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建一套,自己備一套 缺水山區吃水卻有兩套管?
上篇:山區吃水難,卻有兩(liang) 套管
貴州因喀斯特地貌等特殊環境而長期工程性缺水,“水貴如油”是山區群眾(zhong) 吃水難的真實寫(xie) 照。貴州自1997年以來累計投入超226億(yi) 元用於(yu) 農(nong) 村飲水工程建設,其中2016年以來累計投入專(zhuan) 項資金超70億(yi) 元,山區群眾(zhong) 逐步告別“望天水”“房蓋水”。不過,半月談記者采訪發現,貴州部分農(nong) 村地區飲水設施村民自備一套,政府建設一套,長期“雙管齊下”,政府建設的供水設施設備長期閑置浪費。
“雙管齊下”,閑置浪費嚴(yan) 重
貴州六盤水市水城區地處滇黔桂石漠化區,最高海拔2861米,最低海拔635米,工程性缺水嚴(yan) 重。半月談記者在水城區營盤苗族彝族白族鄉(xiang) 幾個(ge) 村莊走訪發現,當地村民家中既有自備水源,又有政府建設的飲水工程。
營盤鄉(xiang) 哈青村一位村民說,現在家裏用的水來自不遠處的自備水源,自己花錢買(mai) 水管接到家中。在家裏的餐桌旁,還有另一套取水係統,這是政府幾年前接通的,“水龍頭安裝了三四年時間,一直沒用過”。
無獨有偶。水城區楊梅彝族苗族回族鄉(xiang) 白牛村村民老梁告訴半月談記者,他所在的小組有大約30戶,家裏接通了政府安裝的水管,也通了水,但平時都不用。另一村民家門口張貼了飲水安全明白卡,顯示為(wei) “集中式供水”,記者現場打開水表查看,計數刻度為(wei) “1”。
在紫雲(yun) 苗族布依族自治縣、望謨縣等地農(nong) 村,不少村民家中都有兩(liang) 套供水係統,自備水源經常使用,政府工程基本不用。一些村民家中水表計數刻度還停留在個(ge) 位數,“0”或“1”這樣的噸數也常見。
由於(yu) 政府工程長期閑置,不少水管水表等設備逐漸破舊、損壞,一些村民家中安裝的水管、水表已經“殘缺不全”。
在紫雲(yun) 縣大營鎮星進村,政府安裝的水龍頭接到了村民老石家門口,水龍頭開關(guan) 已被取下來放在家裏;在營盤鄉(xiang) 哈青村,有一戶人家水表已經拆除,目前還能找到一截水管,水表則不見蹤影;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龍裏縣穀腳鎮,有村民因為(wei) 房屋建設等原因,將政府安裝的供水設備埋在了地下;還有地方水表和水管鏽跡斑斑,擦拭後才能讀出數據。
三大原因致長期閑置
半月談記者采訪了解到,貴州農(nong) 村政府飲水設施閑置主要有以下幾方麵原因。
一是大多數村民已經習(xi) 慣使用自備水源。在部分地區,村民反映,他們(men) 集資拉通自來水用了幾年後,政府才鋪了水管、裝了水表。“我們(men) 自己有水,為(wei) 什麽(me) 要用政府的水呢?”有村民認為(wei) ,如果征求村民意見,將工程建設資金用於(yu) 自備水源維護管理,結果就會(hui) 喝得放心、管得順心。
二是有農(nong) 戶認為(wei) 水不幹淨。半月談記者在水城區、紫雲(yun) 縣等地山區調研時,隨機打開政府接通的水龍頭,流出的水發黑發黃,經過大約20秒鍾,才能見到稍微清亮的水。村民反映,這一方麵是長期未使用造成,另一方麵則是淨化處理不到位,水不幹淨。在水城區營盤鄉(xiang) 羅多村村民老鮑家中,白色水桶裏的水呈黃色,她表示,“這樣的水怎麽(me) 敢喝”。
三是部分村民不願交水費。農(nong) 村飲水工程讓水成為(wei) 商品,這讓山區群眾(zhong) 在短時間內(nei) 很難接受。他們(men) 說,祖祖輩輩吃水從(cong) 來不要錢,現在怎麽(me) 還要收水費?因為(wei) 要收錢,所以村民不用政府接進來的水,平時用的都是山上引來的水。半月談記者調研時發現,有的地區,村民自發組織起來集中取水,籌點錢建水池、鋪水管,平時隻需三家五戶組成管水單元,做好維護,便可保證清水進缸。
在水城區坪寨彝族鄉(xiang) 箐馬村,村民老周告訴半月談記者,政府修建的飲水工程兩(liang) 年前就通了水,但一噸水費要兩(liang) 塊錢。相比之下,他家一直都使用自備水源,老兩(liang) 口在家,用水不多,也不用交水費。半月談記者走訪不少村莊,村民表示,“別說一噸兩(liang) 塊錢,哪怕五角也不交”。
