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非遺”技藝活力再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解讀國風國潮)

發布時間:2022-04-13 10:35:00來源: 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非遺技藝從(cong) 過去的搶救性保護、展覽式傳(chuan) 播,逐步回歸生產(chan) 實踐和生活體(ti) 驗,非遺工藝品從(cong) 博物館走入百姓日常,非遺資源有機融入文化生活,深度嵌入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之中,展現出日新月異的時代氣息和創新活力。

  “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已成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發展的共識。讓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讓非遺技藝“潮”起來,堅持活態傳(chuan) 承,非遺將在現實生活中結出累累碩果。

  2021年9月14日,在陝西榆林綏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陳列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寶貝,對延續曆史文脈、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yi) 。”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背後,離不開傳(chuan) 統技藝的支撐。這些傳(chuan) 統技藝鐫刻著曆史的印記,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也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近年來,不少傳(chuan) 統技藝重煥生機,引領社會(hui) 潮流。去年“雙11”購物節中,非遺工藝品網絡銷量激增,德化瓷器、宜興(xing) 紫砂、曲陽石雕、東(dong) 陽木雕、南平建盞、揚州民樂(le) 、宣城文房四寶……消費者競相購買(mai) 相關(guan) 產(chan) 品,生動體(ti) 現了非遺技藝的當代活力——“老字號”正成為(wei) 年輕人喜愛的“新網紅”。

  新形式新表達,展現傳(chuan) 統技藝的多元魅力

  隨著時代發展,許多非遺技藝從(cong) 過去的搶救性保護、展覽式傳(chuan) 播,逐步回歸生產(chan) 實踐和生活體(ti) 驗,非遺工藝品從(cong) 博物館走入百姓日常,非遺資源有機融入文化生活,深度嵌入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之中,展現出日新月異的時代氣息和創新活力。當前,跨界融合的“非遺+”成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創新的重要表征,主要表現為(wei) 以下幾種類型。

  其一,“非遺+文創”,將非遺元素作為(wei) 產(chan) 品的創意來源。梁平竹簾藍牙音箱、蘇州緙絲(si) 手提包、哈密刺繡耳機、廣西壯錦圍巾、曲陽定瓷玩偶、潮陽剪紙係列運動鞋……這些暢銷的文創產(chan) 品都是在非遺傳(chuan) 承人和產(chan) 品設計師的跨界合作下產(chan) 生的。非遺技藝點亮文創產(chan) 品的設計靈感,現代設計賦予非遺技藝以時尚氣質,二者的有機融合受到人們(men) 的歡迎。

  其二,“非遺+文旅”,依托非遺資源打造獨具特色的文旅品牌。西安的大唐不夜城通過剪紙、泥塑、皮影、西秦刺繡、秦腔臉譜等非遺工藝品、衍生品來吸引四方遊客,成為(wei) 年輕人爭(zheng) 相“打卡”的旅遊目的地;廣州西關(guan) 永慶坊旅遊區在嶺南民俗“行花街”中融入多場釘金繡裙褂非遺時裝秀,讓往來遊客大開眼界;在宜昌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清江畫廊景區,遊客能夠親(qin) 身參與(yu) 和體(ti) 驗土家織錦、手工鞋墊、編製草鞋等非遺工藝,沉浸式感受當地風土人情。當下,依托非遺技藝體(ti) 驗的景區街區越來越多,成為(wei) 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趨勢。

  其三,“非遺+文娛”,越來越多的文藝作品以非遺技藝為(wei) 表現對象。講述非遺技藝和非遺傳(chuan) 承人的紀錄片不斷湧現,如《了不起的匠人》《指尖上的傳(chuan) 承》《海派百工》等。這些原本小眾(zhong) 的題材通過影像記錄,細致展現工藝製作過程,傳(chuan) 遞精湛技藝背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受到大眾(zhong) 關(guan) 注。在短視頻和直播平台,一些非遺手藝人紛紛開設自媒體(ti) 賬號,通過展示個(ge) 人作品、分享教學視頻、講解非遺知識等形式,拉近非遺與(yu) 普通大眾(zhong) 之間的距離,“圈粉”無數。近年來影視劇製作對服裝、道具、場景愈發考究。《延禧攻略》中的“絨花”、《天盛長歌》中的“蜀錦”、《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竹篾燈籠”、《清平樂(le) 》中的“汴京宋室風箏”等,這些傳(chuan) 統手工滲透在影視劇細節之中,不僅(jin) 營造了作品的曆史質感,也讓觀眾(zhong) 領略到傳(chuan) 統文化之美。

