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至花開日 民歌正當時
【到新時代新天地中去·守護民歌】
春至花開日 民歌正當時
——在民歌發展路上創新探索的追夢人
光明日報記者 彭景暉 李丹陽
燈光下,舞台上,呼麥從(cong) 歌者的喉嚨直抵聽眾(zhong) 的耳膜,聲如蒼穹之巔,如瀚海之底,如駿馬嘶鳴。90後民歌歌手傲日其愣嗓門一開,把人們(men) 帶到內(nei) 蒙古的大草原,而他的思緒回到了二十多年前一個(ge) 小小的舞台:在一個(ge) 家庭聚會(hui) 上,羞澀的5歲男孩傲日其愣站在眾(zhong) 人麵前,鼓足勇氣唱了一首民歌。熱烈掌聲裏,男孩第一次感受到嗓音的價(jia) 值,悄悄把民歌夢“像小樹苗一樣種在了心裏”。
這個(ge) 夢登上歲月列車,來到“大大的舞台”——湖南衛視《春天花會(hui) 開》節目。同一舞台,離傲日其愣幾米的距離,另一個(ge) 做著民歌夢的孩子提起話筒。90後青年歌手麥麥提江·麥提喀斯木那高亢的維吾爾族唱腔,與(yu) 呼麥聲擊撞開。強烈風格對比下,兩(liang) 種聲音在一首歌裏毫無違和地融合起來。
“一首帶有歐洲風格的小曲《橄欖樹》,讓人感受到的竟是中國的草原牧場和戈壁大漠,被年輕人玩出了中國民歌的味道!”觀眾(zhong) 這樣感慨。
幾年裏,青年群體(ti) 中掀起了一場民歌熱,一批民歌青年不斷探索,嚐試讓傳(chuan) 統民歌與(yu) 現代音樂(le) 相互結合,讓原生態的狀態靈感與(yu) 學院派的技術風格相互碰撞。《春天花會(hui) 開》節目主創人員早早關(guan) 注到這一現象,他們(men) 總結道:“青年人使民歌展現了別樣風采,擁有了更豐(feng) 富的表達方式和更強的傳(chuan) 播力。”
在中國音樂(le) 學院作曲係副教授胡廷江看來,作為(wei) 中華民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代表,中國民歌一個(ge) 重要特點是傳(chuan) 承,而青年人的創新順應了民歌的本質,能獲得持續而長久的生命力。
1.民歌沒有被遺失在故鄉(xiang)
幾十年裏,伴隨城市化進程,人們(men) 從(cong) 農(nong) 村奔向城市。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nei) ,主要“生長”於(yu)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和田園生活土壤的民歌似乎被人們(men) 留存在故鄉(xiang) 。在傲日其愣和麥麥提江·麥提喀斯木出生的20世紀90年代,流行音樂(le) 早已開始占領人們(men) 手中的播放器和耳機,民歌逐漸淡出了很多人的視野。
“從(cong) 小喜歡,無法割舍,從(cong) 未改變。”簡潔有力的話語裏,傲日其愣表達著他不同的看法,“實際上,我身邊很多一起來到大城市的青年人,從(cong) 來沒有丟(diu) 下民歌情結。”
在生養(yang) 他的內(nei) 蒙古大草原,生老病死、婚喪(sang) 嫁娶,人世間的種種經曆,都有民歌相伴。“祖輩父輩個(ge) 個(ge) 能唱,任何心情都可用歌聲表達,自然、純真、深刻。”傲日其愣少年時便立誌走民歌道路,也從(cong) 來沒有懷疑過這條人生道路能不能走通。
這份自信,源自他對民歌生命力的理解,也源自民歌帶給他真切的感受——幸福。來到城市發展後,他沒忘記“自己身後那片草原”,舞台、地鐵、街頭,他走過的地方,腦海中始終縈繞的是草原民歌的背景音。他與(yu) 很多青年一起,守護著傳(chuan) 承民歌的願望。
他的搭檔麥麥提江·麥提喀斯木“投奔”民歌的時間不長,即使在今天,他仍然給自己定位為(wei) 一名搖滾音樂(le) 人,“隻不過民歌魅力太大,不可不學”。2011年,在一場國外的音樂(le) 節上,來自一支中國樂(le) 隊的民歌與(yu) 搖滾結合的歌曲,把他的心給“剜走了”。
“原來音樂(le) 可以這麽(me) 做!”一心鑽研搖滾樂(le) 的麥麥提江·麥提喀斯木看到,外國樂(le) 迷對這種帶有強烈中國色彩的歌曲報以“近乎瘋狂的喝彩”。於(yu) 是,他的“音樂(le) 實驗”裏,開始了各種民族音樂(le) 的融合。一邊學,一邊接觸越來越多的人,在整理手機通訊錄時,他才發現,鑽研民歌與(yu) 現代音樂(le) 相結合的同仁,“翻了好幾頁也翻不完”。
在《春天花會(hui) 開》節目裏,兩(liang) 個(ge) 人還共同選擇了蒙古族民歌《天堂》,一個(ge) 用蒙古族唱腔,一個(ge) 用維吾爾族唱腔,抒發著共同的願望:“告訴所有出門在外的年輕人,正如民歌並沒有被遺失在故鄉(xiang) ,我們(men) 的鄉(xiang) 愁也不會(hui) 迷失在城市生活裏。”
2.同一部作品,歌者賦予它不同的時代烙印
青年職業(ye) 歌手龔爽如今在中國音樂(le) 學院攻讀聲樂(le) 專(zhuan) 業(ye) 博士研究生,過去的十多年裏,她在演唱中,用心尋找著中國聲樂(le) 表達方式和細節處理的更多路徑,“搜集”著一種唱法、一首歌曲中能夠匯聚的最大“情感交集”。
