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大學生反向背調雇主:用自我表達倒逼職場環境改變

發布時間:2022-04-18 10:15: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大學生“反向背調”雇主:用年輕重塑職場

  又一個(ge) 畢業(ye) 季臨(lin) 近,浙江某高校的碩士應屆生周旭已陸續收到了來自多個(ge) “大廠”的入職offer。在同一眾(zhong) 用人單位鬥智鬥勇的過程中,他並沒有感受到什麽(me) 特別的壓力。相反,憑借著前期對各個(ge) 企業(ye) 所做的“背調”,在這5家企業(ye) 的麵試過程中,“基本上所有的問題都在掌控之內(nei) ”。

  事實上,早在去年6月的秋季招聘開始前,周旭就已經明確了自己對企業(ye) 的要求,並對企業(ye) 的相關(guan) 情況進行了多方位的了解,並按照重要性從(cong) 高到低排序:地點、行業(ye) 、平台大小、薪資水平以及企業(ye) 文化背景。

  基於(yu) 這一首要需求進行篩選後,擺在周旭麵前的就隻剩下了五六家企業(ye) 。而在這剩下的企業(ye) 各方麵條件相差不大時,他最終選擇入職一家自己認為(wei) 更具活力和創新性的公司。

  周旭的求職經曆不是個(ge) 例,據媒體(ti) 報道,大批以00後為(wei) 主體(ti) 的畢業(ye) 生即將帶著新的言行和思維方式步入職場,他們(men) 不僅(jin) 不迷戀大廠的光環、敢於(yu) 對加班“說不”,甚至在麵試前“反向背景調查”雇主。

  反客為(wei) 主:00後畢業(ye) 生開始“反向背調”雇主

  在求職過程中,“背調”是一個(ge) 十分常見的環節。這是“背景調查”簡稱,一般發生在麵試流程的尾聲,用人單位通過谘詢應征者的畢業(ye) 院校、前公司和其他相關(guan) 人士,對應征者的背景資料進行真實性核查。然而,如今的大學生們(men) ,給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背調來了個(ge) “反攻”。

  北京某重點高校的應屆本科畢業(ye) 生陳苒在求職前就為(wei) 自己今後的就職環境作了設想。她向往比較輕鬆自由的工作環境,於(yu) 是排除了大量的傳(chuan) 統公司。而作為(wei) 一個(ge) 財務管理專(zhuan) 業(ye) 的學生,出於(yu) 提升自己專(zhuan) 業(ye) 能力的目的,她最終將目標放在了互聯網“大廠”以及知名會(hui) 計事務所。

  在此基礎上,她一方麵通過互聯網收集事務所的信息,不僅(jin) 從(cong) 官方網站上查詢資料,也在各種不同類型的App中搜尋更多來自於(yu) 員工的分享。另一方麵,她利用假期在這些事務所中實習(xi) ,親(qin) 身地感受了工作環境、了解了工作內(nei) 容。借此,她最終和自己心儀(yi) 的事務所簽訂了協議並即將正式入職。

  “反向背調”帶給陳苒的是對於(yu) 職業(ye) 發展的更深層次思考。初入大學時,互聯網大廠曾非常吸引陳苒,有一種“光環”般的價(jia) 值。但隨著陳苒升入高年級,她開始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麽(me) 。“在最終選擇職業(ye) 時,雖然有“大廠光環”的吸引,我還是選擇了可以針對性提升自己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的地方。”

  在網絡上,“反向背調”甚至還被總結出了不同“段位”。最基本的操作,是從(cong) 各種網絡App信息中查看公司,去招聘網站了解同類崗位;更進一步,是找師兄師姐或曾經在公司實習(xi) 工作過的“小夥(huo) 伴”打聽內(nei) 幕;進階版的,是去薪資工具裏比對薪資水平,從(cong) 企業(ye) 查詢網站上看公司規模,查老板背景,甚至還要看公司背後的投資人及其投資邏輯。

