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小數字鴻溝、促進教育質量提升 雲上服務“不打烊”
縮小數字鴻溝,促進教育質量提升
智慧教育,雲(yun) 上服務“不打烊”
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近日正式上線啟動,聚合了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國家職業(ye) 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國家24365大學生就業(ye) 服務平台4個(ge) 子平台,受到廣大師生高度關(guan) 注。教育部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將持續推進建設並充分運用國家智慧教育平台,縮小數字鴻溝,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和教育質量提升。
智教平台支撐“停課不停學”
進入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以下簡稱“中小學智教平台”),在“課後服務-文化藝術”版塊中選擇與(yu) 舞蹈、詩詞相關(guan) 的學習(xi) 內(nei) 容,這是青島金門路小學六年級學生尤淩很喜歡的學習(xi) 課程。在學校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暫停線下教學的日子裏,線上學習(xi) 讓她不僅(jin) 收獲了書(shu) 本知識,也增加了藝術、體(ti) 育領域的積澱。
數據顯示,中小學智教平台自3月1日試運行以來,有效支撐了“停課不停學”。平台日均瀏覽量已達2888萬(wan) 以上,最高日瀏覽量達6433萬(wan) ,現有資源總量為(wei) 2.8萬(wan) 餘(yu) 條,資源質量得到社會(hui) 廣泛認可。
作為(wei) 國家教育公共服務的綜合集成平台,中小學智教平台具有學生學習(xi) 、教師教學、學校治理、教育創新等諸多功能,也是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通過提供優(you) 質數字教育資源,打造在線的網上課堂,更好地為(wei) 師生服務。
“中小學智教平台在原有專(zhuan) 題教育和課程教學兩(liang) 個(ge) 資源版塊基礎上,新增了課後服務、教師研修、家庭教育和教改實踐經驗等4個(ge) 版塊,現有資源總量已達到28052條,新增資源17300條,增加了1.6倍。”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表示,平台還外鏈了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數字科技館、國家公共文化雲(yun) 、數字敦煌、北京大學考古與(yu) 藝術博物館、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等一批重要專(zhuan) 業(ye) 網站,著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這是‘雙線融合’的創新探索。”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唐亮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平台能夠支撐教師開展微課、翻轉課堂等多種形式的“線上”“線下”創新融合教研教學,滿足常態和疫情影響下的非常態教學需求,有利於(yu) 加快變革教學組織形式、重構教育形態。“時空邊界得以打破,優(you) 質資源可以共建共享,從(cong) 而縮小城鄉(xiang) 、區域、校際、群體(ti) 之間存在的資源不均衡問題。”
職教數字化按下“快進鍵”
新上線的國家職業(ye) 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以下簡稱“職教平台”),截至目前已有教師自建課程超17.8萬(wan) 門,為(wei) “大規模個(ge) 性化”培養(yang) 技術技能人才提供了可能。
教育部職業(ye) 教育與(yu) 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指出,新技術不斷迭代升級,對職業(ye) 教育現代化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據介紹,職教平台由“專(zhuan) 業(ye) 與(yu) 課程服務中心”“教材資源中心”“虛擬仿真實訓中心”“教師服務中心”四大版塊組成。平台分三期進行建設,其中,專(zhuan) 業(ye) 與(yu) 課程服務中心已於(yu) 3月28日正式上線,今年6月底將完成其他各中心的開發與(yu) 上線,12月底將完成平台每一個(ge) 規劃功能的開發與(yu) 上線。
