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90後”開始擔心父母變老

發布時間:2022-04-18 10:37:00來源: 廣州日報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中國65歲以上人口為(wei) 1.9億(yi) ,占總人口的13.5%。根據國際標準,當一個(ge) 國家或地區65歲以上人口占比達到7%時,即進入老齡化社會(hui) ,若比例達到14%時,則為(wei) 深度老齡化社會(hui) 。隨著我國第一批“80後”逐步邁入不惑之年,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也逐漸邁入了60歲~70歲的中低齡老人行列,擺在這些獨生子女家庭麵前的養(yang) 老問題逐漸突出。

  在社交平台豆瓣上,有一個(ge) 名為(wei) “獨生子女父母養(yang) 老交流組織”的小組,從(cong) 2019年11月建群至今,這個(ge) 豆瓣群組已經集結了將近8萬(wan) 名獨生子女,他們(men) 共同在這一方天地裏分享彼此正在或即將麵對的“養(yang) 老焦慮”以及照護心得。該群中的成員大多是“90後”,也有“80後”乃至“00後”,他們(men) 當中有創業(ye) 者、公務員、留學生等各個(ge) 群體(ti) ;他們(men) 有的與(yu) 父母的關(guan) 係並不和睦,有的則來自離異或單親(qin) 家庭;有的正麵臨(lin) 著照料家中阿爾茲(zi) 海默病患者或癌症患者的重任;有的則在漫長的探索中已與(yu) 父母達成了“住養(yang) 老院”的共識……七萬(wan) 多名獨生子女,各有不同的“養(yang) 老焦慮”。近日,記者采訪了其中幾名有代表性的年輕人。

  他們(men) 負擔不小:

  “最害怕父母得重病”

  “80、90年代的獨生子女們(men) ,終於(yu) 到了要供養(yang) 父母的時候了。越來越多的家庭天各一方,一年裏團聚時間寥寥,子女的自我實現和父母的生活質量,是令人兩(liang) 難的選擇題。即使兩(liang) 代人同在一個(ge) 城市,疾病也可能帶來金錢和精力的沉重負擔。”

  以上是豆瓣小組“獨生子女父母養(yang) 老交流組織”的簡介。在這個(ge) 小組中,共分為(wei) 四個(ge) 欄目,除了“知識科普類”“歡樂(le) 點滴”“小情緒”以外,討論熱度最高的就是“求助”欄目——

  需要多少存款才能保障父母生病有得治?

  自己是離異單親(qin) 媽媽,孩子隻有一歲,父親(qin) 生活不能自理,怎麽(me) 辦?

  父母在廣州,父親(qin) 得了腸癌,樓主是獨生女,37歲單身未婚,如何照料老人?

  怎麽(me) 給得糖尿病的父親(qin) 買(mai) 防癌險?

  ……

  每一條求助內(nei) 容,都寫(xie) 盡了獨生子女麵臨(lin) 父母得重疾時的焦慮和無助。該群組的建組人名叫呂薩拉,她同樣是一名“90後”獨生子女,呂薩拉的爺爺患阿爾茲(zi) 海默病,外公得了中風,都需要長期看護,她看著自己父母和他們(men) 的兄弟姐妹們(men) 一同照料著雙方的老人,都尚且分身乏術,不免也開始擔心作為(wei) 獨生子女的自己,未來將如何負擔父母的養(yang) 老,尤其是離家在外的情況下。

  網友“深海魚”算了一筆賬,作為(wei) 一名2歲孩子的媽媽,她和丈夫日常要擔負起每個(ge) 月的房貸、物業(ye) 費等費用共5900元,車貸、油費約5000元,孩子的奶粉錢、尿不濕、輔食等約2000元,日常生活開銷4000元……這意味著這個(ge) 家庭一個(ge) 月至少就得花費16900元。“一旦遇到父母得重病,按照我們(men) 夫妻倆(lia) 每個(ge) 月各1萬(wan) 元的收入來看,根本不敢想象。”而即便是把父母送去養(yang) 老院,對於(yu) 老人的不同情況,老人院的收費也存在差異化,即便一個(ge) 老人一個(ge) 月收費3000元,對於(yu) 子女來說也會(hui) 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在她看來,父母得了重病就像是壓垮一個(ge) 獨生子女家庭的“最後一根稻草”。