  李栗是北京大學的大四學生,從(cong) 大二開始,他有過許多份實習(xi) 經曆。除去第一份實習(xi) 中,他因尚處於(yu) “職場小白”狀態而沒有做特別的調查以外,在其他的實習(xi) 中,他都積攢了大量“反向背調”的經驗:“一是直接通過電腦、雜誌、書(shu) 籍、文檔、互聯網搜索等現有二手資料進行分析;二是依靠自己的人脈,在與(yu) 朋友、同學的交流中,設身處地感受對應公司的環境。其中,後者更為(wei) 重要。”

  “反向背調”在大學生中常見嗎?湖南大學輔導員於(yu) 涵宇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其實這種情況在畢業(ye) 生中間一直都有,多年來我們(men) 在就業(ye) 指導中也經常會(hui) 鼓勵學生去做“職業(ye) 訪談”,就是一種對於(yu) 用人單位的調研,最常見的就是聯係已經在該單位就職的學長學姐,或者是在一些求職的網站、論壇等了解工作具體(ti) 情況、薪資待遇和職位發展等。”

  “但是近年來,隨著畢業(ye) 生群體(ti) 已經大部分是95後、00後,其中一部分對於(yu) 用人單位的背調也是越來越多樣化、細致和詳盡。”於(yu) 涵宇說,這是因為(wei) 現階段畢業(ye) 生是互聯網原住民,對於(yu) 信息的收集能力和敏感性要遠高於(yu) 以前的畢業(ye) 生,畢業(ye) 生就業(ye) 滿意度的組成也更加多元和社會(hui) 化。

  占據主動:“反向背調”後,大學生獲得了什麽(me) ?

  在“反向背調”的操作中,不少大學生坦言,這不僅(jin) 讓自己對即將上任的工作崗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讓自己對於(yu) 職業(ye) 生涯的發展、人生道路的規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當第一次看到“反向背調”這一詞語時,李栗感到有些奇怪。在他的認知中,主動地對公司背景進行調查,是“天經地義(yi) 的”。但他同樣承認,在求職過程中,公司或單位處於(yu) 主導地位,但這並不影響求職者的主動性。

  在自己廣泛的交流中,李栗發現,並不是所有同學都有著去調查意向企業(ye) 的主動性。“身邊有許多同學習(xi) 慣於(yu) 步入大學前的學習(xi) 生活,習(xi) 慣於(yu) 被選拔,而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選擇也是很重要的一點。”

  “我們(men) 不應是“求工作”,而是“找工作”。”在他看來,“反向背調”不僅(jin) 應該是流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然而,陳苒身邊的同學們(men) 同樣會(hui) 很積極地通過各種渠道去了解公司情況。通過“反向背調”,他們(men) 不僅(jin) 能夠通過薪資情況、員工特點、企業(ye) 文化等的情況篩選出自己所期望入職的公司,還能在麵試過程中占據一定的主動權。陳苒正是憑借著對公司關(guan) 注點的調查,既有針對性地準備了麵試材料,又積極主動地把麵試官引到了自己想向其展示的方麵。

  讓自己在求職中占據主動地位,這是不少“反向背調”的大學生們(men) 認可的觀點。

  胡潘畢業(ye) 於(yu) 北京市某高校城鄉(xiang) 規劃專(zhuan) 業(ye) ,在工作一年後,對自己當初“反向背調”的行為(wei) 深感慶幸:“求職是一個(ge) 雙向選擇的過程,甚至是求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提前對應聘企業(ye) 或單位的背景調查可以規避很多風險,讓自己寶貴的青春不至於(yu) 浪費在盲目選擇上。”

