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評論:全力為市場主體紓困解難
3月以來,新一輪新冠肺炎疫情波及我國多個(ge) 省份,一些城市按下“慢行鍵”,給正在修複的中國經濟增添了新變數。
麵對疫情帶來的擾動,各地各部門一手抓精準防控,從(cong) 嚴(yan) 從(cong) 實做好疫情處置,一手抓複工複產(chan) ,全力穩住經濟基本盤。繼2月中旬中央多部門出台一係列紓困政策後,深圳、上海、天津、廣東(dong) 、湖南等地近期也陸續出台了稅費減免、價(jia) 格補貼、金融支持等政策舉(ju) 措,全力為(wei) 廣大市場主體(ti) 紓困解難。
回顧兩(liang) 年多來與(yu) 疫情較量的不同階段,有關(guan) 部門科學研判、及時出手,打出了從(cong) 跨周期調節到減稅降費、金融支持等紓困“組合拳”,幫助企業(ye) 應對衝(chong) 擊渡過難關(guan) 。總體(ti) 看,這些政策的效果是明顯的,也成為(wei) 過去兩(liang) 年我國經濟仍能保持較高增速的原因之一。不過,本輪疫情較以往有所不同,出現了隱匿性強、傳(chuan) 播速度快、波及麵廣等新特點,有必要對之前的紓困政策進行適當優(you) 化調整,讓廣大市場主體(ti) 能真正降成本、得實惠、穩信心。當前做好助企紓困工作,應至少把握好以下三個(ge) 重點。
首先,助企紓困要更加注重分類施策、精準“滴灌”。去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麵臨(lin) 需求收縮、供給衝(chong) 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疊加地緣政治衝(chong) 突,給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帶來了更多不確定性。麵對挑戰,全國上下齊心協力,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基本上恢複到了疫情前水平,工業(ye) 也基本接近了疫情前水平,但受衝(chong) 擊最嚴(yan) 重的服務業(ye) ,至今隻恢複至疫情前的七成左右。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4部門出台的紓困政策,已從(cong) 普惠性紓困扶持、行業(ye) 性扶持紓困、精準疫情防控三個(ge) 方麵進行了分類施策,但各地在落實國家“規定動作”的同時,更要結合當地發展實際,加快對“自選動作”的細化實化,因地製宜提供精準“滴灌”,讓好政策能落到實處,成為(wei) 幫助企業(ye) 解渴的“及時雨”。
其次,助企紓困要更加注重穩字當頭、“鏈”上發力。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對於(yu) 中國經濟的分量不言而喻,打開每一條鏈,都是由無數中小企業(ye) 在默默地做著支撐,維護著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疫情發生以來,不少中小企業(ye) 生存發展遇到很大挑戰,下一步,各地各部門要積極在“鏈”上發力,從(cong) 紓困和培優(you) 兩(liang) 方麵著手,協同打通上下遊的堵點、卡點、痛點。在紓困方麵,應繼續推動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落地實施,讓留抵退稅的真金白銀直達企業(ye) 、惠及一線生產(chan) 。在培優(you) 方麵,應培育更多國家級“小巨人”企業(ye) ,讓支持“專(zhuan) 精特新”的政策貫穿到中小企業(ye) 發展成長全過程。
再次,助企紓困要更加注重凝聚共識、形成合力。麵對疫情反複帶來的衝(chong) 擊,市場主體(ti) 各有各的難處,但疫情之下沒有旁觀者,更沒有局外人。從(cong) 政府層麵看,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結果導向,全力幫助廣大企業(ye) 應對困難挑戰,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幫扶困難企業(ye) 不單是政府的職責,也是社會(hui) 各方麵的責任。正如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全國人大會(hui) 議閉幕後的記者會(hui) 上所說,如果等苗枯旱透根了,再幫他們(men) 就來不及了。對此,廣大市場主體(ti) 應充分凝聚共識,堅守對社會(hui) 的責任、對行業(ye) 發展的使命擔當,上下齊心,攜手形成共克時艱的強大合力,讓紓困工作有力度也有溫度。(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顧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