  網友飄飄則給記者看了2019年她78歲的婆婆因為(wei) 腎衰竭住進ICU的賬單:從(cong) 2019年8月1日至8月7日,便已用款117902元。“這還是沒有切氣管、上有創呼吸機的情況,隻用了血濾和其他監測儀(yi) 。最後ICU住了30天,花費了至少20萬(wan) 元。並且這還是在我婆婆有醫保報銷的前提下。”而除了老人住ICU的費用,獨生子女還需要麵對雇用護工的錢:“當時為(wei) 了調理婆婆的身體(ti) ,在婆婆從(cong) ICU出來之後就立馬聯係了另一家醫院,護工費220元/天,我們(men) 又要忙工作,最後調理了整整兩(liang) 個(ge) 月,又花費了大概13200元。”

  “養(yang) 老問題說到底就是錢的問題。”飄飄告訴記者:“一旦進了ICU,基本上花錢就是沒有上限。”作為(wei) “80後”的她,對於(yu) “90後”的消費觀也頗感不安:“如果說最後悔的,可能還是覺得當時沒有為(wei) 家裏人買(mai) 好充足的商業(ye) 保險。現在我留意到很多大城市的年輕人已經30歲了,都還在習(xi) 慣性地當“月光族”,缺乏存款意識,這是讓人挺不安的。可能現在他們(men) 的父母沒有出現健康問題,一旦出現問題,就會(hui) 發現自我抗風險能力很低。所以像惠民保險、醫療險、防癌險等,這些都可以作為(wei) 養(yang) 老保險的補充早日納入考慮,隻有當子女盡早養(yang) 成保險理財和定期存款的習(xi) 慣,未來才不至於(yu) 陷入被動恐慌的狀態。”

  他們(men) 選擇回家:

  “媽媽得乳腺癌瞞了我兩(liang) 年”

  即便是沒有家庭經濟負擔的獨生子女,也同樣麵臨(lin) 給父母養(yang) 老的焦慮情緒。在該交流小組裏,一位叫小花的網友開展了一場局部調查,在50多個(ge) 樣本中,有61.82%的獨生子女和父母不在同一個(ge) 城市居住,62%的子女和父母一年隻能見麵1~2次。而這些獨生子女所麵臨(lin) 的焦慮和壓力主要包括:擔心父母老了身體(ti) 出現問題應付不過來、擔心父母出現緊急情況時自己不在身邊、擔心父母被騙、和父母三觀不合互不聽勸、擔心父母沒有經濟來源等。

  為(wei) 此,作為(wei) 獨生子女往往需要學好“時間管理”:既要能應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瑣事,還要在父母生病時,可以抽出假期和時間去分擔和照顧;既要照顧好小孩的上學和教育問題,還需要照應父母的生活日常。正因為(wei) 如此,大部分的獨生子女都希望可以在父母老了之後將其接到自己所在的城市一起生活。然而囿於(yu) 大城市的生活成本,選擇放棄一線城市的工作轉而回家的獨生子女也開始增多。

  在許多同齡人眼中,今年30歲、在國外剛參加工作的武漢女孩梓宇似乎擁有著格外順遂的人生:她的父母經商,年齡大約55歲,性格通達樂(le) 觀,身體(ti) 健康。每次聊起養(yang) 老的話題,父母就都會(hui) 叮囑梓宇“想飛多遠就飛多遠,不必擔心我們(men) ”。於(yu) 是在梓宇18歲高中畢業(ye) 後,便獨自一人出國留學,一直從(cong) 本科念到博士畢業(ye) 。

  梓宇認為(wei) ,自己與(yu) 父母之間的聯係還算密切:每周兩(liang) 三次的視頻電話,看到父母的笑容,梓宇都覺得安心。前年,梓宇博士畢業(ye) ,在選擇回國和留在國外工作之間,她選擇了後者:“當時我也和父母商量過,但他們(men) 總是說“不用管我們(men) ,我們(men) 還沒退休,你隻負責過好自己的人生”。所以最後我還是選擇了先留下來。”

