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飛船關鍵一腳“刹車”背後是二十九年的堅守
4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dong) 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航天員翟誌剛、王亞(ya) 平、葉光富終於(yu) 回家了。
神舟飛船返回艙的回家之旅可謂驚心動魄。鮮為(wei) 人知的是,在經曆灼燒、黑障、開傘(san) 減速等環節之後,返回艙仍然有約每秒8米的速度。而此時航天員“背部朝下、麵朝天”地坐在返回艙裏,如此高的著陸速度將損傷(shang) 航天員的頸椎。為(wei) 確保他們(men) 的安全,必須進一步降低衝(chong) 擊。
在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著陸的最後幾米,位於(yu) 返回艙底部的“伽馬刹車指令員”測算著返回艙的速度和其距離地麵的高度。在飛船返回艙降落至預定高度時,“伽馬刹車指令員”準確發出了著陸反推發動機點火指令,關(guan) 鍵一腳“刹車”,讓返回艙在反推力的作用下平穩著陸。
“伽馬刹車指令員”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35所研製,是飛船的關(guan) 鍵設備,已先後服役於(yu) 神舟八號至神舟十二號飛船。
技術負責人王征告訴記者,伽馬射線的探測方式賦予它穿透地表植被的能力,它能精確測量返回艙底部距離地表的高度,其精度達厘米級。
“通過向地表發射伽馬射線、快速捕獲反射回的射線,‘伽馬刹車指令員’得以在‘大腦’中進行精確計算,實時提取高度和速度信息,在最佳時機發出著陸反推發動機點火指令,最大限度發揮其緩衝(chong) 性能。”王征說。
他告訴記者,這與(yu) 行車原理一致,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刹車距離,都影響著乘坐者的感覺體(ti) 驗。
關(guan) 鍵技術國產(chan) 化工作在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啟動之初,便開始謀劃推動。而神舟飛船這一腳關(guan) 鍵“刹車”背後,是科技人員29年的堅守。
1993年,在載人航天工程啟動的第二年,三院35所開始著手國產(chan) 化“伽馬刹車指令員”的研製。
35所所長孫昊說,此前,我國在伽馬探測著陸技術上一直受製於(yu) 國外。采用伽馬放射源實現高度控製在當年缺少相關(guan) 研究,研製難度大。“技術必須要自立,不讓中國航天受製於(yu) 人”,秉承著這樣的信念,該所主動承擔起這一產(chan) 品的研製。
2000年,“伽馬刹車指令員”原理樣機研製完成,爭(zheng) 取到立項批複;2008年,作為(wei) 備份產(chan) 品交付神舟七號;2011年,國產(chan) “伽馬刹車指令員”隨神舟八號上天,圓滿完成返回艙軟著陸任務。
在國產(chan) “伽馬刹車指令員”研製初期,隻有三個(ge) 老師傅和兩(liang) 個(ge) 年輕人,算得上是35所規模最小的隊伍。當時,研製還找不到突破口,項目成員們(men) 為(wei) 吃透技術機理奔波於(yu) 高校和研究機構不斷求教,為(wei) 尋找關(guan) 鍵部件的配套廠家四處走訪調研。
2010年,國內(nei) 唯一一家給神舟產(chan) 品配套生產(chan) 重要配件的廠家要搬遷,生產(chan) 線即將停產(chan) 。時任主任設計師的王征買(mai) 了當天的票跑到位於(yu) 南京的廠家,三番五次登門拜訪廠長,向廠長說明情況,請求不要停產(chan) 。在這樣的堅持下,該廠家決(jue) 定保留生產(chan) 線直到生產(chan) 完該配件,保證了任務的完成。
正是在這樣的堅持下,“伽馬刹車指令員”不僅(jin) 完成了神舟飛船任務,還進一步拓展應用到嫦娥任務,圓滿完成了我國航天器的首次月麵“軟著陸”任務。
在神舟飛船任務和探月工程研製任務重疊的時期,項目成員們(men) 在單位紮了營。對於(yu) 第四任項目主任設計師的葛源春來說,除了“對月、舉(ju) 杯、喝紅牛”的難忘記憶,還有被成員們(men) 強製架著“遣返”回家的回憶。
29年,四代人隨載人航天事業(ye) 成長起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guan) 、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也隨著項目傳(chuan) 承下來。
再回首十年前、在首次參加載人航天任務後作的那首小詩,王征說:“除了科技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有更多的年輕人在重大工程中懂得了國家的航天事業(ye) 是如何鑄就的,懂得了什麽(me) 是‘國家利益高於(yu) 一切’,懂得了什麽(me) 是傳(chuan) 承。”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2年04月18日 08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