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每個節氣日都是一堂自然和文化課

發布時間:2022-04-20 10:2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熱點觀察】

  作者:劉 寧(廣東(dong) 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講師)

  4月20日是二十四節氣第六個(ge) 節氣、春季最後一個(ge) 節氣穀雨,很明顯能夠感覺到氣溫的增高和雨水的增多。這一天,有的地方喝穀雨茶、有的地方賞牡丹、有的地方則遵循“雨生百穀”的農(nong) 事指導開始“春種一粒粟”。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朗朗上口的二十四節氣歌至今仍在廣泛傳(chuan) 頌,其中蘊藏的中國智慧也在潛移默化地滋潤著一代代中國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hui) 的高速發展,作為(wei) 中華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二十四節氣依然具有特殊價(jia) 值。每個(ge) 節氣日都有其自然和文化內(nei) 涵,都是一堂生動的自然和文化課,在穀雨這一天不妨近距離感受它的魅力。

  1 四時八節到二十四節氣,蘊藏中國智慧

  二十四節氣,始於(yu) 立春,終於(yu) 大寒,它是上古農(nong) 耕文明的產(chan) 物,也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先民們(men) 通過觀察天體(ti) 運行,認知一歲中時令、氣候、物候的變化,總結其變化規律,有序組織農(nong) 事生產(chan) ,合理安排日常生活。早在先秦時期,先民們(men) 已經先後確定“二至”(日影最長的冬至、日影最短的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初步形成四季概念,並在此基礎上細化出“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確定了二十四節氣主幹——“四時八節”。至秦漢時期,《淮南子·天文訓》已完整記載二十四節氣,其名稱與(yu) 順序沿用至今。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電子日曆已成為(wei) 各類手機的基礎工具,人們(men) 看日期、識節氣更加便捷,不必觀太陽東(dong) 升西落,也不用看月亮陰晴圓缺,甚至不用打開手機就有自動提示。久而久之,恰恰忽略了二十四節氣中蘊藏的生產(chan) 生活常識。比如最基本的二十四節氣是陰曆還是陽曆?每個(ge) 節氣名稱表達了什麽(me) 又預示著什麽(me) ?

  我國當前通用的曆法是一種陰陽合曆,其中陽曆(也叫太陽曆)依據的是太陽運行規律,能夠直觀反映四季變化;陰曆(也叫太陰曆)則是根據月相的變化周期製定,反映的是月亮的陰晴圓缺。陽曆與(yu) 陰曆配合使用就是陰陽合曆。二十四節氣便是陽曆算法,反映的是四季變化。至於(yu)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與(yu) 排序,留心觀察,其中大有學問。一方麵,節氣命名反映季節、氣溫、降水甚至物候等變化,是人們(men) 生產(chan) 生活的行動指南。比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四季的不同階段;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反映氣溫之變;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降水量的多少;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則反映動植物、莊稼等隨節候發生的變化。另一方麵,節氣命名反映出中國傳(chuan) 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的辯證思想,是中國哲學的生動實踐。比如,“二至”中的“至”意為(wei) 極,反映的是太陽直射點運行至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和白晝時間達到極值開始轉折的自然現象,實質上正是物極必反辯證思想的體(ti) 現;而“二分”是晝夜平分線,之後晝短夜長變為(wei) 晝長夜短,或晝長夜短變為(wei) 晝短夜長,反映的是陰陽交替。

  二十四節氣裏蘊藏著豐(feng) 富的中國智慧,這也正是其得以延續並需要繼續傳(chuan) 承的原因所在。

  2 節氣與(yu) 節日民俗共存,彰顯時代價(jia) 值

  2006年,二十四節氣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九華立春祭、石阡說春、班春勸農(nong) 、三門祭冬、苗族趕秋、壯族霜降節、安仁趕分社、半山立夏、送大暑船、梅源芒種開犁節、內(nei) 鄉(xiang) 打春牛習(xi) 俗等11個(ge) 項目也先後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二十四節氣”擴展項目名錄;2016年,“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ti) 係及其實踐”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wei)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二十四節氣不斷煥發著新的光彩。

  在我國北方很多地方,至今流傳(chuan) 著“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不吃餃子凍耳朵”的說法;春分日,不少人沿襲“春分到,蛋兒(er) 俏”的習(xi) 俗,挑戰“豎雞蛋”的遊戲;清明節,掃墓祭祖與(yu) 踏青郊遊是傳(chuan) 承至今的兩(liang) 大禮俗主題。節氣與(yu) 節日、民俗等共存,保持著緊密聯係。從(cong) 某種程度上說,冬至等節氣已經有了節日的內(nei) 涵,承載著不同地域的習(xi) 俗信仰、飲食風尚等,成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苗族趕秋、壯族霜降節等已經成為(wei) 重要節日。