  戀愛、工作、生活……如果按照正常的生活節奏,梓宇可能不會(hui) 動一丁點回國發展的念頭。直到去年,梓宇在與(yu) 母親(qin) 的視頻聊天中意外得知母親(qin) 被診斷為(wei) “乳腺癌早期”。

  “當時我媽一直騙我說是誤診,稱她隻是得了一個(ge) 乳腺結節,做一個(ge) 切除手術就能好。我看她精神狀態都還挺不錯,就信以為(wei) 真了。”梓宇回憶,“如果當時我知道這是她的一個(ge) 謊言,我一定會(hui) 立馬買(mai) 機票回去。”

  而就在那段時間,梓宇正忙著博士答辯以及畢業(ye) 找工作,她的母親(qin) 隻能悄悄在弟媳的陪同下參與(yu) 化療,甚至叮囑家裏人都不要告訴梓宇,稱“擔心影響她的未來”。“我不知道那段時間她是怎麽(me) 過來的,直到兩(liang) 年後我和我堂妹聊天才意外得知,原來那段時間是她的媽媽一直陪伴著我的媽媽;原來我媽媽並不是誤診,而是一直隱瞞著我;原來整個(ge) 家裏我是唯一一個(ge) 不知道媽媽得了癌症的人……我那段時間的腦子整個(ge) 都是懵的。”梓宇說。

  經曆了新冠疫情、經曆了母親(qin) 的“瞞報病情”,梓宇如今越來越覺得陪伴家人的可貴:“我想清楚了,趁現在還沒有組建家庭,我打算把國外的工作處理妥當了就回國。可能父母在養(yang) 老方麵不會(hui) 存在物質方麵的困難,但隻要想到我可能會(hui) 錯過他們(men) 的老年時光,這反而會(hui) 讓我懊悔一輩子。”

  同為(wei) 獨生子女的網友Bach近期也選擇了“回家”。Bach的父親(qin) 處於(yu) 腦癌晚期,由於(yu) 疫情防控,醫院隻允許一個(ge) 家屬陪護,她的母親(qin) 便擔負起照護的角色,日夜不休地照護丈夫打針、吸痰、護理等。Bach工作的城市離家大概200公裏,但受疫情影響,她每回一次家都要花費許多精力和時間,於(yu) 是前幾日,在綜合考慮多方麵因素之後,她最終決(jue) 定賣掉工作所在城市的房子,與(yu) 相戀多年的男友分手,回到父母所在的城市工作:“因為(wei) 我突然明白,父母是全心全意愛我的。以前每當我奔波往返於(yu) 兩(liang) 座城市的時候,男友也並未主動陪過我,我知道也許他沒有義(yi) 務這麽(me) 快融入我的家庭。但是父母卻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nei) 總是給我最好的,麵對現在的養(yang) 老焦慮,我覺得唯一能償(chang) 還他們(men) 的方式就是好好陪伴他們(men) 。”

  跨越精神“鴻溝”:

  “我開辦了線上養(yang) 老院”

  對於(yu) 獨生子女來說,即便解決(jue) 了距離上的問題,擺在他們(men) 麵前的還包括兩(liang) 代人精神上的問題,如溝通方式上的“鴻溝”。在“獨生子女父母養(yang) 老交流組織”群組中,記者發現各種令人哭笑不得的“老頑童”故事:老爸沉迷拍短視頻,熱愛互動,為(wei) 了逗他開心,我偷偷花錢幫他的視頻“上熱門”;老媽迷上拚團購物,每日的愛好就是在手機上“薅羊毛”,結果買(mai) 回家卻發現有些東(dong) 西連品牌都沒有;更有甚者,則是講述其母親(qin) 對子女的控製欲太強,或是經常“哭窮”,感覺溝通非常痛苦;父親(qin) 掉得隻剩五顆牙了,如何勸說他認真刷牙……

