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背調”流行,求職本就應是雙向選擇
作者:李一陵
在求職中,背景調查是一個(ge) 常見環節,但一般是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背景資料進行真實性核查。隨著新世代進入職場,媒體(ti) 報道,越來越多的求職者開始在麵試前“反向背景調查”雇主。從(cong) 各類網絡App中查看公司,去招聘網站了解同類崗位,找師兄師姐或曾經在公司實習(xi) 工作過的“小夥(huo) 伴”打聽內(nei) 幕,去薪資工具裏比對薪資水平,從(cong) 企業(ye) 查詢網站上看公司規模、查老板背景,甚至還要看公司背後的投資人及其投資邏輯……一些年輕求職者來了一次“大反攻”,他們(men) 嚐試通過各種途徑去了解企業(ye) 的工作規模、工作環境、薪資水平、行業(ye) 地位等信息,以作出最終的職業(ye) 選擇。
對於(yu) 新世代來說,工作不僅(jin) 僅(jin) 承載著謀生的需求,還寄托著對生活的期待。與(yu) 很多人一份工作幹到老不同,95後、00後“秒辭”的現象很普遍。即便總體(ti) 就業(ye) 壓力大,但是求職不將就,謹慎選擇工作的情況也越來越普遍。追尋內(nei) 心的方向,渴望平等、追求自我表達、重視自身合法權益、敢於(yu) 提出反對意見……種種做法的確很00後。
求職找工作,本身就是一個(ge) 雙向選擇的過程。用人單位希望在招聘過程中掌握求職者的真實情況,選擇最符合企業(ye) 需求的求職者。對求職者而言,公司或單位處於(yu) 主導地位,但他們(men) 是在找工作而不是求工作,當然也不願意盲選,而是希望權衡利弊,選擇最合適的工作。這不僅(jin) 能夠獲得合理的薪酬,也是實現職業(ye) 發展,走好職業(ye) 生涯的第一步。
“反向背調”的流行反映的是求職者的主動性,是對自己職業(ye) 規劃、職業(ye) 發展的負責任態度,本就應該是常規、必備操作。過去,這種“反向背調”不常見,一方麵是因為(wei) 大學就業(ye) 指導沒有跟上,畢業(ye) 生缺乏足夠的意識;另一方麵也是因為(wei) 用人單位的信息不夠透明,而現階段畢業(ye) 生作為(wei) 互聯網原住民,信息搜集的意識和能力更強,求職平台、社交網絡平台以及商業(ye) 查詢平台等的出現,也拓展了求職者了解企業(ye) 的渠道。實際上,這種雙向了解,對企業(ye) 來說也有好處,求職者盡早了解企業(ye) 信息,基於(yu) 自身情況和企業(ye) 信息作出理性的選擇,使得崗位匹配更加精準,也降低了招聘成本。
而且,就業(ye) 市場上也的確遍地是坑。一些招聘信息,背後指向的是傳(chuan) 銷組織,一些所謂的用人單位,打著辦理入職的旗號,要求支付押金、培訓費、報名費、考試費,實則是詐騙團夥(huo) 。一些企業(ye) 存在經營風險和信用問題,有很多黑曆史,一些用人單位加班文化盛行、“內(nei) 卷”嚴(yan) 重,性價(jia) 比和工作體(ti) 驗感極差……麵對各種風險,如果不謹慎選擇,浪費時間和機會(hui) 不說,還有可能掉入傳(chuan) 銷、詐騙陷阱。風險無處不在,也倒逼著求職者擦亮眼睛,多方搜集信息、謹慎對待求職選擇。
求職者在求職過程中越發主動,是一個(ge) 積極的信號。這種趨勢也提醒用人單位,調整對求職者的認知,尊重年輕世代的特點,營造出更加積極健康的企業(ye) 文化、打造更良好的職場環境。而麵對“反向背調”的需求,也呼籲相關(guan) 部門為(wei) 求職者提供一個(ge) 權威的企業(ye) 信息歸集平台,打破求職者和用人單位之間的信息屏障,幫助求職者了解和掌握企業(ye) 的背景信息,讓他們(men) 少走彎路。(李一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