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破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難題

發布時間:2022-04-07 10:11:00來源: 學習時報

  作者:王曉莉

  核心閱讀

  改善農(nong) 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li) 宜居鄉(xiang) 村,是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啟動實施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是提升農(nong) 村居民幸福指數的現實舉(ju) 措。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將成為(wei) “十四五”時期乃至實施中長期影響農(nong) 村生態環境治理的重要舉(ju) 措。

  2021年1月13日,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提出,啟動實施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是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具體(ti) 行動,也是提升農(nong) 村居民幸福指數的現實舉(ju) 措。但是,在過去的三年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當前一些惠農(nong) 工程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問題,這裏既有“錢”的問題,或者說,國家公共財政投入在城鄉(xiang) 基礎設施建設方麵仍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更事關(guan) “人”的問題,可以講,農(nong) 民參與(yu) 農(nong) 村人居環境治理的內(nei) 生動力不足等出現“最後一公裏”問題,導致農(nong) 村人居環境還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可見,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將成為(wei) “十四五”時期乃至實施中長期影響農(nong) 村生態環境治理的重要舉(ju) 措。

  “最後一公裏”現象存在的原因。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秉承著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發展理念,內(nei) 涵著生態宜居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然而,在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汙水處理、廁所革命等“三大工程”中仍存在“最後一公裏”現象。

  在硬件方麵。一是生活垃圾處理方麵,“未分類直接清運”的情況占比過半,資源化利用率不足三成。對於(yu) 日產(chan) 垃圾上規模的縣域,焚燒發電項目深受地方政府歡迎,產(chan) 生了重“集中”、輕“分類”的反向激勵。在一些缺乏發電項目或不具備發電條件的地區,仍采用簡單填埋或直接焚燒的方式,對城鎮填埋場及垃圾滲濾液處理能力造成極大壓力,二次汙染嚴(yan) 重。二是生活汙水處理方麵,地區差異非常明顯,中西部地區普遍缺乏處理設備,農(nong) 民對汙水處理的認識還比較淡薄。主要成因有,設備和管網建設投入高、專(zhuan) 業(ye) 管護人才缺乏、村莊過往缺乏規劃、技術過度參考城鎮經驗等。部分村莊采取了自建汙水處理站或滲水井的方式,但條件簡陋,存在滲水隱患。三是衛生廁所改造方麵,“一刀切”式的推進在部分地區出現了“水土不服”,甚至招致農(nong) 民的抵觸。最大的問題是用水,出現了因缺水、無法上水導致的改而不用、用後更不衛生等情況。目前在幹旱、寒冷地區已進行試點探索,但其廣泛適用性仍待時間檢驗,不少地區的改廁進度嚴(yan) 重滯後。

  在軟件方麵。一是工程建設中政府“大包大攬”,缺乏農(nong) 民的實質性參與(yu) 。在過去的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期間,所取得的重大階段性成效,離不開國家的大力投入,但相比之下,農(nong) 民參與(yu) 度普遍較低。調查發現,近三年來實際參與(yu) 過村莊環境治理的農(nong) 民僅(jin) 占半數,明顯低於(yu) 村兩(liang) 委換屆選舉(ju) 和紅白喜事的參與(yu) 度。受訪的縣鄉(xiang) 村三級書(shu) 記普遍反映,幹部“一頭熱”的現象較為(wei) 普遍,甚至出現了農(nong) 戶自家馬桶壞了也要找政府的情況。二是工程管護資金短缺的現象突出,缺乏長效運行維護機製。政府大多隻負責村以外的資產(chan) 維護,村內(nei) 的資產(chan) 則主要由村集體(ti) 和群眾(zhong) 共擔,包括保潔員工資、汙水處理站建設、汙水管網運行、廁所糞汙抽運等。調查發現,三大工程的運維費用已成為(wei) 村務支出的重頭,有的村集體(ti) 甚至入不敷出,出現了拖欠保潔員工資的情況。

  破解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難題之策。在過去的三年裏,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由點到麵全麵推開,取得階段性顯著成效。但是,在今後的五年行動中如何破解“最後一公裏”難題,須將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wei) 一項係統工程,並輔以本土技術支撐的治理創新機製。

  首先,樹立“分布式、在地化、資源化”的農(nong) 村垃圾治理理念。走出“最後一公裏”困境的根本在於(yu) 治理理念的轉變,要走出盲目照搬城市的“就垃圾治理垃圾”的思維,探索化整為(wei) 零、微循環再造的分布式、在地化、資源化的治理新思路。最近幾年,一些民間機構已經做成了“垃圾不出村”的零汙染鄉(xiang) 村試點,其經驗值得重視。關(guan) 鍵做法是以村為(wei) 單位進行垃圾的在地化循環,支撐技術是低成本、高適用性的微生物技術,如酵素。其他有害垃圾可以采取集中回收處置。

  其次,進一步完善激勵農(nong) 民參與(yu) 農(nong) 村人居環境治理的製度設計。一是在政策設計環節要更重視“實操性”,確保農(nong) 民的決(jue) 策權、管理權、監督權得以落實,完善信息公開渠道,切實發揮群眾(zhong) 監督作用。二是將農(nong) 民參與(yu) 情況納入基層幹部考核,與(yu) 幹部獎懲、晉升等掛鉤,例如將改廁的運行使用效果和群眾(zhong) 滿意度納入驗收指標。三是鼓勵發展和培育專(zhuan) 業(ye) 的環境保護組織,以政府購買(mai) 服務等方式引進社會(hui) 組織,促進農(nong) 民的組織化參與(yu) 水平。四是充分發揮基層黨(dang) 組織、誌願者的帶頭示範作用,提升他們(men) 的專(zhuan) 業(ye) 能力。五是鼓勵農(nong) 民學習(xi) 短期可見效的“小”“微”技術,如人人可參與(yu) 、人人可受益的環保酵素技術。

  再次,進一步健全政府、市場、社會(hui) 共同參與(yu) 的長效治理機製。一是明確農(nong) 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產(chan) 權的歸屬,合理確定管護主體(ti) ,在落實地方政府和職責部門、運行管理單位責任的基礎上,合理引導村集體(ti) 經濟組織、農(nong) 民合作社、村民等參與(yu) 農(nong) 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的運營和管理,政府予以驗收獎補。二是持續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分類分區分內(nei) 容建立社會(hui) 化服務體(ti) 係和市場化服務機製,逐步建立公共財政投入的穩定增長機製,統籌安排土地增值收益及村莊整治所獲得的占補平衡指標收益,並積極吸引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鼓勵地方以縣、鄉(xiang) 政府或行政村為(wei) 單位有效整合多方資源。此外,逐步探索建立農(nong) 戶合理付費、村級組織統籌、政府適當補助的運行管護經費保障製度,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分類分區分內(nei) 容探索建立以市場化服務為(wei) 主導的生活汙水、廁所糞汙治理模式和以社會(hui) 化服務為(wei) 主導的生活垃圾治理模式。三是強化農(nong) 民的集體(ti) 文化認同和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農(nong) 村長期存在的環境髒亂(luan) 差的局麵得到扭轉,這可謂是農(nong) 民直觀感受最強烈的村莊治理大事。要以此為(wei) 契機,利用好現有的各類治理資源,鼓勵村莊多組織開展傳(chuan) 統文化、生態環保等相關(guan) 教育活動,將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等內(nei) 容納入村規民約,進一步提升農(nong) 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參與(yu) 意願和能力,降低管護成本。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