  活力湧動的“非遺+”現象說明,當代消費者對非遺技藝的青睞不僅(jin) 因為(wei) 相關(guan) 產(chan) 品的使用價(jia) 值,更在於(yu) 物質背後所蘊含的豐(feng) 富曆史內(nei) 涵和獨特文化標識。非遺工藝品傳(chuan) 遞出的生活美學和文化記憶,重燃了歲月,煥新了時光,在過去與(yu) 當下的連接中傳(chuan) 遞傳(chuan) 統文化的現實溫度。尤其是在全球化視域下,凝結著中國人思想智慧、審美經驗和情感認同的非遺技藝,能夠讓世界直觀地了解中國曆史、生動地理解中國文化。傳(chuan) 承和發展非遺技藝,對於(yu) 講好中國故事、彰顯中國審美旨趣、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具有獨特作用。

  產(chan) 業(ye) 化活態化,激發非遺資源的當代活力

  非遺技藝能夠掀起熱潮,既是非遺傳(chuan) 承發展的成果體(ti) 現,也啟發我們(men) 進一步思考:麵向未來,如何讓非遺技藝更加適應現代環境,更加有機融入現代生活,讓非遺價(jia) 值得到更多元的實現?近年來,在有關(guan) 部門推動下,非遺技藝調查記錄體(ti) 係、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製度和理論研究體(ti) 係等日漸完善,更為(wei) 健全的保護傳(chuan) 承生態正在逐步建立起來。

  非遺技藝能夠直接作用於(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讓非遺技藝接軌市場環境,讓非遺工藝品延續商品屬性,有利於(yu) 保持非遺的內(nei) 生動力。數據顯示,我國七成以上的非遺項目保存在鄉(xiang) 村,2021年在天貓平台成交過億(yi) 的14個(ge) 非遺產(chan) 業(ye) 帶,一半來自縣域及以下地區。開發非遺市場,發展非遺產(chan) 業(ye) ,對於(yu) 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著特殊貢獻。如今,很多非遺從(cong) 業(ye) 者在保持原生技藝本真性的同時,開始有意識地開發非遺衍生產(chan) 品和多元業(ye) 態,通過打造非遺品牌,提高產(chan) 品附加值,滿足年輕用戶時尚化、個(ge) 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據統計,過去一年在網絡平台購買(mai) 非遺相關(guan) 產(chan) 品的人中,有40%以上是90後群體(ti) 。與(yu) 此同時,非遺營銷推廣、非遺創意研發、非遺IP授權應用、非遺數據資源服務等配套產(chan) 業(ye) ,都是現代非遺創新發展的有效支撐。

  科技賦能是非遺傳(chuan) 承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互聯網和數字化技術給現代非遺技藝帶來更多可能。一方麵,新媒體(ti) 平台能夠聚合非遺項目、非遺產(chan) 品、非遺傳(chuan) 承人、非遺消費者,進一步拓寬非遺保護、傳(chuan) 承、發展和消費的空間。越來越多的非遺傳(chuan) 承人開設了網上店鋪,線上成為(wei) 銷售主要渠道;抖音平台的非遺主題視頻數量過億(yi) ,覆蓋了97.94%的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其發起的“非遺合夥(huo) 人”“看見手藝”“非遺市集”等活動,讓非遺技藝被更多人關(guan) 注,促進了非遺市場的開發和相關(guan) 消費的增長。另一方麵,數字化技術帶來非遺技藝的全新“玩法”。三維建模、5G直播、AI(人工智能)合成、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等新興(xing) 技術的應用,充分挖掘非遺數字化潛力,為(wei) 網絡用戶帶來沉浸式、交互式的非遺體(ti) 驗。

  此外,推動非遺納入教育體(ti) 係,是非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伴隨著非遺技藝的生活化、大眾(zhong) 化,以往僅(jin) 在師徒之間口傳(chuan) 心授的傳(chuan) 承模式顯得單一,社會(hui) 力量尤其是教育界的力量在現代非遺的傳(chuan) 承發展過程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當前,不少學校將非遺引進校園、帶進課堂,有的高校聘請非遺傳(chuan) 承人擔任特聘教授、成立非遺研究基地、開展非遺研培項目、開設非遺選修課程,有的中小學、幼兒(er) 園也將非遺技藝融入藝術課程和學前教育體(ti) 係,讓學生在青少幼不同階段都能處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滋養(yang) 之中。

  如今,“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已成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發展的共識。實踐表明,非遺不應隻是靜態的文化符號,更應是活態的文化“有機質”。讓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讓非遺技藝“潮”起來,堅持活態傳(chuan) 承,非遺將在現實生活中結出累累碩果。(朱傳(chuan) 欣 製圖:趙偲汝)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