山區供水,成本較高
從(cong) 生產(chan) 角度看,貴州山區實行集中供水成本相對較高。從(cong) 水源地到水廠再到各家各戶,幹淨、衛生、達標的水需要投入電力、藥耗、管道、水泵、人工、維修等方麵費用,最高每噸大約10元,最低兩(liang) 三元。
一是取水成本較高。貴州是南方典型的“大漏鬥”,儲(chu) 水難,取水也難。地處烏(wu) 江中遊、黔中腹地的甕安縣,目前投資超3億(yi) 元用於(yu) 農(nong) 村飲水。在猴場鎮馬場坪村,政府修建飲水工程後,由村民組織協會(hui) 進行管理。管水員粟朝奎介紹,2021年協會(hui) 收取水費4.9萬(wan) 元,電費就花去2.3萬(wan) 元。
二是送水成本較高。在貴州山區,山高人稀,水的運輸是大工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謨縣農(nong) 村人口大約15萬(wan) ,輸水管道就有近3500千米。水城區鋪設管道9110公裏,管材采購、安裝、管道埋設、土石方開挖等費用共計6.2億(yi) 元。
三是管護投入較高。為(wei) 了維護供水工程運行,貴州農(nong) 村地區普遍聘請曾經的建檔立卡戶作為(wei) 管水員,每月工資800元。除此之外,還要聘請專(zhuan) 門的管水員。如在水城區,由於(yu) 飲水工程點多麵廣,每個(ge) 村需一兩(liang) 名管水員,全區有396名,他們(men) 的工資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合力保障供水可持續
管護資金可持續性也是基層普遍關(guan) 心的話題。2019年以來,水利部會(hui) 同財政部安排39.6億(yi) 元農(nong) 村供水工程維修養(yang) 護中央補助資金,對有突出困難的特殊地區、特殊工程、特殊群體(ti) ,加大支持力度,給予適當補助,促進工程正常運行。水務幹部擔心這部分資金的持續性。
半月談記者了解到,有的貧困縣因為(wei) 飲水工程建設增加了地方債(zhai) 務。水務幹部普遍認為(wei) ,盡管集中飲水工程把公共利益作為(wei) 首要考慮因素,但水務公司或水廠也不能長期處於(yu) 虧(kui) 損狀態。他們(men) 期待各方發力,實現公共利益和經濟效益兼得。
首先,降低生產(chan) 成本,如降低電費、檢測費。貴州農(nong) 村地區供水用電普遍沒有優(you) 惠,電費成本占供水成本約四成,正因如此,烏(wu) 江邊上的一些縣如今不再從(cong) 烏(wu) 江提水。此外,檢測費用也不低。貴州水務甕安有限公司水質檢測站一名負責人介紹,為(wei) 保證水質,公司平時采取自檢和第三方檢測,單是後者每年所需費用大約15萬(wan) 元。
其次,“吃水交錢”要長期宣傳(chuan) 普及。水務幹部和專(zhuan) 業(ye) 人士介紹,山區自備水源雖然免費,但可能存在水質隱患,尤其是一些金屬超標的地方,更是需要處理才能飲用,要倡導飲用通過科學方法處理過的“幹淨水”。甕安縣水務局局長文敬友說,除了參與(yu) 工程建設和管理,水務幹部、管水員還需通過恰當形式,經常向山區群眾(zhong) 普及健康飲水觀念,這樣才能解決(jue) “吃水交錢”的問題。
下篇:看著這種水,喝下有點怕
白色水桶中的水顏色發黃,水桶底部沉澱一層黃泥——這是半月談記者在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區營盤苗族彝族白族鄉(xiang) 羅多村看到的場景。在一戶村民家裏,女主人告訴半月談記者,雖然這桶水已經沉澱了10多天,但看起來還是不太敢喝,“喝了腸子怕要變黃”。
貴州省自2016年以來累計投入專(zhuan) 項資金超70億(yi) 元,集中供水工程覆蓋3588萬(wan) 餘(yu) 人,解決(jue) 了許多群眾(zhong) 吃水難、吃水不安全的問題,但並非所有地方集中供水的水質都讓人放心。半月談記者在水城區、紫雲(yun) 苗族布依族自治縣等地農(nong) 村地區走訪發現,部分供水工程輸送的水肉眼可見渾濁,村民不敢喝。也正因如此,不少村民如今仍使用自備水源,致使政府修建的農(nong) 村飲水工程閑置浪費。
水質不佳,原因在哪?
