不夠,職工創新中重複創新現象較多,“一個(ge) 好的職工創新成果達到能推廣應用的程度,是需要不斷改進的,然而目前很少有企業(ye) 建立完善的職工創新成果推廣機製”。
2020年,李征牽頭成立了“唐山市公益勞模(職工)創新工作室聯盟”,整合了唐山市各企業(ye) 和高校的創新資源,采取產(chan) 學研用合作機製,以“用”為(wei) 出發點和落腳點,形成以企業(ye) 為(wei) 主導的成果轉化利益共同體(ti) ,減少技術創新的盲目性,縮短產(chan) 品研發到商品化、市場化的周期。
關(guan) 鍵在於(yu) 企業(ye) 應該如何考核
在趙平看來,比起按人頭攤派專(zhuan) 利數,通過項目牽引人才主動積極參與(yu) 創新,才能形成正向激勵。
“對於(yu) 職工創新,不是說不能有考核,關(guan) 鍵在於(yu) 應該如何考核,以什麽(me) 標準考核。”李征說,“比如,是考核專(zhuan) 利的質還是量?”
李征建議,建立完善的企業(ye) 職工創新成果轉化考核機製,把職工創新成果推廣轉化率作為(wei) 考核企業(ye) 和企業(ye) 負責人的績效指標。
“比如在評職稱時,把創新成果轉化率設為(wei) 權重加分項。如果創新成果沒有應用轉化,則權重加分項少。”李征解釋說。
“如果完全沒有考核,職工可能會(hui) 產(chan) 生惰性,不願意創新。”中國一汽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能大師、正高級工程師齊嵩宇說,“但這種‘逼’著創新不是硬逼,而是去引導,告訴職工具體(ti) 該怎麽(me) 改進,怎麽(me) 落地。”
20年前,齊嵩宇在生產(chan) 中研發出電子漏焊監控器,這項成果用以監測困擾汽車行業(ye) 的一項世界性難題——汽車點焊漏洞。經過不斷試驗改進,形成了“電阻點焊工藝質量自動監控技術”,獲得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如今,齊嵩宇手握30多個(ge) 專(zhuan) 利成果。“考核不是生硬的指標和機械的攤派,而是在引導和激勵中積累經驗,形成創新氛圍。久而久之,職工就把創新當成了習(xi) 慣。”回望自己的創新之路,他如是說。
“鼓勵職工多出創新專(zhuan) 利成果沒有問題。”齊嵩宇指出,“企業(ye) 真正要思考的是,數量上來後,下一步該怎麽(me) 做。”
齊嵩宇進一步解釋,從(cong) 有的創新成果中可能會(hui) 發現問題,企業(ye) 就要針對這些問題,進一步對職工進行指導和幫助;可能多個(ge) 班組圍繞同一個(ge) 問題提交了重複的創新成果,但這恰恰反映出該問題正是一個(ge) 痛點,企業(ye) 可組織進行專(zhuan) 題攻關(guan) ;可能有的創新並不會(hui) 形成專(zhuan) 利,企業(ye) 對此要有容錯機製,不撲滅每一個(ge) 創新的靈感。
本報記者 盧越《工人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