  “這一代的子女和父母之間最大的問題已經不是物質上的供養(yang) 問題,而是精神方麵的溝通問題了。”從(cong) 事養(yang) 老行業(ye) 的胡臣說,“如今的老年人需要的不僅(jin) 是物質上的滿足,更多的還需要對他們(men) 個(ge) 體(ti) 的關(guan) 注,他們(men) 往往更需要平台來展現自我,豐(feng) 富精神生活。”為(wei) 此,今年才30歲的胡臣開辦了一個(ge) “線上養(yang) 老院”,即通過為(wei) 老年合唱團、老年舞蹈隊等的老人們(men) 對接舞台資源、居家適老化改造資源、養(yang) 老院資源等,以精神需求帶動現實需求,實現老人們(men) 的“精神養(yang) 老”。從(cong) 蘇州到南京,目前在胡臣的“線上養(yang) 老院”內(nei) ,已經有了5萬(wan) 多名老人的流量。

  接觸了這麽(me) 多老年人群體(ti) 之後,胡臣對於(yu) 與(yu) 老人溝通也有了一番體(ti) 會(hui) 。“如今在一線城市生活的父母,基本上不會(hui) 和子女同住。在他們(men) 的觀念裏,就是覺得靠不上子女,一方麵是剛步入30歲的子女往往收入有限,其次年輕人忙於(yu) 工作和育兒(er) ,怎麽(me) 有時間照顧老人。”胡臣的父母是湖北人,今年都是55歲,正是抱著這種“不靠子女”的心態,他們(men) 也往往更加固執。“父母就跟小孩一樣,是需要培養(yang) 和溝通的。”胡臣說。為(wei) 了解決(jue) 父母的養(yang) 老問題,胡臣很早就開始“培養(yang) 父母”。胡臣的父親(qin) 年輕時從(cong) 事文化產(chan) 業(ye) ,因此對於(yu) 老年人的舞台活動等很有經驗,胡臣索性讓父親(qin) 來充當他的“高級顧問”角色。而當父親(qin) 學會(hui) 站在子女的角度去看問題時,自然就會(hui) 更加“明事理”。

  同樣利用互聯網在努力“馴服”父母的還有網友李粒。“要深刻意識到一點,不管你的父母年輕時受過怎樣的教育,當人老了,就會(hui) 害怕身體(ti) 虛弱,害怕孤獨,所以容易被騙,比如購買(mai) 所謂的保健品;也會(hui) 變得很固執,開始聽不進子女的勸……所以在他們(men) 隻有50歲,還隻是“低齡老人”的時候,就要開始“培養(yang) ”他們(men) 。”

  李粒向記者分享她的心得:她會(hui) 充當父母在各個(ge) 老年群裏的“兼職秘書(shu) ”,幫父母篩選各種活動和信息;她還會(hui) 經常給父母發一些社區新聞或防詐騙的視頻,讓他們(men) 了解騙局是如何發生的;她會(hui) 教父母關(guan) 注“丁香醫生”等正規的醫療健康公眾(zhong) 號,並告訴他們(men) 要學習(xi) 正確的健康知識;更重要的是,她要重新樹立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形象,叮囑父母遇到事情一定要跟自己商量等。

  “父母總會(hui) 覺得我們(men) 是小孩,很多時候他們(men) 還保留了當家長的尊嚴(yan) ,但是隻有當你表現足夠成熟、足夠耐心、足夠用心的時候,他們(men) 才會(hui) 更容易采納你的意見。”李粒說,“說到底,想要緩解為(wei) 父母養(yang) 老的焦慮,最實用的就是從(cong) 現在開始做一點實事,對他們(men) 多一點關(guan) 心和督促。”

  重回職場的父母:

  “他們(men) 害怕成為(wei) 我的負擔”

  而在這個(ge) 獨生子女交流小組近兩(liang) 三千的帖子裏,還有一個(ge) 容易被忽略的人群:農(nong) 村獨生子女。根據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yu) 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2000年中國農(nong) 村獨生子女數量在3300萬(wan) 到4300萬(wan) 之間,如今隨著他們(men) 的父母老去,農(nong) 村獨生子女進入職場,擺在他們(men) 麵前的也將會(hui) 有更多挑戰,其中最大的一點便是:父母沒有退休金,農(nong) 村社保作為(wei) 唯一保障,未來他們(men) 的養(yang) 老要怎麽(me) 辦?