“我們(men) 每個(ge) 人的情感都如一滴水,一群人的情感便可聚成一朵浪花,無數人的情感在一起,便有了江、有了河,有了中華兒(er) 女共通的心。”出生於(yu) 湖北、成長在長江邊的龔爽,把自己的歌聲看作是長江的一滴水,她希望穿過河流,穿過湖泊,去往更遠的地方,激蕩更多人的耳朵;也希望在歌唱生涯中,始終明白自己從(cong) 哪裏來,又去往何處。
“我們(men) 讚美長江,你是無窮的源泉;我們(men) 依戀長江,你有母親(qin) 的情懷……”在殷秀梅等歌唱家的歌聲中,《長江之歌》到了副歌部分,便如巨浪般澎湃洶湧、波瀾壯闊。而成長於(yu) 經濟社會(hui) 高速發展時代下的龔爽,對副歌使用了另外一種處理方式——平穩緩和如涓涓細流。
“像孩子躺在母親(qin) 的懷裏,向母親(qin) 呢喃著輕聲耳語。”龔爽說,“我們(men) 生活的年代穩定而幸福,我平時看到的母親(qin) 河就是這個(ge) 樣子。”如同她那關(guan) 於(yu) 一滴水成長的感悟,整首歌緩緩而進,情感逐漸濃厚,“涓涓細流不斷匯集”,直至結尾處情感噴發、“抵達大海”。這便是長江邊長大的女孩用歌聲訴說的長江。
類似的嚐試,龔爽早在幾年前就開始了。“那時,我在一次演出中演唱電影《上甘嶺》的主題曲《我的祖國》。”龔爽回憶,過去,這首歌的副歌部分是進行曲節奏,因為(wei) 要表現硝煙戰火和戰鬥場景,所以是昂揚的、激情的。
龔爽將之改編成一個(ge) 抒情段落,並且用一種“舒展長線條”的演唱方式來演唱。“歌詞中‘美麗(li) 的祖國’‘強大的祖國’早已成為(wei) 現實,我們(men) 當代青年人是用從(cong) 容自信的姿態步入新時代的。所以我想用歌聲表達我們(men) 真實感受的祖國。”龔爽說,同一部作品,歌者能賦予它不同的時代烙印。
而這樣的探索並非易事。在各國文化激烈碰撞交融的今天,很多像龔爽一樣的青年歌者,都希望有更多持這種想法的人參與(yu) 進來,一起思索,一起嚐試,“唯有如此才能找到中國聲樂(le) 、中國民歌更多的發展路徑”。
3.尊重來自真實生活的每一個(ge) 音符
青年音樂(le) 製作人郭曲最近也加入了“民歌大家庭”。“對民歌有兩(liang) 種情感,一是喜歡,二是敬畏。”有機會(hui) 涉獵民歌,嚐試民歌元素與(yu) 電子音樂(le) 、流行音樂(le) 的融合,郭曲沒有絲(si) 毫猶豫。
“在我接觸到的青年群體(ti) 裏,對於(yu) 民歌是存在審美斷層的。”郭曲介紹,在他的一些作品裏,《茉莉花》《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等歌曲的元素能喚醒很多父輩人的記憶,可一些年輕人卻難以產(chan) 生共鳴。
一些學者也強調同樣的問題,相較於(yu) 流行歌曲,民歌的傳(chuan) 播渠道較為(wei) 局限,原本來自民間的民歌逐漸“曲高和寡”。
“也許自己可以為(wei) 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做一點點事情”。郭曲很快發現,民歌與(yu) 各種音樂(le) 的融合,不是一個(ge) “包裝”的過程,沒有聽眾(zhong) 會(hui) 為(wei) “簡單嫁接”的作品買(mai) 單。要解決(jue) 審美斷層問題,讓民歌被更多年輕人接受,不可一蹴而就。
“最大困難是如何準確地把握尺度,讓作品既保留經典音樂(le) 的精神內(nei) 核,又具備恰當的音樂(le) 語言。”郭曲視之為(wei) 最大挑戰,他說,“我們(men) 要有謹慎克製的原則,做不到這一點,就不要急著創新。”
在改編《烏(wu) 蘇裏船歌》時,郭曲幾乎完整地保持了整首歌的音樂(le) 樣貌。“實際上在氣質等方麵也沒有做太大改變。原作品對人們(men) 的自在快樂(le) 展現得淋漓盡致,完全不必做‘畫蛇添足’的改變。”郭曲認真地踐行著自己“謹慎克製”的原則,也注重了解民歌的誕生背景,注重去實地采風。
這樣的觀點被胡廷江讚同,在他看來,民歌不光是旋律上的呈現,更是一種生活的再現。青年人要傳(chuan) 承和發揚民歌,就要紮根在民間的土壤,深入人們(men) 的生活,去體(ti) 驗、挖掘、凝練。“互聯網越便利,我們(men) 搜索一段旋律越容易,就越要尊重來自真實生活的每一個(ge) 音符。”胡廷江說。
“不刻意,要自然而然。”在《春天花會(hui) 開》舞台上,郭曲得意於(yu) 歌曲《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中一段平和而溫暖的小號聲。郭曲說:“沒有特意擬定的意境,沒有專(zhuan) 門預設的情感。就讓音符本身去和觀眾(zhong) 交流吧,讓它成為(wei) 一個(ge) 台子,讓觀眾(zhong) 把自己想要的真實情感放上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