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社會各方力量 加快補齊農村社會福利短板
原標題:加快補齊農(nong) 村社會(hui) 福利短板
農(nong) 村社會(hui) 福利關(guan) 係農(nong) 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加大對農(nong) 村社會(hui) 福利的支持力度,為(wei) 農(nong) 村老年人、兒(er) 童及“三留守”人員等特殊和困難群體(ti) 提供經濟、社會(hui) 和人文關(guan) 懷,農(nong) 村社會(hui) 福利保障水平持續提升。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補齊農(nong) 村社會(hui) 福利短板,還需在哪些方麵發力?記者采訪了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朱玲。
“隨著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社會(hui) 結構變化,我國針對農(nong) 村困難群體(ti) 的社會(hui) 福利政策也在不斷豐(feng) 富和強化。”朱玲介紹,比如農(nong) 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瞄準幫扶對象,發揮兜底作用;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孩子上學可減免費用,就醫報銷比例高於(yu) 平均水平,還可享受大病救助。中央、地方政府每年安排資金,為(wei) 農(nong) 村義(yi) 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yang) 膳食補助等。
“十四五”時期,我國持續完善農(nong) 村社會(hui) 福利體(ti) 係。“社會(hui) 福利製度從(cong) 重點人群救濟型向普惠型發展,福利標準也有所提高。”朱玲舉(ju) 例說,如兒(er) 童福利保障對象從(cong) 孤兒(er) 逐步拓展到事實無人撫養(yang) 兒(er) 童、殘疾兒(er) 童和其他困難家庭的兒(er) 童等。各地殘聯也相繼提高殘疾兒(er) 童康複救助標準。
針對農(nong) 村的“三留守”問題,朱玲表示,當前大多數村莊的常住人口規模遠不及戶籍人口,高齡老人、嬰幼兒(er) 的照護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
朱玲認為(wei) ,加快補齊農(nong) 村社會(hui) 福利短板,應從(cong) 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的角度一體(ti) 化推進。一方麵,保障農(nong) 村進城務工人員享有城市居民平等的權利,為(wei) 他們(men) 創造穩定融入城市的條件。另一方麵,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加快補齊鄉(xiang) 村基礎設施短板,健全城鄉(xiang)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體(ti) 製機製,推動公共服務、社會(hui) 事業(ye) 向農(nong) 村延伸覆蓋。同時采取返鄉(xiang) 創業(ye) 就業(ye) 等支持措施,吸引有知識、有技能的人才發展鄉(xiang) 村富民產(chan) 業(ye) ,讓鄉(xiang) 村成為(wei) 宜居宜業(ye) 的幸福家園。
“要進一步健全農(nong) 村留守兒(er) 童、婦女、老年人關(guan) 愛服務體(ti) 係。”朱玲建議,農(nong) 村社會(hui) 福利製度建設要以扶老、愛幼、助殘等為(wei) 重點,切實增強社會(hui) 保障服務能力。加大農(nong) 村福利院、健身廣場、幼兒(er) 園等設施建設,搭建互助養(yang) 老之家、“四點半”課堂等平台,加快農(nong) 村社會(hui) 福利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同時,增強鄉(xiang) 村人力資源供給,培養(yang) 組織社工隊伍、社區誌願者,滿足困難群體(ti) 的營養(yang) 養(yang) 育、康複訓練、繼續教育等需求,讓廣大人民群眾(zhong) 就近享有優(you) 質服務。
做好農(nong) 村社會(hui) 福利工作,需要發揮社會(hui) 各方力量作用。朱玲表示,一些公益組織在老幼照護、援助工傷(shang) 殘疾人和職業(ye) 病患者等方麵都積累了有益經驗。如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hui) 將山村幼兒(er) 園和入戶早教服務相結合,既促進了留守兒(er) 童的早期發展,又為(wei) 留守婦女創造了就業(ye) 機會(hui) 。應促進政府公益性服務和市場社會(hui) 化服務協同發力,支持有意願有能力的企業(ye) 和社會(hui) 群體(ti) 積極參與(yu) 農(nong) 村公益慈善事業(ye) 。(本報記者 常 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