記者了解到,“專(zhuan) 業(ye) 與(yu) 課程服務中心”主要包括專(zhuan) 業(ye) 資源庫、在線精品課、視頻公開課三部分。其中,專(zhuan) 業(ye) 資源庫模塊以專(zhuan) 業(ye) 為(wei) 單位,為(wei) 各類學習(xi) 者和教師提供課程資源和學習(xi) 包,教師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和編輯課程資源,形成個(ge) 性化課程;在線精品課模塊匯集職業(ye) 教育領域的優(you) 質慕課,供師生選用;視頻公開課模塊則以職業(ye) 教育國家級獲獎項目的課程資源為(wei) 基礎,為(wei) 職業(ye) 院校提供可選用、可觀摩的課程。
高教平台打造“金課堂”
唐亮指出,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的正式上線,對於(yu) 匯聚優(you) 質教育資源具有重要意義(yi) 。“平台整合了海量的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ye) 教育等領域的課程類和非課程類視頻資源。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視頻均由名校名師、學者院士參與(yu) 設計錄製,內(nei) 容精湛、製作精良。”唐亮說。
事實上,在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以下簡稱“高教平台”),堪稱名家薈萃。首批上線的2萬(wan) 門課程是從(cong) 1800所高校建設的5萬(wan) 門課程中精選的優(you) 質課程,覆蓋了13個(ge) 學科92個(ge) 專(zhuan) 業(ye) 類,其中不乏鍾南山、林毅夫、樊錦詩等院士、名家的精彩授課。
從(cong) 2013年起步以來,中國慕課在9年間發展迅速,優(you) 質教育資源得以通過網絡走向千家萬(wan) 戶,助力教育公平的實現。“2013年我們(men) 隻有5門慕課,到現在慕課數量已超過5.25萬(wan) 門;2013年我們(men) 的注冊(ce) 用戶隻有上百人,現在已經擁有超過3.7億(yi) 的用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指出,中國的慕課數量和學習(xi) 人數均居世界第一,並保持快速增長態勢。
吳岩透露,“高教平台”鏈接了“愛課程”和“學堂在線”兩(liang) 個(ge) 在線教學國際平台,向世界提供900餘(yu) 門多語種課程。“我們(men) 在中國發起和成立了世界慕課和在線教育聯盟,在11個(ge) 國家的13所世界著名大學實行了互認學分,開設168門融合式課程。我們(men) 要揚帆出海,為(wei) 世界高等教育貢獻中國力量。”
就業(ye) 平台助力畢業(ye) 生求職
202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ye) 生人數預計將達1076萬(wan) ,為(wei) 促進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教育部在原有教育部新職業(ye) 網和24365智慧就業(ye) 平台基礎上,全新升級建成“國家24365大學生就業(ye) 服務平台”(以下簡稱“24365就業(ye) 平台”)。通過打造24小時365天“全時化、智能化”平台,為(wei) 畢業(ye) 生和用人單位提供更優(you) 質的“互聯網+就業(ye) ”服務,促進畢業(ye) 生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ye) 。
針對當前疫情導致畢業(ye) 生外出求職不便的現實情況,在8月底之前,“24365就業(ye) 平台”將舉(ju) 辦約40場線上招聘會(hui) ,提供500萬(wan) 條以上的崗位信息。“平台還將大力推廣‘雲(yun) 簽約’,實現求職簽約線上‘一站式’辦理。同時,鼓勵各地各校用好‘互聯網+就業(ye) ’的新模式,為(wei) 畢業(ye) 生提供更加便利的就業(ye) 服務。”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司長王輝說。
目前,“24365就業(ye) 平台”匯集了380餘(yu) 萬(wan) 個(ge) 崗位信息,已上線“互聯網+就業(ye) 指導”直播課90餘(yu) 期,涵蓋就業(ye) 形勢與(yu) 政策、行業(ye) 分析、求職技巧等內(nei) 容。平台還上線了“宏誌助航”係列就業(ye) 指導培訓課程資源118個(ge) ,提供44項職業(ye) 測評、125個(ge) 職業(ye) 百科和578個(ge) 職業(ye) 案例。
王輝透露,教育部全國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指導委員會(hui) 將舉(ju) 辦醫療衛生、信息通信與(yu) 互聯網等25場分行業(ye) 的專(zhuan) 場招聘會(hui) ,預計提供崗位信息110萬(wan) 條。還將會(hui) 同部分地方教育部門舉(ju) 辦區域性線上專(zhuan) 場招聘會(hui) ,預計提供崗位信息20萬(wan) 條;發揮高校就業(ye) 聯盟作用,舉(ju) 辦全國高校共享就業(ye) 聯合線上雙選會(hui) ,預計提供崗位信息15萬(wan) 條。
本報記者 孫亞(ya) 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