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內涵與實施路徑
作者:黃榮懷(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戰略研究基地(北京)主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楊俊鋒(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戰略研究基地(北京)副主任、杭州師範大學教授)
從(cong) “十三五”規劃綱要正式將“數字中國”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開始,數字技術逐漸全麵應用於(yu) 中國各領域的建設。教育領域的數字化改革逐漸加速,國家《“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強調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互聯網+教育”持續健康發展,國家《“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提出實施全民數字素養(yang) 與(yu) 技能提升行動。教育部黨(dang) 組書(shu) 記、部長懷進鵬在2022年全國教育工作會(hui) 議等多個(ge) 場合提出,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推動實現教育數字化轉型。
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內(nei) 涵
數字經濟和數字社會(hui) 的發展,推動教育培養(yang) 目標和內(nei) 容的發展與(yu) 變革。經過教育信息化1.0和2.0的建設,我國數字技術與(yu) 教育經曆了起步、應用、融合、創新四個(ge) 階段,目前正處於(yu) 融合與(yu) 創新並存的時期。
教育數字化轉型是教育信息化的特殊階段,要實現從(cong) 起步、應用和融合數字技術,到樹立數字化意識和思維、培養(yang) 數字化能力和方法、構建智慧教育發展生態、形成數字治理體(ti) 係和機製。
教育數字化轉型有4個(ge) 重要目標:一是充分應用數字化技術,改變傳(chuan) 統的工作思路和流程,樹立數字化意識,實現數字思維引領的價(jia) 值轉型;二是教師、學生及教育管理者的數字化能力的培養(yang) ,這是數字化轉型的基本能力;三是構建智慧教育發展新生態,涉及數字戰略與(yu) 體(ti) 係規劃、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支持的教學法變革、技術賦能的創新評價(jia) 等;四是形成數字化治理體(ti) 係和機製,教育治理的體(ti) 製機製、方式流程、手段工具進行全方位係統性重塑。
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內(nei) 涵包括4個(ge) 基本方麵:一是戰略層麵,根本任務是價(jia) 值觀優(you) 化、創新和重構,以形成組織和機構的數字化意識和數字化思維為(wei) 目標;二是係統性變革,是教育全要素、全流程、全業(ye) 務和全領域的數字化轉型,要推動智慧教育生態的形成和發展;三是核心路徑,數字能力建設,既包括學生和教師的數字能力建設,也包括教育管理人員的數字能力建設;四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關(guan) 鍵驅動要素是數據,易用、可用、好用的數字教學平台和工具的廣泛采納是數據采集基礎,平台的互操作性是基本保證。
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是促進全要素、全業(ye) 務、全領域和全流程的數字化轉型。全要素涉及教與(yu) 學過程中的各個(ge) 要素,包括培養(yang) 目標、教育內(nei) 容、教學模式、評價(jia) 方式、教師能力、學習(xi) 環境等;全業(ye) 務涉及教育管理過程中的各個(ge) 方麵,包括發展規劃、課程教材、教師發展、學生成長、科技支撐、教育裝備、國際合作、教育督導、教育研究等;全領域涵蓋基礎、高等、職業(ye) 、成人與(yu) 繼續教育以及社會(hui) 培訓等教育領域,同時也兼顧城市和農(nong) 村等地域均衡公平;全流程則是人才培養(yang) 的全過程,包括招生與(yu) 選拔、教學與(yu) 課程、培養(yang) 與(yu) 管理、升學與(yu) 畢業(ye) 等。
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挑戰
從(cong) 國際經驗看,數字化轉型是在數字化轉換、數字化升級的基礎上,在戰略層麵進行係統規劃,全麵推進數字化意識、數字化思維和數字化能力的過程。
在國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推動下,在教育係統和社會(hui) 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教育數字化轉換工作在基礎設施、數字資源、信息平台、應用探索等方麵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如:全國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已達100%;“三通兩(liang) 平台”“三全兩(liang) 高一大”等行動持續推進;數字資源供給質量顯著提升等。數字化升級工作正穩步推進,從(cong) 泛在互聯、數據資源、平台雲(yun) 化等方麵為(wei) 教育賦能,如:網絡安全支撐體(ti) 係持續優(you) 化;管理信息化工作機製基本建立;解決(jue) 難點問題能力大大增強等。數字化轉型正逐漸成為(wei) 教育數字化改革的重心,從(cong) 環境智聯、數字孿生、形態重塑等方麵,推動全領域、全要素、全流程、全業(ye) 務的數字化意識和數字化思維深化。