  清華大學學生職業(ye) 發展指導中心的一名老師表示,“反向背調”證明學生有能力、有把握在求職中處於(yu) 優(you) 勢地位。

  為(wei) 什麽(me) 會(hui) 出現這樣的現象,該老師表示:“首先高校都開展職業(ye) 輔導課,這讓同學們(men) 慢慢覺得找工作這件事情很重要。也讓他們(men) 進行了一次自我反思、自我探索,讓自己的個(ge) 人特質和崗位需求進行“人崗”匹配。職業(ye) 谘詢過後同學們(men) 大概都會(hui) 產(chan) 生的一個(ge) 概念是,既然要達到人崗匹配,自我探索是一方麵,對企業(ye) 的崗位的了解也是一方麵。”

  重塑職場:用自我表達倒逼職場環境改變

  從(cong) “反向背調”開始,這屆年輕人正在用自己的主體(ti) 意識,為(wei) 職場帶去新的風氣。

  麵對許多固有的職場傳(chuan) 統,這一批大學生也正在以鋒芒畢露的方式進行著反抗。比如,麵對許多互聯網大廠盛行的“花名文化”,李栗的許多同學們(men) 將之稱為(wei) “切斷社會(hui) 聯係的一種方式”並加以反對。

  甚至於(yu) ,他們(men) 會(hui) 有更多“不安分”的規劃,陳苒雖然成功入職了最頂尖的一所會(hui) 計事務所,但她計劃將在工作三至五年後辭職,繼續她的校園生涯。

  渴望平等、追求自我表達、重視自身合法權益、敢於(yu) 提出反對意見……這一切也會(hui) 倒逼著企業(ye) 去作出改變,營造出更為(wei) 合理的職場環境。

  來自大連理工大學的輔導員梁老師觀察到,不少企業(ye) 對於(yu) “反向背調”這件事並不排斥。“我了解到,同學會(hui) 對自己有意向但不了解的企業(ye) 進行背調,企業(ye) 其實也挺配合同學的調查,因為(wei) 企業(ye) 也知道有些東(dong) 西公開化之後反而有利於(yu) 吸引人才。甚至有的企業(ye) 就說,“你不要費勁,我把我們(men) 的東(dong) 西直接發給你,你自己看吧”,反而能贏得畢業(ye) 生的一些信任。”

  然而,有高校教師建議,大學生們(men) 在進行“反向背調”的同時還需理性認識。

  於(yu) 涵宇表示,她對於(yu) “反向背調”的看法是雙麵的。“確實有部分同學的生涯發展意識比較成熟,對於(yu) 行業(ye) 、職業(ye) 、市場的認知也相對全麵,而且能夠根據自身的特點來針對性地分析各個(ge) 崗位的利弊,用發展的眼光去權衡選擇,並且進入價(jia) 值觀一致並符合自己發展預期的團隊來創造更多的價(jia) 值,對於(yu) 這一部分同學的選擇,我是支持的。”

  “但是我從(cong) 網上還看到有些學生其實還沒有做好自身分析和對外的理性認知,比較單純和主觀地去看一些網上的信息和評價(jia) ,比如網絡上“人均年薪百萬(wan) ”,搜什麽(me) 企業(ye) 和崗位都有人勸退等言論。在反向背調的過程中,也是要秉承“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這樣的觀點,不單純以加不加班、年薪多少來衡量一個(ge) 崗位。”於(yu) 涵宇說。

  “必須在水中學遊泳。”於(yu) 涵宇建議,畢業(ye) 生如果有機會(hui) 可以盡量進入目標行業(ye) 和崗位去進行實習(xi) 實踐,真正體(ti) 驗實際的工作內(nei) 容,處理相關(guan) 流程和環節,直麵職場人際關(guan) 係和團隊合作可能會(hui) 出現的問題,體(ti) 驗不同的企業(ye) 氛圍,在實戰中調整自己的預期和目標,並且也能進一步指導自己對於(yu) 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更科學,更務實。(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葉雨婷 實習(xi) 生 劉炎 龔昕冉)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學生為(wei) 化名)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