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民生 穩住就業這個最大民生
原標題:穩住就業(ye) 這個(ge) 最大民生
近日召開的經濟形勢部分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座談會(hui) 強調,要穩住經濟基本盤,以穩就業(ye) 穩物價(jia) 支撐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穩住經濟基本盤,最終目的在於(yu) 保障民生。就業(ye) 是最大的民生,就業(ye) 穩則大局穩。今年3月PMI數據顯示,製造業(ye) 和服務業(ye) 供需同時收縮,中小企業(ye) 仍處收縮區間,麵臨(lin) 需求下降、輸入性通脹導致的成本攀升問題,新冠肺炎疫情多點散發導致經濟活躍度下降。在此背景下,就業(ye) 該怎麽(me) 穩?必須繼續加大對微觀主體(ti) 紓困力度,進一步提振市場信心,穩住了市場主體(ti) 就抓住了穩就業(ye) 的源頭。
首先,靠前安排並加緊實施穩就業(ye) 政策。受疫情衝(chong) 擊,一些中小微企業(ye) 在房租方麵壓力不小,國有資產(chan) 類經營用房對承租的中小企業(ye) 均給予適當減免,各地對長時間采取減免租金措施的運營方也給予了適度財政補貼。此外,今年的政府債(zhai) 券發行進度明顯快於(yu) 往年,更大規模的退稅減稅政策在路上,中央財政將在正常轉移支付保持較高增幅的基礎上,安排落實減稅降費和重點民生等轉移支付。
其次,讓市場有“造血”功能,為(wei) 就業(ye) 拓渠道。疫情發生以來,互聯網等科技對就業(ye) 的“重塑力”得以較多展現,無接觸商業(ye) 、線上問診、共享員工等“互聯網+”商業(ye) 模式,催生了一批新職業(ye) 。作為(wei) 增崗位、保就業(ye) 和職業(ye) 發展的新藍海,新就業(ye) 形態需要更多政策助力,以實現就業(ye) 擴容提質。這需要盡快落實落細社會(hui) 保障、勞動報酬、職業(ye) 傷(shang) 害、技能培訓等多方麵措施,補齊勞動者權益保障短板,促進新就業(ye) 形態釋放更大潛力。
再次,提高公共服務的精準性,關(guan) 注重點人群的就業(ye) 需求。行業(ye) 之間用工需求是否“冷熱不均”、招聘信息發布是否優(you) 化、求職人員引導是否到位、企業(ye) 招聘行為(wei) 是否規範等,都事關(guan) 穩就業(ye) 的質量。各環節應高水平銜接,針對日益突出的就業(ye) 結構性矛盾,繼續開展大規模職業(ye) 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崗位匹配度。還要完善法律法規,充分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好政策需要真執行。各地應落實好國家出台的針對性舉(ju) 措,如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提出的對五大困難行業(ye) 暫緩繳納養(yang) 老、失業(ye) 和工傷(shang) 保險費;對中小微企業(ye) 提供穩崗留工返還和補助等。要抓緊實施新的更大力度組合式減稅降費,進一步優(you) 化營商環境,優(you) 化重點企業(ye) 用工保障服務,精準對接供需雙方需求,做好統籌協調等。既要為(wei) 市場主體(ti) 保存“元氣”,也要為(wei) 困難行業(ye) 、低收入人群增添“底氣”。
與(yu) 此同時,今年全國大學畢業(ye) 生數量高於(yu) 往年。要盡快出台小微企業(ye) 吸納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的支持措施;考慮疫情影響,出台鼓勵延遲錄用和延遲離校畢業(ye) 生的係列幫扶措施。加快補齊農(nong) 村地區基礎設施短板,支持農(nong) 民工就地就近就業(ye) ,並積極開展職業(ye) 培訓與(yu) 就業(ye) 補助;對困難人群要實施就業(ye) 援助,提供兜底保障。(周湘智 作者係湖南省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