雖然我國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就,但當前數字技術與(yu) 教育的融合仍存在著諸多挑戰。數字化學習(xi) 環境之間缺乏溝通,學生的學習(xi) 過程並非數據全覆蓋;學習(xi) 設備係統不兼容、網絡卡頓等問題,導致學生無法順暢地進行數字化學習(xi) ;教學工作者缺少相應知識和技能保障數字化教學等。特別是,信息社會(hui) 背景下,人才培養(yang) 已成為(wei) 各行各業(ye) 數字化轉型的關(guan) 鍵推力,教育需要培養(yang) 出能夠主動適應未來數字化社會(hui) 發展的人才。
麵對社會(hui) 全要素、全流程和全領域的數字化,教育數字化轉型迫在眉睫。教育數字化轉型將助力推動實現整個(ge) 社會(hui) 的數字化轉型發展,提升國家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加快建設“數字中國”。
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實施路徑
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戰略意義(yi) 與(yu) 數字中國、數字經濟同脈,是教育主動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趨勢,從(cong) 數字社會(hui) 角度重新思考人才培養(yang) 規格,優(you) 化和升級數字化學習(xi) 環境,變革教學和評價(jia) 模式,推動體(ti) 製和機製創新,建立適應智能時代的包容、公平、綠色、高質量和可持續的智慧教育體(ti) 係,完善時時能學、處處可學、人人皆學的終身持續學習(xi) 體(ti) 係。教育數字化轉型,還需重視地區差異和城鄉(xiang) 差異,充分考慮數字鴻溝和數字使用鴻溝的問題,建立包容和公平的文化,考慮每一個(ge) 學生的發展。
(一)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從(cong) 區域和學校角度,推動5G、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持續建設信息網絡、平台係統、數字資源、智慧校園、創新應用、可信安全等新型基礎設施。打造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統籌學習(xi) 、教學和管理過程中的大數據,建立教育大數據倉(cang) ,促進教育數據的貫通共享,組建教育大腦,統籌推進數據融合融通,麵向學生、教師和學校建立數據應用和分析模式。
(二)推進課堂教學過程數字化
教育改革的陣地在課堂,課堂教學是數字化轉型的核心,但是當前多模態數據的分析與(yu) 應用類技術和產(chan) 品還不成熟,基於(yu) 傳(chuan) 統要素的教學數字化還存在瓶頸和障礙。探索基於(yu) 各種生態的課堂教學過程數字化方式,從(cong) 教學內(nei) 容、學習(xi) 資源、教學過程等方麵進行數據采集、分析和應用,實現教學過程的數字化。既可以借助於(yu) 傳(chuan) 統紙質課本和練習(xi) 本,也可以借助於(yu) 電子教材等數字設備,還可以應用智能化教學工具,讓課堂教學過程的數據可用好用,真正實現服務學生新型能力的培養(yang) 。
(三)培養(yang) 以數字能力為(wei) 基礎的新型能力
為(wei) 了適應社會(hui) 的數字化改革,更好地應對快速變化的世界,創新人才培養(yang) 模式,以數字能力為(wei) 核心的新型學生能力培養(yang) 是關(guan) 鍵。要加大人力資源投入,更新教師觀念,提高數字化教學能力,落實麵向未來的新型能力培養(yang) 目標,創新技術增強的教學模式;要促進數字化領導力與(yu) 治理能力的提升,增強數字化意識,培養(yang) 數字化思維,促進教育治理的體(ti) 製機製、組織架構、方式流程、手段工具進行全方位係統性重塑。
(四)數字技術賦能創新教育評價(jia)
學習(xi) 的評價(jia) 方式,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與(yu) 學的方式。利用數字技術,對教育係統的評價(jia) 方式進行改革,製定數據采集標準,促進數據的互操作性,推進學生綜合素質數據全方位采集,製定綜合素質評價(jia) 體(ti) 係和標準,推進學生新型能力建設。優(you) 化組合基於(yu) 數據的評價(jia) 方式,促進評價(jia) 過程與(yu) 學習(xi) 過程的緊密結合,在學習(xi) 過程中完成評價(jia) 。
(五)形成可持續發展文化和多部門協同機製
教育數字化轉型是全要素、全流程、全業(ye) 務和全域的數字化過程,要建立可持續改進的文化,統籌規劃建設與(yu) 維護更新的關(guan) 係,建立持續關(guan) 注和投入的機製,同時推動組織和學校建立可持續改進的意識。數字化轉型要建立多部門協同工作的機製,從(cong) 政策上推進合作夥(huo) 伴關(guan) 係的建立,充分發揮利益相關(guan) 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協力參與(yu) 數字化建設,共同推進高性能數字化教育係統的建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