  “從(cong) 我們(men) 子女的角度來說,當然是希望自己多努力一點,爭(zheng) 取讓父母沒有經濟上的顧慮,但事實上,這並不能讓父母有安全感。”惠子說。今年28歲的惠子,直到最近兩(liang) 年父母邁過50歲這道年齡坎才開始擔憂起父母養(yang) 老的問題,而相比之下惠子的父母卻比她更焦慮。

  惠子的母親(qin) 存在腰椎病和風濕病,早年本來已經辭職的她,這幾年又重新走入職場,幫工廠打起零工。盡管一天的收入也有兩(liang) 三百元,但母親(qin) 卻不得不身處嘈雜的環境中,並需要長期保持站立。“後來我說,可以每個(ge) 月給她幾千元,讓她不要工作,好好調理身體(ti) 就是對子女最大的“減負”,但她卻找借口說自己閑不下來。其實我心裏知道,她這麽(me) 努力的原因是害怕未來成為(wei) 我的負擔。”

  小冰的母親(qin) 也在今年選擇重回職場。今年56歲的林阿姨年輕時曾是一名辦公室文職,退休後她選擇前往女兒(er) 小冰所在的一線城市短住,“但是沒住多久她就覺得不太能適應當地的生活,開始自己琢磨通過網絡看招工信息,一天之內(nei) 就問了三四家單位,可能在她看來,賺多少錢不重要,但能幫子女多分擔一點是一點。”也正是因為(wei) 如此,把母親(qin) 接來城裏的小冰反而開始動搖:是否要“放”母親(qin) 回到節奏悠閑輕鬆的故鄉(xiang) ,才是對她最好的“盡孝”。“過往的養(yang) 老觀念是“父母在不遠遊”,但如今我們(men) 都在外工作,老人們(men) 總說隨遷是“享福”,但誰真的知道,這種選擇對他們(men) 而言到底是一種自由還是無奈。” 小冰說。

  人大代表:

  建議鼓勵興(xing) 辦獨生子女父母養(yang) 老院

  在今年2月中下旬中國政府網發布的《國務院關(guan) 於(yu) 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ye) 發展和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規劃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中,為(wei) 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推動老齡事業(ye) 和產(chan) 業(ye) 協同發展,構建和完善兜底性、普惠型、多樣化的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不斷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層次、高品質健康養(yang) 老需求。

  據了解,《通知》中提出了完善基本養(yang) 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體(ti) 係、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落實基本養(yang) 老金合理調整機製,適時適度調整城鄉(xiang) 居民基礎養(yang) 老金標準、完善基本醫保政策等係列措施。

  而為(wei) 解決(jue) 家庭養(yang) 老功能萎縮、社區養(yang) 老和機構養(yang) 老服務短缺的問題,不少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也紛紛提出建議。廣州市人大代表、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策劃總工蔣厚泉曾建議,可以試點“時間銀行”,即將誌願者為(wei) 老人進行公益服務的時間計算入“時間銀行”,服務提供者在提供服務三個(ge) 月以上或時間累積到一定數額之後,可以“兌(dui) 換”相應的“時間貨幣”,既可以兌(dui) 換成自己年邁時所需要的服務,也可以經管理方審核同意後,兌(dui) 換成由直係親(qin) 屬享用的服務。“這在一定程度上和保險有一點相似,可以鼓勵大眾(zhong) 在力所能及的時候多幫助服務他人,服務今天,享受明天。”蔣厚泉稱。

  在今年的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全國人大代表陳雪萍建議提供獨生子女老年父母的養(yang) 老補助,鼓勵興(xing) 辦獨生子女父母養(yang) 老院,在政策所規定的退休金的基礎上,獨生子女父母退休金上浮10%~20%,並允許已達到退休年齡的獨生子女父母投靠異地工作生活的獨生子女,並且享受到與(yu) 當地居民一樣的待遇;在政府財政支持下,適當提高農(nong) 村獨生子女老年父母的養(yang) 老保險金;對於(yu) 沒有交過社會(hui) 保險的獨生子女父母可以補交養(yang) 老保險,達到退休年齡也可以領取養(yang) 老保險。

  文/全媒體(ti) 記者 程依倫(lun)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