  節氣與(yu) 節日的碰撞,不僅(jin) 豐(feng) 富了節氣的文化內(nei) 涵,同時也有利於(yu) 二十四節氣的傳(chuan) 播傳(chuan) 承、深入人心,這為(wei) 二十四節氣彰顯時代價(jia) 值提供了新的思路。

  2018年,第一個(ge) 在國家層麵專(zhuan) 門為(wei) 農(nong) 民設立的節日——中國農(nong) 民豐(feng) 收節正式設立,時間定在每年的秋分日。“秋分秋分,晝夜平分。”秋分日既是晝夜平分的節點,也是“秋收萬(wan) 顆子”搶收搶種的豐(feng) 收節點:“秋忙秋忙,繡女也要出閨房。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中國農(nong) 民豐(feng) 收節設立在秋分日,突出了二十四節氣指導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屬性,豐(feng) 富了秋分日的文化內(nei) 涵,同時展現了中國自古以來以農(nong) 為(wei) 本的傳(chuan) 統。

  隨著工業(ye) 化、城鎮化的發展,農(nong) 業(ye) 技術的進步,二十四節氣指導農(nong) 業(ye) 實踐的實用價(jia) 值受到一定衝(chong) 擊。而其承載的中華傳(chuan) 統科學知識、哲學認知、美學觀念,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利用自然等天人合一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時代價(jia) 值。尤其在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當下,二十四節氣表達的順天應時理念,仍是當代人需要從(cong) 中汲取智慧的寶貴文化遺產(chan) 。

  3 挖掘節氣文化內(nei) 涵,講好中國故事

  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上的二十四節氣倒計時,以壁畫般的精美圖片和對應的中國古典詩詞,以獨特的藝術形式驚豔世界、感動國人,激起中國人內(nei) 心深處的文化自信,讓人重新認識了二十四節氣這一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並對其重燃敬畏與(yu) 興(xing) 趣。二十四節氣倒計時借力世界盛會(hui) 大舞台,一躍成為(wei) “中國式浪漫”的代名詞之一,為(wei) 其在世界範圍內(nei) 的“出圈”奠定基礎。如何進一步挖掘節氣文化內(nei) 涵,傳(chuan) 承好節氣文化,並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我們(men) 任重道遠。

  一是要深入闡發節氣文化精髓,加強保護與(yu) 傳(chuan) 承。二十四節氣中蘊含著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它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nei) 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相關(guan) 機構和單位要通過研討會(hui) 等做好二十四節氣文化內(nei) 涵的闡發,並通過具體(ti) 舉(ju) 措開展二十四節氣相關(guan) 文化遺存、文化活動等普查工作,推動節氣文化的保護與(yu) 傳(chuan) 承。例如,二十四節氣保護傳(chuan) 承聯盟圍繞“二十四節氣保護傳(chuan) 承”主題,組織各單位、高校、機構等開展的交流討論等,為(wei) 節氣文化的保護與(yu) 傳(chuan) 承奠定了理論基礎。

  二是要麵向青少年做好教育普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節氣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ti) 育教育、社會(hui) 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於(yu) 啟蒙教育、基礎教育各領域。通過創作係列繪本、童謠、兒(er) 歌、動畫等推動節氣文化進課堂、進校園,並結合多樣的壁畫、展覽、藝術形式等使其有益的文化價(jia) 值深度嵌入學生生活。例如,通過開設“順天應時——二十四節氣非遺沉浸式數字藝術展”網上展廳,為(wei) 廣大學子提供一個(ge) 沉浸式體(ti) 驗節氣文化的藝術空間,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yi) 。

  三是通過開展文藝創作、文創開發等講好中國故事。正如創新使用二十四節氣倒計時那樣,相關(guan) 文藝工作者要善於(yu) 從(cong) 中華文化資源寶庫中提煉題材、獲取靈感、汲取養(yang) 分,推出驚豔的藝術作品,向世界展現中國氣派、中國風範。此外,節氣文化具有孕育文創產(chan) 品的獨特價(jia) 值,值得開拓發展。比如有關(guan) 二十四節氣的文創作品設計大賽推出的《二十四節氣時尚剪紙》《灶說二十四節氣係列插畫》《二十四節氣瀕危動物係列——渡》等文創作品,讓人眼前一亮。隨著多媒體(ti) 傳(chuan) 播矩陣的發展,節氣文化相關(guan) 的文藝精品、文創作品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平台能夠迅速傳(chuan) 播至海外,成為(wei) 講好中國故事的好聲音。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