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水源地保護不到位、消毒設施設備使用不規範,是貴州農(nong) 村部分飲水工程供水水質不佳的主要原因。
在營盤鄉(xiang) 雞戲坪村公路邊的一處飲用水水源地,四周無任何阻擋措施,人畜均可隨意進入。一處蓄水池雖然有綠色鐵質防護隔離網,但已經年久失修、東(dong) 倒西歪,無法正常發揮作用。有村民說,無論人為(wei) 破壞還是牲畜隨意出入,水源地環境和水質都可能遭到破壞。
此外,有地方還存在未嚴(yan) 格按照標準開展消毒流程、消毒設施形同虛設等問題。在望謨縣郊納鎮懂鬧村,農(nong) 村集中供水工程配套的消毒設施上張貼了操作說明圖,但並未上鎖,隨手便可打開。在該縣麻山鎮納良村一處高位水池,鎖扣處僅(jin) 用一根木棍拴住,水利幹部坦言起不到保證安全的作用。
為(wei) 保障水質,貴州農(nong) 村飲水工程配備了專(zhuan) 門的管水員,半月談記者發現,大部分管水員都是當地的脫貧戶,專(zhuan) 業(ye) 技術能力較差,管水能力不足。甕安縣疾控中心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由於(yu) 部分水廠管理人員責任心不足,未連續按量投放藥劑,導致水質消毒效果較差。
納良村村民老岑曾是建檔立卡戶,2020年被聘為(wei) 村裏的管水員,主要負責抄水表、水管維護等工作。縣水務部門每年會(hui) 組織他們(men) 開展至少一次培訓,介紹如何投放消毒藥劑和管網維修等。半月談記者向其詢問藥劑投放頻率時,他僅(jin) 表示“1年放3次消毒片”,具體(ti) 投放標準、平時水質觀察指標等均不太清楚。
甕安縣疾控中心提供的《2021年飲用水水質衛生監測枯水期工作總結》提到,該縣所有監測點全部配備有消毒設施,但大部分消毒設施因存在不同問題未正常投入使用,城區外的水質處理設施大多不完善,大部分僅(jin) 靠人工投藥方式消毒。
檢測監測不規範,倒逼作用待加強
根據相關(guan) 規定,供水單位、地方生態環境部門與(yu) 衛生行政部門應加強協同,定期對水源地、管網水、末梢水水質進行監督、監測。但有的地方協同監督機製發揮並不充分。半月談記者走訪貴州部分學校發現,一些小學分管安全工作的負責人對學校用水是否安全達標並不掌握。
同時,水質檢測費用過高,基層檢測能力有限,也給水質檢測帶來困難。按照國家相關(guan) 指標要求,水廠每年需至少開展一次出廠水水質檢測。貴州水務甕安有限公司水質檢測站站長丁家華介紹,為(wei) 了保障飲水安全,檢測站聘請了10位檢測人員對管網水、末梢水開展定期檢測,同時還請第三方檢測公司每年對出廠水開展一次水質全分析,每年水質檢測費總計約20萬(wan) 元。
思南縣第三水廠於(yu) 2019年9月投入運行,共投資8700萬(wan) 元,配備有絮凝池、沉澱池等水處理設施,以及水質分析室、微生物室等實驗室,為(wei) 當地孫家壩鎮、涼水井鎮等鄉(xiang) 鎮共3.71萬(wan) 人提供飲水。廠長李飛介紹,該廠水質檢測儀(yi) 器已配備齊全,但還在等公司聘請專(zhuan) 業(ye) 檢驗人員。半月談記者在現場看到,這些設備大多處於(yu) 閑置狀態。
2021年,望謨縣疾控中心對12個(ge) 農(nong) 村飲水安全工程監測點進行了豐(feng) 水期、枯水期監測。疾控中心檢驗科一名負責人介紹,目前檢驗科有工作人員11名,但學的都是臨(lin) 床醫學檢驗專(zhuan) 業(ye) ,理化檢驗開展得少,實際工作中比較吃力。近兩(liang) 年受疫情影響,還要安排人員開展核酸檢測工作,人手捉襟見肘。
受訪人士認為(wei) ,水質檢測監測不規範、不嚴(yan) 謹,對用水搜集、消毒、分流等整個(ge) 過程無法形成高質量倒逼作用。職能部門的監測主要是起監管、督促作用,如果發現水質存在問題,應報告執法部門處置;水廠、第三方檢測機構開展的檢測主要是倒逼“水生產(chan) 質量”,目前這兩(liang) 方麵都需要加強。
來源:《半月談》2022年第6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