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人工智能教育火熱 師資隊伍建設跟上節奏了嗎

發布時間:2022-04-07 10:23:00來源: 科技日報

  超半數的受訪學校已經開設或正在籌備人工智能教育教學活動,但教師授課能力缺乏和課程體(ti) 係不夠完善仍是亟待解決(jue) 的突出問題——這是《2022年人工智能教育藍皮書(shu) 》(以下簡稱《藍皮書(shu) 》)點出的人工智能教育困境之一。

  近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華東(dong) 師範大學和騰訊聯合舉(ju) 辦了人工智能教育研討會(hui) 暨《人工智能教師能力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試行)》)《藍皮書(shu) 》成果發布會(hui) 。《標準(試行)》和《藍皮書(shu) 》旨在指導人工智能教育實踐,也勾勒出人工智能教育的現狀。

  師資隊伍建設,仍是目前我國人工智能教育中的關(guan) 鍵一環。

  在受訪的中小學校中,參與(yu) 人工智能課程教學活動的教師數量較少,專(zhuan) 職講授人工智能課程的教師寥寥無幾,大多數受訪教師認為(wei) 自己對於(yu) 人工智能專(zhuan) 業(ye) 知識和相關(guan) 工具的掌握程度一般。此外,已開設的人工智能課程也尚處於(yu) 讓學生了解與(yu) 體(ti) 驗人工智能階段。

  人工智能正在與(yu) 教育融合發展

  教育部科技司信息化處處長任昌山在研討會(hui) 上指出,當前以人工智能為(wei) 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yu) 教育深度融合,呈現出向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加速轉型的大趨勢。世界主要國家都紛紛聚焦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技術、平台、產(chan) 品、標準等領域,積極探索和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數字化轉型。而且,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衝(chong) 擊下,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向我們(men) 展示了未來教育的巨大潛能。

  實際上,在人工智能與(yu) 教育的融合發展上,我國已經出台了一係列舉(ju) 措。

  任昌山介紹,在基礎建設方麵,我國出台了《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為(wei) 驅動力,構建網絡、平台、資源、校園、應用、安全六位一體(ti) 的教育新興(xing) 基礎設施,推動教育的數字轉型、智能升級和融合創新;設立了兩(liang) 批共18個(ge) 智慧教育示範區的創建區,推動利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來更新教育理念,變革教育模式;啟動了兩(liang) 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的試點,在46個(ge) 地區、56所高校深入推進智能技術與(yu) 教師隊伍建設的融合;開展了人工智能條件下的教育社會(hui) 實驗,依托10個(ge) 實驗地區和19個(ge) 基地來探索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治理現代化的有效路徑;同時,連續3年與(yu)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共同舉(ju) 辦國際人工智能與(yu) 教育會(hui) 議,發布了《北京宣言》。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hui) 未來教育專(zhuan) 委會(hui) 副會(hui) 長吳砥表示,當談論中小學階段的人工智能教育時,常有兩(liang) 個(ge) 層麵的含義(yi) :第一,是指開設人工智能相關(guan) 課程,培養(yang) 學生對人工智能技術的興(xing) 趣,增進其對技術的理解和運用,同時也提高他們(men) 對人工智能的風險意識;第二,則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來優(you) 化教學、管理和評價(jia) ,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也就是人工智能賦能教育。

  “我們(men) 也接觸過不少學校,發現他們(men) 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教室、教材和教師上。其實,前兩(liang) 者的缺乏相對比較容易解決(jue) ,很多企業(ye) 都可以提供比較成熟的人工智能產(chan) 品,很多出版社也都發行了相關(guan) 教材,提供配套的課程教學資源。”吳砥說,“但教師的問題,確實不是短期內(nei) 能夠解決(jue) 的。師資培訓需要明確標準,還需要配套的培養(yang) 培訓體(ti) 製。”

  提升教師能力是當務之急

  調查數據也說明,吳砥的觀點具有普遍意義(yi) 。

  騰訊教育和騰訊研究院聯合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華東(dong) 師範大學,曆時半年對全國25個(ge) 省市的16萬(wan) 學生、2萬(wan) 多教師以及1000多名校長展開問卷調查,並以此為(wei) 基礎,編製了《藍皮書(shu) 》。

