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不息,接力書寫塞罕壩綠色傳奇
【人物特寫(xie) 】
光明日報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
3月30日晚,正在塞罕壩望海樓值守的護林員劉軍(jun) 、王娟夫婦在電視上看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參加首都義(yi) 務植樹活動的報道,頓時感到滿心鼓舞。
“特別是聽到總書(shu) 記說‘要弘揚塞罕壩精神’時,我們(men) 的眼睛一下子就濕潤了。作為(wei) 塞罕壩護林員,我們(men) 一定會(hui) 再接再厲,守好護好這片林子,讓這片林海更綠、更美,造福人民!”他們(men) 說。
2017年8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點讚他們(men) “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ye) 、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去年8月,總書(shu) 記來到塞罕壩機械林場,留下了“我們(men) 建這片林,它的生態屏障作用,要永遠發揮下去”的囑托。代代傳(chuan) 承、不負囑托,三代塞罕壩林場人代表有話說——
陳彥嫻:“大家都憋著一股勁兒(er) ,就是要把樹種好管好”
時至今日,78歲的陳彥嫻依然清晰記得58年前那個(ge) 晚上做出的決(jue) 定。
1964年夏天,聽聞塞罕壩機械林場剛成立不久,造林需要人手,正在承德二中讀高三的陳彥嫻和同宿舍姐妹們(men) 坐不住了:“響應國家號召,種樹去!”她們(men) 給時任場長劉文仕寫(xie) 了一封“求職信”,一個(ge) 月後收到了錄用回信。六個(ge) 姑娘喜滋滋地卷起了鋪蓋,坐上大卡車奔赴塞罕壩。
“六二年那麽(me) 呼兒(er) 嘿,進林場那麽(me) 呼兒(er) 嘿,知識青年懷著熱情,來到塞罕壩,創大業(ye) 那麽(me) 呼兒(er) 嘿……”陳彥嫻哼起了當年的歌謠,回憶道:“吃的是黑蓧麵窩頭和鹹菜,喝的是雪水、雨水、溝塘子裏的水,住地窨子、窩棚、泥草房。冬天氣溫零下40多度,晚上穿著衣服睡覺,身下氈子都會(hui) 凍在炕上,想卷起來還得用鐵鍬慢慢鏟開……麵對當時的惡劣環境,我們(men) 不氣餒、不服輸。”
春天,她們(men) 在苗圃學習(xi) 育苗。為(wei) 了掌握好播種時蓋土的厚度和壓實度,她們(men) 拿著滾筒和刮板一遍又一遍地練,手磨出了血泡,手臂腫得抬不起來。“大家可有幹勁兒(er) 了,無論多麽(me) 苦、多麽(me) 難,大家都憋著一股勁兒(er) ,就是要堅持下去,就是要把樹種好管好。”陳彥嫻說。
劉海瑩:“各項事業(ye) 的發展,始終凝聚著科技的力量”
1984年,19歲的劉海瑩從(cong) 河北林業(ye) 專(zhuan) 科學校畢業(ye) ,來到塞罕壩做了一名基層林場技術員。盡管彼時的塞罕壩不再“風沙彌漫,草木稀疏”,但生產(chan) 生活條件仍很艱苦。“是‘老壩上’的榜樣力量和師傅們(men) 的傳(chuan) 幫帶,讓我堅持了下來。”他說。
剛到林場不久,劉海瑩發現,苗圃地裏雲(yun) 杉苗木的莖幹,有時莫名其妙就變白了。經過分析,他判斷苗子白化隻是一種“生理幹旱”的表現,並非真的生病枯死。經過及時補充水分,苗子果然活了過來。
當時樟子鬆在造林次年總會(hui) 有許多苗木死亡。麵對這個(ge) 難題,劉海瑩細致觀察後認為(wei) ,“這些樹苗不是凍死的,而是旱死的”。他分析,“塞罕壩春天風很大,許多樹苗就這樣因風失水而死亡。就差那麽(me) 幾天。如果根部水分能夠及時輸送,樹苗就能成活”。
一定要攻克難關(guan) 。劉海瑩與(yu) 總場林業(ye) 科人員開展實驗,在秋季就給小樹苗加蓋防風土。有了防風土的保護,一棵棵小樹苗果然挺過了“生理幹旱”這一難關(guan) ,實驗成功了。他們(men) 的做法在全場推廣後,塞罕壩樟子鬆造林成活率大大提高。
塞罕壩天寒、幹燥,極端的氣溫和環境,不斷為(wei) 植樹造林設置一道道障礙。劉海瑩和同事們(men) 一起,先後解決(jue) 了沙地栽植樟子鬆等多項難題。隨著林場造林事業(ye) 蒸蒸日上,他也從(cong) 一名技術員成長為(wei) 河北省林業(ye) 和草原局二級巡視員。
“塞罕壩各項事業(ye) 的發展,始終凝聚著科技的力量。”劉海瑩說。
於(yu) 士濤:“握緊接力棒,推動林業(ye) 高質量發展”
2005年,80後定州小夥(huo) 於(yu) 士濤從(cong) 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畢業(ye) 。正趕上塞罕壩招人,於(yu) 士濤二話沒說就報了名。他覺得,“既然學林,就要到一線去,把學到的東(dong) 西用在實踐中”。
從(cong) 防火防蟲到資源管護,從(cong) 育苗整地到植樹造林,從(cong) 割灌撫育到經營利用,於(yu) 士濤每天早出晚歸,走遍了林場的每個(ge) 角落。細心的他,隨身帶著一個(ge) 筆記本,認真記錄下每片林子的位置和特征。
造林季節,於(yu) 士濤每天天剛蒙蒙亮就出門了,一直到晚上才回來。午飯一般是在山上吃口幹糧,喝捧山泉水。累了,就坐在地上歇一歇;困了,就躺在山坡溝沿打個(ge) 盹。晚上回到宿舍,他還抓緊時間學習(xi) 林業(ye) 技術知識,整理工作筆記。“那段時間雖然很艱苦,但感覺很快樂(le) 、很充實。”他說道。
十多年來,於(yu) 士濤和團隊開展了大徑級材培育、珍稀樹種培育、優(you) 質樹種引種和樟子鬆嫁接紅鬆等項目研究,並利用塞罕壩氣候、環境、資源優(you) 勢,發展森林生態旅遊,承攬綠化工程等產(chan) 業(ye) ,傳(chuan) 承並不斷豐(feng) 富著一套適合塞罕壩特點的森林經營模式。
去年8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考察塞罕壩機械林場時再三叮囑,“防火責任重於(yu) 泰山,要處理好防火和旅遊的關(guan) 係,堅持安全第一,切實把半個(ge) 多世紀接續奮鬥的重要成果撫育好、管理好、保障好”。“我們(men) 必須握緊接力棒,加強林業(ye) 科研,推動林業(ye) 高質量發展。”於(yu) 士濤和同事們(men) 感覺,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心裏的幹勁兒(er) 滿滿的。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李慧、宋喜群、王冰雅、耿建擴、陳元秋、姚亞(ya) 奇、萬(wan) 瑪加、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杜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