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如何保護和發展農業文化遺產

發布時間:2022-04-07 10:11:00來源: 學習時報

  作者:王克修

  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是傳(chuan) 統農(nong) 耕文明的載體(ti) ,凝聚了中華民族的農(nong) 耕智慧,內(nei) 含有豐(feng) 富的動植物資源、傳(chuan) 統的生態農(nong) 業(ye) 知識與(yu) 技術精髓、多姿多彩的本土文化和美不勝收的景觀,被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專(zhuan) 家稱為(wei) “關(guan) 乎人類未來”的遺產(chan) 。截至2020年底,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公布了62項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保護項目,我國占15項,位居世界首位。我國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發掘6批共認定了138個(ge) 項目,通過普查發布了408處具有潛在保護價(jia) 值的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係統,成為(wei) 世界上第一個(ge) 開展國家級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認定的國家。保護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目的就是將曆史上所創造出來的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文明以活態形式留存並傳(chuan) 承下去,為(wei) 人類農(nong) 業(ye) 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的借鑒。但是,在這些項目的實施過程中,依然存在著保護與(yu) 利用關(guan) 係難以平衡,民眾(zhong) 參與(yu) 度不夠、積極性不高,遺產(chan) 保護與(yu) 經濟發展難以協調等問題,迫切需要在觀念與(yu) 路徑選擇上加以改進。

  正確處理保護和開發的關(guan) 係。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作為(wei) 一個(ge) 概念,在《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管理辦法》中定義(yi) 為(wei) :我國人民在與(yu) 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世代傳(chuan) 承並具有豐(feng) 富的農(nong) 業(ye) 生物多樣性、完善的傳(chuan) 統知識與(yu) 技術體(ti) 係、獨特的生態與(yu) 文化景觀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係統,包括由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認定的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和由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認定的中國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保護是前提,沒有保護,開發利用也沒有平台,沒有載體(ti) ,也就失去了根基。開發是為(wei) 了更好的保護,沒有開發利用,要保護好也會(hui) 很難。一方麵,加強以生物多樣性為(wei) 核心的農(nong) 業(ye) 生態保護,要以傳(chuan) 統民俗傳(chuan) 統村落為(wei) 核心,特別要提高古村落在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的地位。另一方麵,我國農(nong) 耕文明曆史悠久,數以萬(wan) 計的傳(chuan) 統村落遍布各地。當文化遺產(chan) 保護理念逐漸擴及鄉(xiang) 村遺產(chan) 保護時,卻普遍麵臨(lin) 缺乏內(nei) 部動力、不得不長期依靠政府和外來資金支持的困局,需要采取相應對策。同時,鑒於(yu) 古村落的多重價(jia) 值考量,需要我們(men) 在保護和發展之間做好平衡,把保護、修繕與(yu) 利用作為(wei) 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和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的重要任務,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來對古村落的“生態、生產(chan) 、生活”進行係統性保護和可持續性開發。

  建立激勵機製和參與(yu) 機製。建立以生態與(yu) 文化補償(chang) 為(wei) 核心的政策激勵機製,對於(yu) 加強我國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發掘和保護工作,以及傳(chuan) 承中華農(nong) 耕文化精華、推進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yi) 。同時,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具有超越時間的重要價(jia) 值和強大生命力,是祖先給我們(men) 的珍貴饋贈。一方麵,它是培育特色品牌農(nong) 業(ye) 的重要依托和先天優(you) 勢,又是發展鄉(xiang) 村文化旅遊極具魅力的看點。在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保護與(yu) 利用實踐中,要參照自然生態保護的做法對農(nong) 業(ye) 生物多樣性與(yu) 農(nong) 業(ye) 生態景觀保護進行生態補償(chang) ,參照對於(yu) 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做法對農(nong) 業(ye) 技術與(yu) 文化多樣性保護進行文化補償(chang) 。另一方麵,建立政府、科技、企業(ye) 、社區、公眾(zhong) “五位一體(ti) ”的多方參與(yu) 機製,逐步形成以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門為(wei) 主,文化和旅遊、文物、生態環保、科技、教育等多部門共同參與(yu) 的工作機製。與(yu) 此同時,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保護與(yu) 利用涉及農(nong) 、林、牧、水、環保、文化和旅遊、科技、教育等部門,需要政府的大力協調。此外,保護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僅(jin) 僅(jin) 依靠各種組織、規範遠遠不夠,要想讓文化迸發出生機,需要每一位村民的積極參與(yu) ,各地不僅(jin) 需要加大對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宣傳(chuan) 力度,讓其有更大、更廣的群眾(zhong) 基礎,為(wei) 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保護營造良好的社會(hui) 氛圍。還需要地方政府組織相關(guan) 專(zhuan) 家和文化學者,認真梳理整合相關(guan) 的內(nei) 容,組織編寫(xie) 出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相關(guan) 的科普讀物,在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和研學旅行課程,讓這些散發著濃厚土地芬芳的教材走進學生的心田,讓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成為(wei) 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項目。

  以產(chan) 業(ye) 發展促進合理利用。讓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需要充分發揮其在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生態保護、文化傳(chuan) 承等方麵的多種功能,提升其多元價(jia) 值。近年來,我國以傳(chuan) 承和創新農(nong) 耕文化這一新的發展理念大力推動農(nong) 業(ye) 領域變革,切實轉變農(nong) 業(ye) 發展方式,積極推進農(nong) 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農(nong) 業(ye) 與(yu) 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為(wei) 此,一是要做強產(chan) 業(ye) 鏈。積極引導和支持新型經營主體(ti) 參與(yu) 特色資源開發,打造區域公共品牌,推動標準化生產(chan) ,發展精深加工,通過這些現代化手段,推動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資源優(you) 勢轉化為(wei) 產(chan) 業(ye) 優(you) 勢。二是打好融合牌。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是發展鄉(xiang) 村旅遊的重要資源,要突出農(nong) 味、文化味,提升服務水平,優(you) 化遊客體(ti) 驗,帶動食行宿遊購娛等各環節增值。同時,在促進合理利用方麵,深入挖掘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資源發展鄉(xiang) 村文化旅遊等業(ye) 態,設計和推出具有特色的主題旅遊線路、研學旅遊產(chan) 品和文創產(chan) 品,豐(feng) 富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活化利用形式。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