  《藍皮書(shu) 》課題組發現,學校管理層普遍積極推進人工智能課程,但教師能力培養(yang) 和課程體(ti) 係完善是當務之急。受訪的中小學校中,參與(yu) 人工智能課程教學活動的教師數量較少,專(zhuan) 職講授人工智能課程的教師寥寥無幾,大多數受訪教師認為(wei) 自己對於(yu) 人工智能專(zhuan) 業(ye) 知識和相關(guan) 工具的掌握程度一般。此外,已開設的人工智能課程也尚處於(yu) 讓學生了解與(yu) 體(ti) 驗人工智能的階段。

  人工智能課程是多學科交叉的課程,具有很強的前沿性。其課程內(nei) 容涉及麵寬、內(nei) 容廣泛、更新快,因此人工智能課程教師隻有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技能,才能適應課程發展的需要。

  華東(dong) 師範大學教授顧小清在對《藍皮書(shu) 》進行解讀時介紹,在調查中共有15080位受訪教師使用過人工智能技術。課題組對該部分教師進行了高等教育階段相關(guan) 課程培訓參與(yu) 情況的調查分析,隻有近三成的人工智能課程教師在高等教育階段接受過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yu) 教學的相關(guan) 課程培訓。

  “這或許也能解釋目前人工智能師資能力普通偏弱的情況。高等教育期間的教學是教師接觸人工智能的第一步。”顧小清說,值得慶幸的是,大多數一線教師都非常讚同在高等教育階段開設人工智能課程,這為(wei) 未來的教師教育奠定了基礎。

  人工智能教育不僅(jin) 是技術的教育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汪瓊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一方麵,人工智能課程和其他信息技術一樣,需要讓學生了解技術、認識技術;另一方麵,人工智能課程也要培養(yang) 學生對未來的想象力和預見力。“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來說,人工智能教育不僅(jin) 是技術的教育,對未來社會(hui) 發展的認識都可以融入這類課程中。”汪瓊說。

  “如果沒有合適的師資,我們(men) 討論的所有關(guan) 於(yu) 人工智能的美好願景,可能都是零。”北京教育學院信息學院教授於(yu) 曉雅指出,教師培訓的最佳途徑,就是找到真實的場景和可落地的應用。她強調,做教師培訓,最終還是要回到教學方式的變革上。如果還是用傳(chuan) 統的方式教學,那所謂人工智能課程,不過又是多了一項技術的學習(xi) 。

  曾有老師說,我要講主題為(wei) “人工智能寫(xie) 詩”的一堂課。那麽(me) ,講講技術,讓高中孩子調用自然語言處理的模塊,用人工智能寫(xie) 出一首詩,是不是就算完成了教學目標?於(yu) 曉雅說,這還不夠。“我們(men) 得找問題。得想一個(ge) 生活場景中的問題,讓課程跟問題解決(jue) 掛上鉤才行。”比如,能不能讓課程落腳在討論人工智能寫(xie) 的詩歌能否超越人寫(xie) 的詩歌,或者說人工智能的詩跟人類的詩比起來有什麽(me) 不同?“這樣就變成了一個(ge) 項目式的學習(xi) 內(nei) 容。否則,隻是單純教給學生技術,並沒有達到我們(men) 教學改革的目標。”於(yu) 曉雅說。

  人工智能教師究竟應該具備怎樣的能力?在《藍皮書(shu) 》調研的基礎上,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學校實驗室主任王素組織了專(zhuan) 業(ye) 團隊,試圖回答這一問題。

  此次出台的《標準(試行)》從(cong) 人工智能理解與(yu) 意識、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問題解決(jue) 、教學實踐、倫(lun) 理與(yu) 安全六個(ge) 維度上對人工智能教師提出了明確要求。

  比如,在教學實踐方麵,《標準(試行)》認為(wei) ,教師要能夠根據人工智能課程標準要求和可用的人工智能教學設備情況,運用教學設計方法與(yu) 工具開展課堂教學實踐;還要能夠幫助其他學科教師熟悉各種人工智能教育教學應用方法,指導其他學科教師積極應用人工智能技術與(yu) 工具優(you) 化教學實踐。

  王素希望,《標準(試行)》能成為(wei) 規範與(yu) 引領人工智能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有效開展人工智能教育活動的重要指南,作為(wei) 各學校開展人工智能教師培養(yang) 、人工智能教師培訓、人工智能教師評價(jia) 等工作的參考依據,也為(wei) 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提供支撐。

  張蓋倫(lun)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